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高中政治新旧教材部分内容对比分析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中政治新旧教材部分内容对比分析

发表日期:2012年4月12日  出处:湖北省孝昌一中  作者:武 建  本页面已被访问 3728 次

经济生活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变化——纸币的含义

(新)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旧)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变化——贮藏手段职能

(新)一般来说,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

(旧)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3.变化——世界货币职能

(新)现在,某种货币(如美元等),也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旧)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

4.延伸:货币天然是金银。(符合欧洲货币发展的历史,但货币并非天然都是金银,如在我国,主要的货币金属是铜。)

5.矛盾——纸币能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新)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件商品值50元。

6.变化——通货膨胀的含义

(新)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旧)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7.变化——信用卡范围

(新)广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旧)狭义:信用卡是银行发给资金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的种信用凭证。

8.删掉——汇票

(旧)

延伸: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动支票的异地结算,已在京津冀实行。

9增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1)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增加——“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包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两目)对A、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某种商品由于有替代品存在,一旦其价格上涨,就会大量减少需求量,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其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需求量,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减少。如果两种商品互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

B、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增加——引起价格变动和价格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各种因素(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提示:价格变动是指时间维度;价格差异是指空间维度。

3.增加——卖方市场、买方市场

4增加——互为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

互为替代商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注意:准确理解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实际上就是需求交叉弹性;替代及互补是有程度大小之分的;要注意这里关注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而不是其他的内容(如价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变化——影响消费的因素

(新)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明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与消费量成正比;收入增幅与消费增幅成正比;一般地,预期收入(未来收入)与预期支出成正比;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成反比;一般地,物价水平与消费量成反比;不同商品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旧)居民的消费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此外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第二,物价水平。第三,人口数量。

2.变化——消费类型

(新)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照消费的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旧)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的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4.增加——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5.增加——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变化——正确的消费观

(新)(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旧)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增加——“大力发展生产力”一目

包括: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增加——一人公司

(新)一人公司: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称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2.变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及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

(新)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1—50人、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3万元人民币(其中,一人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10万元人民币)。

(旧)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250人、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10万元人民币。

3增加——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实体。

合伙企业: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4.提示:一人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个体经济的关系

5增加——“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目,包括公司经营的含义、公司经营的目的、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公司经营要经营成功: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增加——就业的意义、我国就业的形势、正确的择业观

7增加——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新)当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提示:要起诉,必先仲裁,先仲裁后起诉,是法定程序。而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则没有先后顺序,可选择,不必须。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增加——利息税

2.增加——不同投资方式的特征作为目题

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稳健的投资——债券

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2.删掉——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内容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变化——按劳分配的内容

(新)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增加——“兼顾效率与公平”一框

包括: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延伸: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包括三层含义——以最节约的方式生产产品、产品组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在消费者中间合理分配;经济学就一个效率,不存在多个效率。

关于效率: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也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关于公平: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
     2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也是不现实的。当然收入差距是有限度的,限度是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
、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1)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2)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变化——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

(新)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旧)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2.变化——财政的作用

(新)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人民生活有保障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XX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旧)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巩固国家XX的物质保证。

3、增加——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提示:财政政策如何使用:逆风向调节,货币政策也是如此。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1.变化——税收的种类

(新)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旧)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属于主要税种。

2.删掉——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的计算。

3.增加——负税人的含义及其与纳税人的关系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4.延伸:区分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增加——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增加——社会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提示:不要把社会信用制度等价于道德伦理,它是以市场化、法制化为主;信用在这里是指诚信,不是指债权债务关系

4.增加——公共物品的概念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一个人免费享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框

包括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增加——“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一框

包括: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旧)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2.增加——经济全球化的的载体:跨国公司。

3.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4.增加——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5.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旧)世界贸易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关系中,实施的最重要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它强调各缔约国之间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增加:综合探究

(旧)世界贸易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关系中,实施的最重要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它强调各缔约国之间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增加: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做好就业与自主择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讲求效率  维护公平

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哲学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变化-----世界观、方XX的含义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XX

(旧)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得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XX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变化-----知识的分类

(新)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旧)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两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3增加-----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具体内容

4变化-----哲学基本问题

(新)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5增加-----“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一目

6增加-----“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课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一目

    2)“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目

    3)“马克思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是XXX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XXX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2、变化-----运动的含义

(新)运动时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旧)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3变化-----静止两种情形

(新)静止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质相对于它的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旧)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4、变化-----规律的含义

(新)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增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6增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变化-----意识的四性

(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旧)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8变化-----意识能动作用

(新)增加第三种: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9、变化-----实践的含义

(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增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都是由条件的,具体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运动上升性。

11、变化-----

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的和归宿。

(旧)解放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增加-----科学的思想方法

(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得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包括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精神。

2、变化-----联系的含义

(新)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旧)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增加-----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增加-----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5增加-----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6增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目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变化-----

(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8变化-----

(新)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旧)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9、明确-----发展的普遍性

10变化-----发展的实质

(新)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变化-----

(新)判定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旧)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又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2、变化-----矛盾的含义

(新)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删掉事物之间的矛盾。删掉内外因。

(旧)矛盾时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

14变化-----矛盾的同一性

(新)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旧)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15、变化-----矛盾的特殊性

(新)矛盾的特殊性三种情形: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

(旧)矛盾特殊性有三个方面,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16变化-----

(新)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旧)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17增加-----

(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8增加-----辩证的否定观

(新)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19、变化-----

(新)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旧)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0增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

(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2、变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增加-----

(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社会意识的不同步性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增加-----

(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增加-----社会发展的规律

(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增加-----社会的基本矛盾

(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的矛盾。

5、变化-----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旧)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作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6、变化-----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新)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的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旧)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判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价值观。

7增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新)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8变化-----人生价值

(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旧)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9增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一目

(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10、增加-----“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一目

(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包括: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变化------全体公民的范围

(新)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旧)在我国,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增加-----我国的人权观

(新)(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3变化-----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新)(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旧)(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增加-----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新)(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增加-----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常识;(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6增加-----选举方式的选择及依据

(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7增加-----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新)(1)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项目进行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3)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4)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8增加-----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P22

9增加-----“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一目

(新)(1)在农村,村民委员会使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2)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10增加-----“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一目

(新)(1)我们可以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2)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3)我们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这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11增加-----“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一目

(新)(1)负责的行使监督权要遵守法律,不能采用诸如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2)负责的行使监督权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3)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要求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这些行为不仅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2增加-----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新)(1)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

     3)有益的尝试    真实的体验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包括: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增加-----“便民利民的政府”一目

(新)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2、变化-----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新)(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增加-----“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一目

(新)(1)开设热线电话;(2)设立信访部门;(3)发展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4增加-----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新)(1)合法行政,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2)合理行政,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3)程序正当,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4)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5)权责统一,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5增加-----“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一目P46

6增加-----“为阳光工程喝彩”一目

(新)“阳光工程”指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陆续向群众开放政府“红头文件”的查阅。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方便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7增加-----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新)(1)①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是区别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②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③政府的权威如何体现?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的不同结果

     3)政府权威的树立。我国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包括: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增加-----

     (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2、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新)(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3)它保证了国家协调高效运转;(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旧)(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3)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3、增加-----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新)(1)把握“本质特征”

          2)透视“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包括: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变化-----国家的类型

(新)按国家性质和经济发展程度划分

2、变化-----国际组织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有不同的类型。有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世界型的,非世界性的。
    
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公民等。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任何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或基于某一共同的军事、经济利益,或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
    
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性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只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性活动。

删除政治性和专业性

3、增加-----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

(新)(1)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之路?

2)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3)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