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10届高考政治备考:收入分配公平
    
  双击自动滚屏  
10届高考政治备考:收入分配公平

发表日期:2011年1月22日  作者:linzhichun  本页面已被访问 5523 次

一、【背景材料】

120099月,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年满60岁)的全覆盖。

2.新华社20094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32009916日,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作出了规范。

4.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修改。

520103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国民收入分配概述

收入分配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即按照社会初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收入所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属于初次分配。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前提下,就有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行政力量,从财政中拿出部分款项进行转移支付,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本身并不增加总收入,简单说是通过国家“剪刀”把部分人(也许是高收入人群,也许是中等收入阶层)的蛋糕切下来放到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碗里。

     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其内涵是自愿式的慈善活动。

三、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概述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2)在非公有制范围内-------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

    ①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这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这里,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二)为什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还存在着多种非公制经济,也就必然会存在着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利率。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践证明,以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合理限度。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经营管理者与职工间收入差距、家庭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中国。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2006年, 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9,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在与分配有因果关系的几个主要生产要素中,劳动相比于资本、技术、管理,其所占比例过低,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许多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是其他行业的数倍;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亟待增加;四、“国”与“民”之间出现了分配失衡。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现状看: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国民收入向政府倾斜,企业只涨利润不涨工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是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四)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危害。

①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②由于地域优势差异、政策倾斜等原因,使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收入分配出现差距。③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产生了。特别是允许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于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质和量的差异,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④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特别是执行力度不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⑤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⑥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约束监管,导致一些行业或个人获得高额收入,扩大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⑦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劳动力要素和非劳动力要素的质和量的差异及接受赠与、遗产继承等导致的正常差距。⑧存在权力寻租、行业垄断、非法获取等导致的非正常差距。⑨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甚至随意压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使部分劳动者收入持续偏低。

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因为只有让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报酬,才能调动社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强求一律,搞平均主义,非但不会达到真正的公平,还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既会严重影响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也会影响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收入差距长期不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1)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涨工资。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指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现状: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国民收入向政府倾斜,企业只涨利润不涨工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要涨工资:把“蛋糕”分给普通劳动者。切实扭转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2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最突出问题。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3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调整为“橄榄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活的更有尊严-----增福利、藏富于民要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 财政收入应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继续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通过竞争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破“落差”。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垄断行业存在垄断性收入,这些行业的工资远远高于一般行业的工资水平。其高收入并不是来源于经营管理水平高,生产效率高,而只是靠垄断地位取得的。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来自于机会的不公平。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对高收入行业进行适当调控,对低收入行业适当调整,才有可能解决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5)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综合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向个人倾斜。财产性收入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6)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目前,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存在诸多非法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特别是权力寻租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概括地说,就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破“落差”"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 "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使其一部分财富通过税收等形式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 "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破“落差”,就是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同时,还要重视发展慈善事业。通过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缓解贫困,缩小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①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内需与外需相结合,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②低收入必然导致低消费。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消费增长。目前,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三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在不断下降。要想让老百姓手中有钱、能消费,就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关系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现状能否改变。提高国民消费能力,实现中国从“生产大国”向“生活大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

(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而要想扩大内需,则必须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正是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近期,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其中,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成为被放置到重要地位的举措。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问题。要破解这一“瓶颈”,关键是要提高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促进扩大内需,才能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经济发展也才能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另外,也只有提高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才能为提升劳动力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所以,切实解决当前普通职工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的突出问题,既是保证广大普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调动普通职工积极又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要求,又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连带效应”,会产生一系列的循环反应:消费不足使买方市场的生产竞争加剧,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减员减产甚至停产破产,企业效益下降;投资信心及投资总量的减少使社会就业岗位增加受限,使大量贫困、失业和待业的低收入者通过就业提高收入的途径受阻;社会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可能随之减慢,进而财政转移力度及对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减小。

 (三)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走向共同富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其经济的规模已经登上了第三大经济体的宝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就资源的整体分配而论,经济增长成果却越来越向财政集中,使得民众的收入增速未能跟上GDP增速,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但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10%,近年来更是有年均增长20%的可能,“国”与“民”之间出现了分配失衡,国民收入这个“蛋糕”没有更多地分给民众。在很多发达国家,民众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65%之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40%左右。而中国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2%左右。

     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处在初级阶段,但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虽然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但是毕竟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一部分人富一部分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一定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国富”,让“锅里有了碗里才有”;还要“民富”,否则“小河无水大河干”,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富”。

(四)有利于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上,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我们既不能因为追求公平而放弃效率,也不能只顾效率而忽视公平。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社会整体财富才能持续稳定增加,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但如果忽视社会公平,收入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挫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反过来影响发展的效率,甚至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机制,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讲效率,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平均主义”不利于提高效率,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这是一些国家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反对平均主义,承认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必要的、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只要是对具有不同劳动技能和贡献者的承认和合理补偿,就是公平的。我们在反对平均主义,允许、鼓励一部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生产要素投资先富起来的同时,要防止收入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

(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收入差距加剧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两极之间的冲突矛盾,极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巨大的差距不但会加剧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加剧人际紧张程度,而且长此以往,也会降低基层生产积极性,影响企业生产效率。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更会影响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催生人际歧视、单位歧视、行业歧视,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和生产力。如果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六)有利于调整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过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其结果是:一方面大量商品廉价出口,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严重污染了国内环境。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的改革是一个利益的调整过程,其间可能会触痛很多人的既有利益,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矛盾和利益分析的协商、对话和最后的妥协,这都是可能发生的,所以说不可能是一个很快的过程。从长期看,居民收入差距将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目前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国内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原则,通过构建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税收制度,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力度等手段,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以达到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

1)理论依据: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现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3)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4)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六、【问题设计】

1、我国政府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学依据。(为什么?)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1)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请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经济生活》: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治生活》:①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公平正义,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4、(32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 标

数 据

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33.5万亿元

8.7%

财政收入

6.85万亿元

1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153

8.5%

材料二: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仍有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贫富悬殊的距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9年的3.33:1,绝对差距超过1万多元;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

参考答案: ①反映了2009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分)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1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请你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14分)

参考答案:①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3分)②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2分)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分)④政府要充分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4分)⑤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2分)

 5、同学乙:展示资料(材料二)

     中国居民“勤劳而不富裕”凸显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8年的19.99%。从劳动者和企业角度看,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1996~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而大部分国家这一比重基本上都在60%以上。

评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调结构”的重中之重。

      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材料和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2分)并说明应该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10分)

参考答案:我国国内消费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陕速增长,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    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所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2分)

在初次分配中,政府要实施结构性减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4)在再分配中,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3分)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3分)

  6、(32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9年—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企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占我国GDP比重变化情况(%

 

注:1999年我国GDP82054亿元,2009年我国GDP335253亿元,增长了4倍左右。

材料二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既要注重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材料三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后续发展的一块短板,主要表现在:一、工资增长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合理;二、就业形势严峻;三、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住房费用支出过高;四、行业、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用经济常识说明为什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10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表明,1999年—2009年我国GDP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盈余比重都有所增加,但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反而有所下降。(2)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有利于:①调整优化分配结构,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分)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分)③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分)④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发挥宏观调控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作用。(2分)⑤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维护社会公正与和谐。(2分)(如考生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2)分析材料二中政府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哲学依据。(10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既要坚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分)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通过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3分)③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通过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分)(如考生从树立正确价值观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3)“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回答政府应怎样履行好这一承诺?(10)

参考答案:①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分)②履行好经济职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分)③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好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惠民政策与措施。(2分)④履行好政治职能,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为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2分)⑤履行好文化职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2分)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