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2009年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教学建议
    
  双击自动滚屏  
2009年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教学建议

发表日期:2009年4月29日  出处:浙江义乌市教研室  本页面已被访问 1657 次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宏观上处理好以下关系
新课程提倡以下基本理念:

1)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

2)强调实践性、开放性,注重学生适应社会(而非教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重视发展性评价,重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和活动过程。

4)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

基于以上基本理念,在备考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指导意见、现行教材的关系---备考以什么为准?

新课程标准是衡量合格毕业生的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制订的考试大纲及省教学指导意见是选拔高校合格新生的命题依据,它比课程标准更灵活、要求更高。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教材在较长时期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内容和形式容易过时。因此国家考试中心每年要根据实际情况出版、修订考试大纲,目的是在教材与试题间形成一种过渡,随着新课改深化发展,09年考试大纲及省教学指导意见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备考中要坚持一个基本思想:即领会新课程思想,依据考试大纲,高考考试说明、省教学指导意见来整合教材知识,实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说明、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的统一。现阶段要特别强调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的有机统一。

2)教材、中央文件、先行试点省份历届高考试题的关系---备考关注什么内容?

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提供了分析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正文)和示例(楷体字),是命题的知识基础和载体。中央文件是现阶段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中央文件和高考试题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由于高考试题比考试大纲更具可操作性,为复习备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考查范例,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对备考内容的关注由分析问题的实际需要决定。对教材要着重把握教材提供的分析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即用教材看社会;对中央文件要侧重把握中央和国家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基本措施。自主命题省市命题体现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亮点(如上海高考的研究性学习考查)可能被引入试卷,对此类试卷应予以足够重视。但高考命题以课程标准、高考说明、省教学指导意见为准而非历届高考题为准,因此要杜绝样板题的机械重复训练。
     
另外,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要关注高考命题取向的以下方面变化:反映时代特点的问题;学科发展潮流;与大学衔接的内容;中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3)教、学、考的关系----什么形式的备考更有效?

考引导教师的教,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和考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备考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教材分析更重学生分析,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怎样学而不是注重教师教了什么。打破听课记忆大量练习---测试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新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真实情境体验中把握基本思维方法;重视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问题化(摒弃知识化)提纲的运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变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结果为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把握新课程高考命题特征在政治非选择题中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考命题要求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基础性。即强调主干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2、综合性。即强调从多角度、多层次甚至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知识的调动和综合运用,服务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现实性。即强调把知识放在现实问题中,放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考查。

4、探究性。引导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领域和事物。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使学生从能回答问题到能发现、提出新问题,试图初步解决问题的转变。

5、开放性。即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政治非选择题的考查是要求体现学生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从而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在试题的设置及解答中,试卷中直接展现的是材料及设问。材料提供的是某种情境或某方面的话题,规定着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向。设问是连接知识、能力与材料的桥梁,是规范答案内容范围的重要因素。高考以能力立意,即以考查能力为本质,而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答案是学生掌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判断学生基本政治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把握材料、设问、知识、能力、答案这五个要素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的新特点有利于提高复习备考针对性,提高实效。

(一)材料:

政治试卷的材料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是试卷中不断变化的因素,但其内容具有以下相对稳定的特点:立足国内,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当代人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包括社会生活热点,又包括新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现实针对性,摒弃了纯时政的材料。具有隐性介入的特点。

(二)设问:

对材料中展现的问题,试题引导学生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顺序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即要求学生对政治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析: ①问题的现状、实质;(即回答是什么)②产生的原因;③产生的影响、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②③回答为什么)④我们的态度和措施(即回答怎么办)。
   
不同的问题,对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和对知识考查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通过设置不同的设问角度和设问方式加以规定。通过考查学生审问和根据设问分析解决相应问题思维的表述,引导和检测学生形成基本政治思维品质,养成探究习惯。

(三)知识:

1.关于知识范围考核的宏观知识范围包括两大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

◆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4月至下一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0082009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点比较如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虽然知识点数量变化大,但实质内容增加并不大,教学中仍要紧扣浙江省政治学科指导意见。

受文科综合试卷长度的制约,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知识的学习要把握重点,抓主干知识:

1、政治科主干知识的确定标准:最基本、最重要、最有学科特点、最有借鉴意义的知识,有体系价值和能力价值的知识。

2、政治科主干知识的主要表现:政治学科的主干部分知识着重揭示了学科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包括政治学科内的:

①基本概念和原理。②重要关系和意义。③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和要求。前者是政治学科内最最基本、最重要、最有学科特点的知识。后两者具有借鉴意义,有体系价值和能力考查价值的知识。

(四)能力

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能力。目前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突出四大学习能力的考查,

层次要求目标

获取和组织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问题和现实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程和结果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维三层考核目标,是对学生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从而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的考查,体现了高考政治对学生思维过程测试的侧重点和程度要求的递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

(五)答案。答案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判断学生基本政治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1)要求明确设问及所提供材料对答案的限定性。围绕主题,根据设问,联系材料实际、生活实际具体地、有针对性地作答,

2)要求组织答案的层次性、概括性、逻辑的合理性和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3)尝试开放性评价的运用,体现思维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要求注意行为动词在试卷中对答案的限定性。答案内容应包括理论阐述部分、分析论述(证)主题部分。

 

三、高三政治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类 :选修1B与必修+选修1A分头同步进行;

第二类:必修+选修1A,其中必修2与选修1A结合一起复习。
两大类均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一轮复习。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