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安师大附中朱俊林:八大热点分析
    
  双击自动滚屏  
安师大附中朱俊林:八大热点分析

发表日期:2011年5月31日  出处:安师大附中  作者:朱俊林  本页面已被访问 7915 次

政治学科专题集结

(安师大附中朱俊林)

一、创新问题

【时事背景】新兴产业国家科技奖 探月工程  “北斗”导航工程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大力发展生产力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财政的作用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生活与哲学》  意识能动作用 发展观 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体制改革) 实践(改革) 人生价值观

《政治生活》  公民政治性义务 政府职能 中共执政方式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文化生活》文化的作用 大众传媒 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命题角度】

   1.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培育自主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资源,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法律法规。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
  ④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3. 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重视创新,扶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生事物,才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运用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论述也可。):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创新能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能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味地引进,跟在别人后面搞建设,将逐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注入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认识论: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谬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4. 从价值观的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我们要为将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

2)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知识成果,克服不利条件。

3)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和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5.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指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
  ①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要求。
  ②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重视创新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履行文化职能的要求。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宗旨和作用。体现了中共坚持科学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

6.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依据?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科学事业,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民生问题

(一)教育——民生之基

【时事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试点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大力发展生产力 财政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者素质)

《生活与哲学》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公平

《政治生活》政府性质、宗旨和原则 政府职能 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共的性质、地位和执政方式

《文化生活》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文化传播途径 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命题角度】

1.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实现教育公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社会公平是经济效率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社会和谐发展。(4)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教育规划纲要》的实行将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因)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规划纲要》的实行,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传承功能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的大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4)建设学习型社会,继承中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培育四有公民。(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学前教育(***)的试点、先行先试的哲学价值(哲学依据)?

1)“试点”“先行先试”体现了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通过“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和正确的做法,发挥示范效应;(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通过“试点”“先行先试 ”,可以获取***的带有指导意义的做法,进而全面推进***的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二)分配——民生之源

【时事背景】“十二五”规划民富 包容性增长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财政的作用消费的反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

《生活与哲学》物质和意识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对立统一(效率与公平)(国强与民富)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政治生活》政府性质、宗旨和原则 政府职能 中共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

【命题角度】

1.为什么要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收入分配的公平)

2.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收入分配的公平)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税收等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提出“包容性增长”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原因: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有弊。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就要实现包容性增长;②包容性增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解决措施:①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②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③坚持对外开放,调高我国对外开放型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4.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由“国强”向“民富”转变?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由“国强”向“民富”转变提供物质基础;(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增加居民收入。

5.请谈谈“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一理念的价值定位。

1)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持久动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2)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6.请运用辩证法根本观点的知识,谈谈关于“国强”与“民富”的关系。

1)辩证法根本观点就是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观点看问题。(2)“国强”与“民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强”是“民富”的前提和基础,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国强”以“民富”为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7甲:只要实现民富,就能提升国民精神境界。 乙: 物质富裕不一定精神富裕。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谈谈甲乙的观点。

1)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甲看到了民富对提升国民精神境界的作用。具有合理性。(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甲忽视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不科学的。乙认为“物质富裕不一定精神富裕”,看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正确的。(3)甲乙都忽视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的影响。高度重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保障房建设——民生之难

加强保障房建设对增强政府权威有什么作用?

1)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及政府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2)政府加强保障房建设,可以优化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3)政府加强保障房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体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的具体行动,从而树立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权威。

(四)就业——民生之本 (经济生活:现状、为什么、怎么办)

(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民生之忧

【时事背景】安徽医改试点省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 消费的反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 财政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政府性质 政府职能 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 党的知识

《生活与哲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联系观 实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观点 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命题角度】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重视医改等民生问题?

1)这是由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这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这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三、“三农”问题

【时事背景】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扩大内需 推进城镇化 家电下乡 稳定农产品价格 “三下乡”活动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消费的反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 财政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 政府性质 政府职能 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 党的知识

《生活与哲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联系观 实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观点 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文化生活》文化的作用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

 【命题角度】

1材料一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底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节水灌溉建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小水电建设、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材料二  今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涉及民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问题。

试分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2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性。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国家和公民的角度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不少于3)

2.(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局部的发展有利推动整体的发展。水利发展滞后,是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硬伤”和“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才能促进农业及整个社会的整体发展。

(2) ①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大国家对水利的资金投入。②加强水利立法,依法治水、科学用水。③鼓励和支持水利技术创新,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④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农业水利建设。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如从宏观调控手段等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⑥广大公民要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用水观念。

3.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

1)生产决定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重视“三农“问题,是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需要。(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重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4)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我国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化率

43.9%

44.9%

45.7%

46.6%

47.5%

: 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分别约为55%40%35%。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为60%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全国居民的消费额提高到0.19%-0.34%,新增投资达6.6万亿元,GDP将增加0.5%-0.85%。城镇化作为城乡资源J6bW要素融合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乡产21FYJxj3g3m#nPH5yoBB%v2yblVc业互促共进的过程,是以非农产业聚集发展为cQkodBk4xd+5VC@jW#HEkewF前提的,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c#-vlEJG1K7jPXKlBurUvbR*lqIbX8Mw(kP%@*r*5222en融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空间布局和ez1cq#-mLlWMEm6Zs3D3aSj8BtN7DlZWyr-oOFJt#生产要素区域重组。城镇化作为城6b0mdotZIom%r(bVnbCANA)%gw&^r9&@MAu@B1QGjD5(2SRoy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过程,对科技创新4G-8uH qXGIs-@$KTfl7有巨大需求。对我国来说,应当由注重城镇化规模的简单扩HLX$FuTxRijGgdeeKEj7^dY1%^BimJw&vGlQMs$(he@HSlvaohDv5*27qxO张向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依靠科技的创新,培育一批5gi1mv*战略性新兴产业和h4SujOTXb产业集群,加大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YWE!-!!kh-BY(rPI-t)in$C)U#HTn(yFC& HNayB4t4Rf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p%@NlF转变。

1)请概括表一包含的主要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推进城镇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影响。

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请结合材料说说这一提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4.(1w“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但区域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且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 T%Nkn$Z69HdbooK@VOL4hvJ9ccXC@Y1tR9%jl@rRN#)SUfnJHjuwe10推进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VTP09JDY3(1Vrz4Okcz&t+,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投资需求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推进城镇化Z4RHdz@LK2hx,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c#-vlEJG1K7jPXKlBurUvbR*lqIbX8Mw(kP%@*r*5222en融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yD9W)%S33t0BT6(dw4eJ4u82sgRR5Uk%aL3EX(4tIdhBOj)Bx6UU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yBoFtqFQ6N8Vfx47ZLmVBMgetQm*-$WfgNI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推进城镇化,优化要素DX-jD3z投入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d^(3r6cvC4lA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共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符合我国国情和世情,体现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影响,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中共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5. 说明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文化意义。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三下乡”活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推动“三下乡”活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推动“三下乡”活动,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和社会,渴望认同,追求梦想。

    材料一 “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促使农村生源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也使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

1)请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政府应该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应对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材料二 走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农民工,面临着整体收入偏低、工作稳定性差、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等处境。

2)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党和政府应当怎样维护这一群体的发展权益。

材料三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介入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

3)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农民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

6.1)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城乡的教育发展问题,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统筹城乡教育事业;注意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结构。

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发展好农民工群体的利益;  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障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保和福利等权利,依法加强对侵犯农民工权益行为的监管;体现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3)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推动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传播,从而推动城乡的文化创新;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繁荣发展城乡的大众文化。

四、能源问题

【时事背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注节能减排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  阶梯式水价和电价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 发展生产力 消费观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新要求(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快转、建设两型社会)

《生活与哲学》物质和意识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政治生活》政府职能  公民权利与义务 国际环保新秩序 国家利益

《文化生活》 文化与经济 文化对人的影响

1.为什么(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节约型社会)?

1)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2)企业: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供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个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形成绿色消费观、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

2.谈谈企业应该如何履行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

1)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2)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3)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3.我们如何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合理确定水价,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2)加强国家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治理水污染,保护好水资源。(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消费者、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消费者:①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节能减排”上,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2)企业: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环保产品,生产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④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5.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政府如何才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1)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政府制定并落实环保政策,企业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指导、群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加,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成效显著。(2)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环保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加大节能治污力度、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群众参与节能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3)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政府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积极参与节能活动,使节能治污取得明显成效。

6.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节约型社会公众责任”的认识?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保护和节约资源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2)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与政府共同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都是有利的。(3)支持政府的工作,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7. 按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义务,但是,从表现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减排远未达到要求,中国猛烈抨击了美欧日减排不力。发展中国家无需承担这种义务。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宣布采取自由行动,如: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气候变化等国际化问题上,我国本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自主地决定我国的态度和对策,积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 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都应尽自己的职责,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减排。(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系列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4)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分歧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要共同应对;同时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存在利益冲突而分歧很大。

8.低碳经济模式及低碳社会状态是透过低碳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的精神和思想,进而渗透到人们的低碳生活中。低碳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青少年能为推进低碳生活做些什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青少年要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坚持文化创新。我们应当创新思想观念,创新生活方式,推动事物的发展。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我们应当营造低碳文化氛围,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向低碳生活的转变。

五、党建问题

【时事背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 中共成立90周年

反腐倡廉建设中央一号文件

【教材理论支撑】

《生活与哲学》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观点 价值观

《文化生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思想道德修养

《政治生活》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

【命题角度】

1.党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政治意义。

1)中共是两个先锋队。只有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才能保持其先锋队性质。(2)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3)中共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中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关注民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为什么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1)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2)中共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的形象。(3)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只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才能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党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广大党员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党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5.材料一: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当年,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起航时,我们党;只有五十多名党员。90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注定要在风雨中发展壮大,因为她要推翻的是一个反动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制度,她要建立的是中国自古未有的社会制度。因此,风风雨雨在所难免,但是因为她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党旗总能历风雨而弥艳。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新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夺取新的胜利,必须进一步“执好政、掌好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在新时期应如何“执好政、掌好权。    

5.(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90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发展的。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属于新事物,注定要发展壮大。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面对强大的反动统治,总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因此,道路是曲折的。

2)①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④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创优争先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⑤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6.材料一 201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在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主导、各国家机关全面配合、亿万人民积极参与下,正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的政治意义。

材料二  为迎接建党90周年,各地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群众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6.1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3分)有利于维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当今中国,爱国与爱党、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注:从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等合理角度回答,可参照得分)

六、民主政治建设

【时事背景】“十二五”规划有关发展民主政治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村民组织30 新拆迁条例 网络问政

【教材理论支撑】

《生活与哲学》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观点 价值观

《政治生活》国家性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政府相关知识 人大与人民的关系

《文化生活》文化传播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建设

【命题角度】

1.泥石流无孔不入,让生命陨落,让死神肆虐,却难以埋没舟曲人的信心与希望。我们欣慰,舟曲已拥有了“尊严”的精神力量。党和政府对舟曲的迅速救援和重建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尊严”一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温家宝总理对“尊严”的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第二,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民活得有尊严”?

(1) 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对“以人为本”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2)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尊严”的内涵要求。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优秀文化,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让生者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4)“人民活得有尊严”必须确保中国人在整个世界上都“更有尊严”。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使中国人“更有尊严”。(5)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对封建特权思想的否定。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2. 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崛起年”,微博逐渐变成广大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微博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某校高三同学以“微博,改变的力量”为主题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 20111月,一位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第一次呼救:“人命关天!命悬一线的金孝忠正在北医三院等待肿瘤手术,因缺O型血,无法手术,随时危及生命!”发帖当日,该微博被浏览6000多次,被各大网络论坛转发上万次,回复800多帖,有数十位志愿者为其献血。

      日本发生强力大地震后,通讯极不通畅,而网络已成为抚慰心灵、求助联络的绝佳平台。于地震发生当天发起成立的“日本地震中文求助联络”微博,短短时间内就有几万名在日中国人在此平台上报平安。

如今,进入微博的网民越来越多,问题也五花八门。有关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2013年底将达到2.53亿。这么庞大的群体汇聚的智慧,将是难以想象的。

1)通过对材料中微博力量的感受,谈谈你的文化感悟。

1)①微博正在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它的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甚至思想方式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②微博以其便捷性和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力地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③微博对活跃、丰富和繁荣文化有巨大作用,但要加强管理、引导,防止因其自发性、商业性引发不良后果。国家要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 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式的变化。从报纸到广播、电视、门户网站,一直还停留在单向传播层面,而微博则开创了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新时代,有人将其概括为从“受众时代”向“微众时代”的转变。

一位网友说:“微博降低民众言论表达门槛,各种言论都有其表达空间。然而,自由不能滥用,激辩只能指向净化。无论将来怎样发展,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干净、更真实的网络世界。”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点评网友的观点。

2)①网友的观点是正确的。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微博降低民众言论表达门槛,使得公民能够更充分的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③但公民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国家、他人的合法权益。

材料三 人民网“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的专栏推出来后,“强国论坛”、“人民微博”、“手机人民网”的网友留言均不断刷新。从网民的留言中看出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越来越高,参政议政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各大网站的建言献策留言,都是建设性的意见居多,而过去常见的“愤青帖”、“骂人帖”、“发泄帖”却少了。这是民意表达渠道畅通的结果。

3)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活动,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请结合材料三予以说明。

3)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在网络表达意愿、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热情和参政议政的水平越来越高,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说明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都得到提升。

    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密切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你认为,作为一个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协力实现规划目标?

4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支持政府实施规划而开展的工作;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参与政府实施规划的民主决策,参与社会民主管理活动;依法行使公民监督权,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能,落实规划目标;增强公民意识,依法有序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 中国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制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廉政文化精华,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书画展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表现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出一批主题昂扬向上、时代特色鲜明、体现人文关怀的优秀廉政作品。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歌颂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优良传统,展示了廉政建设的丰硕成果,推进了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

1)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4)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

4.  2011212日至17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通过了《山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省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部分经济发展指标变化情况

 

地区GDP(亿元)及增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及增速(%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及增速(%

2006

21846.7

14.7

12192

13.5

4368

11.1

2007

25887.7

14.3

14265

12.1

4985

8.4

2008

31072.1

12.1

16305

14.3

5641

13.2

2009

33805.3

11.9

17811

9.2

6119

8.5

2010

39416.2

12.5

19946

12

6990

14.2

     注:未来五年,山东将转变发展模式,以富民强省为目标,让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1)根据上述十一五期间三项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我省应该如何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富民目标?

材料二  我省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大省到经济文化强省的转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我省加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十一五时期,我省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向深入。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发扬人民民主的体现。有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就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请你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4)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城市机动车数量激增。而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路网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很多驾驶员和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章,造成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混乱,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又损害了城市形象。我省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期间,某校高三学生学习小组拟就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说明哲学依据。

4.1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根本原因是我省经济快速发展,GDP逐年增长。我省要实现富民目标,必须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说明我省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要实现富民目标,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若回答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也可酌情给分。)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我省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的保障。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除了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还必须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宣传教育。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有关部门科学规划路网结构。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本题答案不惟一,只要符合上述格式,列举措施或建议正确,且与哲学原理或方法论对应准确就可以给分。但是,仅措施正确而哲学观点不正确,本题不得分。)

七、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时事背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长三角”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  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活与哲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联系观 实践观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生活》  政府的相关知识  政党的知识  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文化生活》  文化的作用

【命题角度】

 1.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扩大就业;(4)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1)要充分发挥安徽省委在皖江城市带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搞好科学规划;坚持民主执政,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保证民主决策;坚持依法执政,按法定程序确立发展战略。

   (2 )在皖江城市带发展中要切实履行好各种职能,搞好管理与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依法行政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城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示范区使得皖江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促进皖江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合作乃至融合,进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环境,营造同城文化。(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示范区同城效应同城效应有利于增强皖江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八、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时事背景】公益性文化事业全免费开放  劳模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保护文化遗产 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理论支撑】

《经济生活》  财政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消费的反作用

《生活与哲学》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人生价值

《政治生活》  政府的知识 政党的知识  国际竞争的实质

《文化生活》  文化的作用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 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命题角度】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走进中央全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题是要解决我国文化领域积累的深层矛盾。中共中央洞察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全面规划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积极推进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与各民主党派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并提交十一届人大讨论,使之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此举充分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理念。

材料二  “文化皖军”铿锵前行,在改革中精心打造安徽文化的新名片。我省文化工作者紧紧抓住中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刻反映安徽崛起的时代重任;他们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坚持思想性与观赏性相统一,推出了以沈浩先进事迹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既弘扬主旋律,又深受群众喜爱。他们深入发掘徽文化的丰厚底蕴,以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为创作重点;他们大力推进文艺观念与体裁、风格与手段的不断更新,一档以“说当地人、道当地事、唱当地曲”为主的“江淮情”大型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安徽的“心连心”。

(1) 结合材料一,说明此次文化体制改革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理念。 

(2) 结合材料二,说明“文化皖军”是如何打造安徽文化新名片的。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4)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1) ①坚持科学执政,洞察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全面规划文化产业格局;②坚持民主执政,尊重政协意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③坚持依法执政,依照法定程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

2立足社会实践,紧紧抓住中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刻反映安徽崛起时代重任,以现实题材为创作重点;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深入发掘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重大历史题材,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主旋律, 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深受群众喜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 推动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3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因此,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由我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决定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文化。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做到:①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④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若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公民,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方面回答亦可)

2.  试分析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作用。

 ①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 材料一 近年来,安徽省在农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业、园艺业为主的农村文化产业;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农民歌会,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2800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9100多个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材料二 安徽省通过财税政策、市场培育、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从我省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推进,加快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省是怎样在农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省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安徽省实施文化富民工程的意义。

3.1)①把握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关系,发展文化产业,既带动农民增收,又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②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③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2)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市场培育,以市场为导向。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③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④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既引导外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 (3)安徽省实施文化富民工程: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经济发展。 ③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11年安徽高考政治学科四个模块主观题复习范围等级层次

(注:A为必须   B为一般   C为可能性低)

经济生活:

A1. 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原因      2. 影响企业、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3. 搞好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原因及措施   4. 财政的作用

    B1. 重视就业的原因及措施  2.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C、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政治生活:

A1. 围绕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准则、基本原则、途径和有序参与  2. 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知识

B1.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 国际竞争的实质 3. 我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  4. 我国的外交政策 5. 民族问题

C、政府的相关知识

文化生活:

A1. 文化的作用  2. 文化交流(文化的多样性)意义和要求  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要求

B1.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3.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C1. 文化创新  2.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生活与哲学:

A1.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辩证法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 3.历史唯物主义

B1.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 追求真理

C1. 意识的能动作用  2. 实践的特征和作用  3. 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分析法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