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四川广安思想政治一班学习简报第三期
    
  双击自动滚屏  
四川广安思想政治一班学习简报第三期

发表日期:2011年1月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534 次

四川广安思想政治一班学习简报第三期  2010730  主办 胡 博(辅导员) 协办 易江雯(班主任)

 

国培过去三天,但学员们面高温,战酷暑,听专家讲座、看名师示范课、在线研讨交流、发表撰写文章、积极完成作业。据统计,三天来,广安市86名学员,完成作业357篇,学习积极性十分的高。

以下选用学员的作业被国培专家评为优秀,供大家再次进行学习。

 

实现教学方式和谐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唐宗贵

四川省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程省份,在其他省份先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应大胆借鉴和学习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也不应走入“误区”,先行的不一定是模板,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他们的教学模式。教贵有法,但无定法。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和谐,我们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本校实际、本班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输者,而应该是将其教学方式向新课程提倡的方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课堂和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不同老师、不同课程应用不同的方法,老师充分发挥的主已的主导地位,在学习借鉴先行地区同行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入理解课改精神,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突出“我的课堂我作主”。

    课程改革我人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在推动课改时,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反对盲目冒进,让我们的教学模式既有新课程的形似,更有神似,使课程改革向更好、更实际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周 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程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借助教材、黑板、粉笔和一张嘴,用长期不变的方法,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这样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乏味,学生听课效果差、效率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在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提倡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加强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重在实现多样化。我们只有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精髓,才能真正明确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错误,才会发自内心地参与课改,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

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应注意两者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时,应该以教学的效果为立足点,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和优化组合,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传导,不能只注重好看、热闹、多样,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请从教材的基本逻辑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思考《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

刘雪梅

观看和收听了陈友芳教授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介绍后,我对《经济生活》所体现的三贴近有了比以往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的基本逻辑结构和呈现方式两方面来发表我对《经济生活》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看法。
     我们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有助于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但是,应该说生活本身无逻辑,生活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机械按照生活内容安排教材结构,容易引发人们对教材理解的争议,出现重复交叉,前后倒挂的状况,现在的教材结构应该说是学科教学的体系,这种体系既不同于大学经济学的教程体系,也不同于生活的简单扩展,采取结合生活讲经济知识的办法,是《经济生活》的一个特点。
    从呈现方式来看,《经济生活》的教材设计,尤其是就呈现方式而言,从真实情景出发,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通过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感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总之,贴近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
 

《经济生活》真贴近生活

曾学珍

     一、从学生生活最贴近处入手,教材编排贴近生活

教材贴近生活,仅从名字的选定就可以看出编排教材者的初衷,《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仅仅2字之差,但其中意味却有着极大的不同。既然是经济生活,那么内容的选择必然从学生当前的、身边的最喜闻乐见的经济生活现象出发,来阐释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不用一上来就学最难的纯理论的东西,作为学生是消费者,因此就先从消费说开来,说货币、信用工具这些都是学生经常在接触的东西,讲价格的变化,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经营之道,经商之道,说消费行为谈消费观念,让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理性消费,接下来更深入一点谈谈投资,理财,帮学生揭开金融世界的冰山神秘一角,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生会越来越觉得政治真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而且有趣的学科,如果不学好的话会很吃亏,自然会很快接受并喜欢上这门课程。新教材选的都是跟现代生活最贴近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二、以学生最关心的生活为媒介,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一堂好的政治课有好的教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远远不够,甚至老法新教,这样只会辜负了编者的一片苦心,所以面对如此贴近生活的教材,课堂教学也将面临一次伟大的变革,如何新法新教,同时结合老法老教,新老结合,我认为这才是新教材改革后政治课堂应有的面貌,也就是哲学之所谓否定之否定,将老教材老教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与扬弃相结合。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学习了“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原理时,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猪肉价格上涨的调查报告,同学们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按照分工的不同,各自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探究:导致猪肉价格暴涨的因素;猪肉价格暴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猪肉价格暴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就如何稳定猪肉价格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解释“谷贱伤农”现象: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小,当粮食丰收带来的供给量增加会使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价格下降虽然会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但粮食购买量的增加量不及价格下降幅度,所以农民从粮食销售量中得到的好处不足以弥补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于是出现了“谷贱伤农”。从而理解国家制定保护价一类的政策来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继续发问:为什么政府要控制“春运”火车票的价格?商家通常用什么的商品进行价格战?这三种经济现象表面上有点风牛马不相及,但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道理是相同的即都与“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有关。这样一个抽象的原理内容就被我们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解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将得到确实提高,而且这一过程寓教于乐,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三、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考查,课程检测贴近生活    

在查阅资料的方式过程中,我看见很多早先一步进行课改的地方政治作业及考试正逐步摆脱以往一味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的枷锁,简单的“复制粘贴式”应考形式将不能满足当前的新教材改革。

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第33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到: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局是幸福;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局是痛苦。

请运用所学消费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狄更斯评价“幸福”和“痛苦”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案:消费水平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即适度消费,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因此结局是“幸福”。相反,“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即超前消费,因此结局是“痛苦”。

2)同样是“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的人,获得“幸福”的程度也可能不同,为什么?(5分)

答案:“幸福”程度与消费效益有关。在相同的花费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满足和享受的程度会有差异。消费效益与消费结构直接相关,消费结构合理,消费会产生积极的效益,获得的“幸福”程度就高。反之,获得的“幸福”程度就低。

结合设问和答案我们会发现虽然本题仍然考查的书本上的知识,但他采取的形式,设问的方式却是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教材知识加上学生本身储备的常识性知识,我想回答这个题目不会很难。
    总之,《经济生活》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

周志强

这次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其中尤其强调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实际。那么《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原则的呢?

以往政治课的教学和教材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吸引力,缺乏启发性,不够生动活泼,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不爱学政治,把政治看成是豆芽科,把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的正面说教说成是“大话假话空话”,使政治教学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新教材力图以生活逻辑来建构教材,让教材贴着生活走,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觉得更加亲切和自然,不知不觉进入经济学的广阔天地,这就突出了新课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生活中,最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消费,一个高中生可能没有参加其他经济活动的经历,但肯定要经常接触消费,“消费者”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获得的第一个身份。教材从消费入手,正是“三贴近”的体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觉得经济理论很枯燥、很抽象。那么,我们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经过生产来的,由此引出了生产,所以教材很自然的把第二单元的“生产、劳动与经营”的基本任务在轻松愉快地教学中完成。

教材的各个章节中都充分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这一鲜明主题原则,如:在教材中讲解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公司的经营”这一部分时,就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利用我国自主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帮助学生领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精神,增强学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争做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讲到统筹城乡发展时,结合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引导学生领会“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运用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探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正适应当前学生切身需要理解和把握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经济生活》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教学中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特点。

 

“贴近生活”的《经济生活》

漆 东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教材内容的选取、教材呈现方式等方面可以看出本次新课程改革力争做到“三贴近”。而在这三个方面,贴近生活,尤为重要.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材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吸引力,缺乏启发性,不够生动活泼,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爱学,把政治看成是副科,不重视,把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的正面说教说成是“政治骗子”,使政治教学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次课改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下面就以《经济生活》为例。

本次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凸显出了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一是除了少数经典材料以外,对所有的探究材料、辅助阅读材料、数据进行了彻底的更换,除非受制于数据获取的约束,新教材一律使用最新的材料,以保持教材与实际、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保持教材在学生面前的鲜活感。例如,除了个别地方受制于数据获取的约束以外,教材尽量将数据的时间序列延伸到2010年。又例如,在第五课向同学们介绍了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几部重要法律,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最低工资制度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生活的基本现象,作为劳动者不能不了解这些制度,教材在第七课利用一个相关连接介绍了有关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是按照经济生活的发展逻辑重新选取教学内容。例如,在十年前我们必须向人们解释为什么股份制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常识,无需加以解释,因此新教材在第四课不再是讲为什么股份制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即由“知”转向“行”。又例如,在本世纪初的确有必要向大家解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而今天的生活现实则是我国已经入世快十年了,世贸组织已经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新教材不再是告诉大家入世的利弊,而是立足于我国已经入世多年这一现实总结入世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类似的修改在教材其他地方还能够看到。总之,这次教材修订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让我们的教材能够与生活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保持一致。

三是对许多文字、尤其是探究活动的表述、探究问题的设问方式进行了调整,力求使得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理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

蔡承双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基础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其中尤其强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经济生活》新教材是如何体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原则的呢?
     《新课标》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实际。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材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吸引力,缺乏启发性,不够生动活泼,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爱学,把政治看成是副科,不重视,把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的正面说教说成是“政治骗子”,使政治教学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而新教材力图以生活逻辑来建构教材,让教材贴着生活走,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觉得更加亲切和自然,不知不觉进入经济学的广阔天地。新课改突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我们各种各样的经济生活中,最贴近高中生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消费,一个高中生可能没有参加其他经济活动的经历,但肯定经常接触消费,“消费者”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获得的第一个身份。教材从消费入手,正是“三贴近”的体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觉得经济理论很枯燥、很抽象。正是由消费,引出了生产,即我们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很自然涉及到当然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教材很自然的把教材第二单元的“生产、劳动与经营”的基本任务在轻松愉快地教学中完成。
     当然我讲的这些只是全教材中的一个例子,教材的各个章节中都充分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这一鲜明主题原则,如:在教材中关于讲解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公司的经营”这一部分,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利用我国自主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帮助学生领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精神,增强学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争做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讲到统筹城乡发展时,结合XXX以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引导学生领会“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运用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探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正适应当前学生切身需要理解和把握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希望新教材的改革,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真正为教学的前沿阵地带来新的动力和持续发展!

 

从呈现方式看《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

赵 笠

《经济生活》教材的呈现模式

1)单元管涌图:描绘本单元内容的梗概、思维的流向。

2)单元导语──其内容是:话题引入,承前启后,提示单元主要内容、单元教学达成的主要目标。其功能是:把学生拉入话题,帮助师生高屋建瓴地统摄单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各单元的导语连排,即整本教材的提要。

3)各课引言──是单元导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是:课题的引入,承前启后,本课内容提示,学习本课的意义。其功能是:把学生拉入本课话题,帮助师生明了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全书各课引言连排,即全书内容的概述。

4)框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一层次。有具体的内容框定,其分量一般讲一课时。

5)目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二层次,也是最小的层次,讲更小的话题。每框2~3目。

6)活动导入──提供案例、情景和问题,是提供给学生的探究平台,也是合作探究的小课题。有的针对本框或者本目的主旨,有的针对某个观点。其作用,有的侧重于导入;有的提供合作学习的背景、课题、路径。

7)正文──广义上讲,教材活动设计和宋体字都是正文。宋体字主要用于事实的叙述,逻辑的论证,基本的结论,知识的剖析和运用,提出行为要求的预期等。

8)辅助栏目──主要安排三类:一是名词点击(解释相关学科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正文);二是相关链接(提供例证性说明,图示性说明,扩展性说明,解释性说明,引申性说明);三是专家点评(侧重于理论上的剖析、归纳、介绍)。这些内容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为教材的中心逻辑服务。由于这些设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衍、思维逻辑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所以它形散而神聚,为教学内容的主旨服务。

9)单元综合探究──是本单元实质性内容,也是小课题、长作业。它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强调学生动手做、体验、感悟;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对于单元综合探究,可以早做安排,然后让学生课下做,最后整理总结,把最终成果呈现出来。

此外,新教材的语言力求简明、朴实、活泼、深入浅出;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如教材第四课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漫画、第五课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漫画、第七课表现同富不同路的漫画、第十二课表现生产全球化的图示等,都是作者和美编独具匠心精心设计的结果。

 

 

请从教材的基本逻辑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思考《经济生活》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

熊兴富

     今天观看和收听了陈友芳教授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介绍后,我对《经济生活》所体现的三贴近有了比以往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的基本逻辑结构和呈现方式两方面来发表我对《经济生活》如何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的看法。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有助于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但是,应该说生活本身无逻辑,生活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机械按照生活内容安排教材结构,容易引发人们对教材理解的争议,出现重复交叉,前后倒挂的状况,现在的教材结构应该说是学科教学的体系,这种体系既不同于大学经济学的教程体系,也不同于生活的简单扩展,采取结合生活讲经济知识的办法,是《经济生活》的一个特点。
    从呈现方式来看,《经济生活》的教材设计,尤其是就呈现方式而言,从真实情景出发,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通过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感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以上优秀作业,让我们再次阅读,提升我们学习效果吧!

  

 见: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网) http://2010.edu12.com.cn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