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高中新课程: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有效性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中新课程: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有效性

发表日期:2011年5月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009 次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实现的,而教研组又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一直以来,教研组存在着“教而不研”“教而少研”与教研群体建设不够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群体的发展,制约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增强教研本位意识、回归教研本职、“聚集课堂”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并成为教研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研群体  有效教研  专业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外环境的影响,如参加培训、外出学习、听报告等,但在新课程条件下,主要的已经不再依赖这些外环境了,而是主要依靠校本教研制度,而教研组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同样主要地依靠校本教研去实现的。可是,当前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不足。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年级组的管理功能日益突出,却弱化了承担教学研究基本功能的教研组的作用。

2、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的色彩似乎偏浓,“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3、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有问题才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不同声音,“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只能是形式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4、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组内交流,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让学生很好的学到该学的知识,如何交给学生更好的应试的技能,以便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条件好一点的高一级学校,经常讨论的是怎样统一教学进度,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哪种教辅资料,挑选哪些练习题、习题,如何命制考试试卷等方面问题。而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师生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态度、价值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情,很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课——说课——评课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真实情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应该说,该形式符合实践——认识——理论的事物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师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这种探讨往往局限于本堂课之中,讨论和解决的是本堂课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听评课过程中,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对一般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一般规律的总结,难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实际讨论过程,常常是一言堂,教研组长、权威教师说了算,其余教师处于被动附和的地位,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更有甚者,由于少数教师研究意识不浓,对这种研究活动存有戒备心理,怕同事对自己“挑刺”伤面子,不乐意别人听自己的课,尽量想法回避讲课。即使迫于无奈必须讲,也是事前精心准备,在授课班级认真部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问题学生应该怎么答,都安排得丝丝入扣,并进行多次预演,致使公开课成为一场公开戏。而听课教师明知其假也不当面戳穿,评课时蜻蜓点水,言不由衷,或只唱赞歌不谈问题,或避重就轻,说些“时间把握不当”、“教者略显紧张”等无关痛痒的问题搪塞,不触及问题实质。

5、教研活动仍然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由于上述原因的长期积累,使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兴趣减弱,总认为没什么好教研的。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研来研去还是原来的东西。

6、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

7、而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们真正缺少教研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教师们经验有余而反思不足,缺乏内驱力的被动的反思,影响了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教研组内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纷围,形成教学研究的内驱力与教研组的群体合力,必须“聚集课堂”,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

1、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

有效的教研群体是实现有效教研的主要载体。而一个有效教研群体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教研组长的创新性作为,更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的内在需求。

教研组长是实施教改和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要能唤醒本学科组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依据本学科的情况,指导本学科每位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只有唤醒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教师才会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参与教科研,教学研究才能变为现实。所以,教研组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本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聚合组内教师的智慧,从而构建有效的教研群体。

一个有效的教研组群体,在面对困难或改革等环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常常是:第一,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凭着群体大脑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咬住尾巴”连环改进;第二,以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这些特有的应对工作和环境的方式,会有效地推动了群体学习技能的形成及其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有效地促进了群体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要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之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而实践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实践反思最重要的是建构行动和学习两者间的联系。

实践反思强调教师的主体悟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主动性与内在需求欲。当一个教师停止了内在的对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提升的动力时,这种教研活动就成了形同虚设。许多教师存在着重实践轻反思,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没有反思或只是低水平的反思。教师不会写“教学叙事”,把“叙事”等同于“反思”,而又把“教学反思”理解为对题目的如何解题等。

与此同时,教师的实践反思还需借助于同伴的帮助才能从反思中学习,同伴的支持与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特别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伴之间的横向互助可能会囿于同水平重复,会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但应该指出的是,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它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

3、常规教研与主题式教研相结合

1)常规教研活动,即开课、说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教研组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课前备课交流,说课交流,课后交流。在教研互动过程中要求教师们努力做到:“三实、三培养、四体现”即:目标要落实(双基落实是基础)、方法要务实(符合学生实际,教师们可学)、课风要朴实(高于常态课,但不是表演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体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情绪体验。把新的教学思想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互动形式,教师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

2)加强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究。一次活动前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言,发达自己的想法。这些主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问题,如导入、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小结的形成与表述、作业的情况等,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种类型而设计,如复习课、讲评课等,还可以是针对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而设置。主题式教研活动有主题,有核心,有内容,才会有效果。

3)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针对性。如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要了解本学科教师到底缺少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还是实践经验不丰富?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课堂管理的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滞后?是反思不够或只是低层次的反思?是缺乏专家的引领还是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等。

4、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要转变方向,重在“聚焦课堂”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课堂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从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的两方对峙到成为前进中的两极张力。人们的研究正在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甚至于专家们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之重。

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主要应该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着手,从小问题着手。

1)转变备课方式——要备课堂。新课程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转变备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课标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学情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难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加鼓励教师编写“学案”。

教研组要依托备课组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在教研组内开展同一教材内容的备课活动,针对不同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班级的备课,主要发现教师在“备学情”、“备问题”、“备课后反思”等方面的特点。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

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要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辩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再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施跟进研究。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差距——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这种行动研究可以就整堂课进行的,也可以就一个个的片断进行;就课的类型而言,可以新课,也可以是复习课、讲评课。

而“片断式行动跟进研究”更容易提高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科教研组必须努力创设这样的平台,通过传统的开课、说课、评课方式,就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某一片断作主题研究。如导入的有效性研究、设问的有效性研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研究、合作讨论的有效性研究等。问题生成于课堂,解决于课堂。

4)研究教学过程的细节。从“候课”开始,教师在课前两分钟先进教室,并要求学生也要做好主动的积极的候课。从候课到上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安排、合作学习的组织、再到教学小结与课后反思。再可以把这些环节分割成若干小细节,从中加以问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有教无研”的情况。

5)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引入热点材料,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更直观地呈现教学情境,但也出现了唯多媒体的现象,许多教师上课没有了必要的板书,也就失去了展示教师教学特点与文化底蕴的粉笔字。实际,多媒体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如何用才算恰当呢?教研组可以通过平行班级对比的方式,研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度,从而提出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效益的相关性。

5、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有效载体

与传统的教师们围坐而谈的教研活动相比,几年来掀起的网络教研给有效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建立学科网站(学校网站内的网页)、学科论坛、教师博客与教师博客群,实现教研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进行网络教研,可以有如下几种主要方式,一是同步式网络教研,即利用论坛将传统教研活动搬到论坛上同步进行,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其一般步骤为:教研公告—教案讨论—课后反思—自主评课—教研总结。二是主题式网络教研,即先确定一定的主题,在论坛上开展讨论,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开教研课,并把课堂实录放到网络上供大家研究评议,最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主题讨论的结果。三是案例式网络教研,即以学校为单位,提供各科教学的一些典型案例放到论坛上供学科老师学习讨论。四是引领式网络教研,即发挥教研员、学科研究专家、骨干教师的作用,回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五是远程合作式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就某个项目,区域学校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六是个性化网络教研,即随着网络教研的推广和普及,出现的许多自发的、个性化的网络教研,如个人教学随想、个人班级日志等。

当然,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只要是有效地,都是好的。只要教师们有教研的需求,有自己成长的内需,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体智慧,一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