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2011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热点解析
    
  双击自动滚屏  
2011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热点解析

发表日期:2011年6月6日  出处:高三政治教学网  本页面已被访问 8817 次

一、成渝经济区规划

1、材料:20113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规划虽然获批了,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地区总体发展滞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第四极这个目标,地处落后西部的成渝,别无他路,只有奋勇争先,实施弯道超车的战略

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成渝经济区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参考答案: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给予政策支持,发挥财政的作用。大力气推动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实现成渝经济一体化更好更快地实现成渝融合,产生1+1>2的效果。反对以各自利益为中心的地方保护主义等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统一大市场。

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包容性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要通过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承接好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将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并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2、材料:未来成渝双方要形成关联性和互补性较强的产业分工。在产业布局上,政府应该充分运用政策支持,形成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政策配套、人才交流等全面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融合的局面。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必然会吸引一大批东部能够在内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集中向中西部,特别是成渝地区转移。在这轮大转移中,究竟是成都去承接,还是重庆去承接,就需要双方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从整体上去考虑。只有这样,成渝联起手来,不内讧,这些转移过来的产业才能真正按国家规划那样,布局成片形成链条,才能聚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聚集区。

要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重大事项上,双方都要抛弃行政区划的框架,要从成渝经济区这个整体上来进行全局考虑,要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运用唯物辩正法观点分析,成渝经济区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参考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成渝经济区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要在市场中形成共识,通过相互借势、吸引要素,实现互动互惠、协同发展。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建立成渝经济区,成渝双方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政策配套、人才交流等形成全面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融合的局面。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联系具有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快发展成渝经济区,双方都要抛弃行政区划的框架,要从成渝经济区这个整体上来进行全局考虑,要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成渝经济区建设,会吸引一大批东部能够在内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集中向中西部,特别是成渝地区转移。在这轮大转移中,成渝联起手来,不内讧,这些转移过来的产业才能真正按国家规划那样,布局成片形成链条,才能聚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聚集区。

 

3、中央设立成渝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在于为成都、重庆两地提供一个“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平台,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城乡谐调发展的机制,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距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发展道路。国家发改委要求成渝两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有益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央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12分)

参考答案: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普适性的发展道路,可以为全国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4分)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同时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4分)

③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渝改革试验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促进两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分)

 

二、阶梯水价

1、请结合图表(略),说明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10分)

参考答案:①财政可以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财政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④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与就业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⑤财政通过加大对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结合图表和材料二(略),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8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8分)

参考答案:①合理调节财政支出方向。(1分)一是合理加大经济建设支出,(1分)促进资源理配置,(1分)及时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1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获得实惠奠定坚实经济基础。(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二是合理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1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让民众获得更多直接实惠。(1分)(说明:本要点共3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②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结构。(1分)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1分)既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分)从当实际看可以适当减免税收,让利于民,实现藏富于民,国富民强。(1分)(说明:本要点共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3、请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论证实行阶梯水价的合理性。(9)

参考答案:①价值决定价格。水资源紧缺使水的生产过程复杂化、人类劳动增加、价值量增加。(3分)②价格影响供求。实行阶梯水价,可以通过提高过度用水者的经济代价,降低用水需求量,促进水资源节约;可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分)③有利于调整经济利益、调节经济活动、优化资源配置。(3分)

4、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实行阶梯电价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

参考答案:对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实行阶梯电价有利于抑制不合理用电需求。 ②电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变动不会影响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明显变化。电价的调整有可能促使部分消费者使用其他替代能源。 ③电价的调整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对生产的影响: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用电,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用电的生产成本。 ②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缩小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低能耗节电产品的生产。 

5、用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依据及其意义。

依据:①我国是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征求意见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体现。 

意义:①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  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实现分配的公平?(10分)

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②财政政策: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4分)税收政策: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4分)

 

结合材料,请从经济学角度为破解我国交通拥堵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②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城市交通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治理交通拥堵。

③发挥财政和税收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工具结构。

④居民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现代交通理念,绿色环保出行。

⑤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治理城市拥堵经验。

 

三、水利建设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为什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①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③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2如何加强水利建设和水利改革发展?(如何走特色水利之路?)

参考答案: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做到科学用水、依法用水,节约用水。

②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的作用。财政支出重点向农田水利倾斜,加强金融对水利建设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及水利建设信贷投放力度。

③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效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④广大居民要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积极促进现代化水利发展。

2.从哲学角度分析

为什么要重视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从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实情况出发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④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水利建设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

1为什么要重视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①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搞好水利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搞好水利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2如何加强水利建设?

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在水利建设中要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②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政府要履行好经济、文化等职能,搞好经济调节,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

4、试题设计

1.32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及灌溉情况

       项目

时间

大中型

水库

机电

抽水泵站

塘坝、旱井、

沟渠、水窖等

灌溉

面积

占耕地

面积比重

新中国成立前

23

--

--

2.39亿亩

16.3%

1949-2007

8.7万座

50多万处

2000多万个

8.77亿亩

48.8%

注:现有水库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设的。截至2007年底, 在87万座水库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

表二  1970----1990年我国水利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

时期

“四五

五五

“六五

“七五

比重

4.8%

5.7%

3.4%

2.5%

注: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的水利财政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10%以上。

1)表一、表二显示了哪些经济信息?(6)

参考答案:建国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大中型水库大幅增加,其他水利设施从无到有,灌溉面积以及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都大幅增加;由于我国农田水利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与印度等国相比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造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2)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凸显了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8分)

参考答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至2020年,我国年均水利投资将达4000亿元,即未来10年水利建设总投资为4万亿。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好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

3)运用政治常识,结合材料一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8分)

参考答案:①各级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②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好经济职能,加大资金投入,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③各级政府应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依照《农业法》规定,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④各级政府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贯彻中央政策精神,管好用好惠农资金。

 

四、农产品价格上涨

1、经济知识分析:

1)我国近一年来,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①)价值决定价格(原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价值量变大,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原理),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减产,农产品供应量减少,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农副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③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原理),游资炒作部分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导致农产品价格异常上涨。

④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人民币贬值

⑤经济全球化影响.(受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传导作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⑥其他因素的影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面对物价上涨,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如何缓解物价过渡上涨

参考答案:①供求影响价格(原理)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缓解供需矛盾,稳定物价。(具体分析)

②价值决定价格(原理),要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态势,就要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农产品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农超对接)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从而降低农产品价格。(具体分析)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原理),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缓解农产品供求关系、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了消费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

④作为消费者面对物价上涨,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坚持适度消费,避免盲从与攀比。

▲(3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农产品过快上涨,会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生活水平;

会引起相关行业调整生产,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具体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①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影响比较小,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影响不大,但会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众的食品消费支出,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对生产的影响:①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②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粮食加工、畜牧养殖等有较大影响。促使其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和销路。⑶时政: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带动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当前我国通胀的压力。

▲(4)我国遏制物价异常波动有哪些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减轻消费者的生活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减少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意义:①稳定物价保证人民生活符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加大对哄抬物价的打击力度,打击经济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③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相关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参考答案: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调控物价、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了以人为本。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务院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稳定物价,调控经济,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③价格变动影响人们地生活。物价涨幅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国家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

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进行社会救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⑤价值决定价格,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有利于稳定物价。

⑥供求影响价格。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应,有利于农产品供求平衡以稳定物价。

 

2、政治知识分析:

1为什么党和政府十分注重物价问题?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们当家作主(原理)。国务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具体分析)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原理),党针对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积极研究对策,稳定物价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体分析)

③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民主执政(原理),党高度重视物价问题,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了民主执政。(具体分析)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原理),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具体分析)

⑤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原理),政府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原理),政府采取的各种救助措施,有利于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和谐。

⑦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只有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社会和谐社会。

2为更好的稳定物价,政府应该怎样做?

参考机答案:①政府要坚持对人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消费品物价上涨,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真调查了解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实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

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面对个别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政府抓紧制定《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这些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坚持了依法行政原则。

③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针对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了民主决策。

④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严厉打击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惩治了犯罪分子,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面对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态势,政府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以稳定物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在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政府要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

⑦政府应自觉接受监督。

 

3、哲学知识分析:

1从哲学上看怎样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采取措施的哲学依据)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经济运行态,我国决定采取 “稳健货币政策”。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原理),(具体分析)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遏制消费价格上涨。(根据内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5)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整体,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具体分析)对物价的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对物价的调控,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原理),(具体分析)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采取措施,稳定好物价。

五、扩大内需

1.结合材料说明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参考答案:①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消费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下外贸受阻,国家通过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消费政策等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平稳发展。这是发挥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作用。

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运用经济学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参考答案:①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完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

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改善消费品供给,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⑤改善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3.从政府和居民的的角度,就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政府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居民角度:①努力增加自身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节制消费和超前消费。

4.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参考答案: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

②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水平,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

④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六、改革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10分)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尽快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收入公平?(15分)

参考答案: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较快发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③政府应加大对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④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⑤建立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力度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地区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保障体系等建立和完善,这是遏制农民返贫、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

⑥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国家应加强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和扶持政策将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⑦加大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力度。

⑧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⑨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每点3分,答出其中5点可得15分,若回答其他措施,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常识的角度简要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②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④有利于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用经济知识,谈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意义和要求。

参考答案:意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适应全球需求,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风险的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要求:①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④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⑤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⑧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自主创新,加快建设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