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2012年高考政治备考重大时政归类析
    
  双击自动滚屏  
2012年高考政治备考重大时政归类析

发表日期:2012年4月26日  作者:罗义春 原创  本页面已被访问 7248 次

专题一 经济建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重视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如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又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实际问题,如:金融、消费、物价、企业劳动者等。特别关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水利工作、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民币汇率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物价、安全生产等问题。

热点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热点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12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3、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调结构,就是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抓改革,就是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促和谐,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3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依据。

1)货币发行量规律是调整货币政策的基本依据。

2)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调整财政政策的目的。

(3)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是我们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重要原因。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形成、贯彻落实所体现的道理。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民主党派积极参政;人民政协充分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

    (2)政府等国家机关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制定相应的政策。

3)全国人大行使相应职权,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3、从辨证唯物论角度说明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政策顺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

  2)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具有能动作用。适时调整国家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3)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蕴含的哲学道理。

1)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的哲学观点有: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稳增长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3)控物价体现了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4)调结构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5)惠民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的价值观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6)抓改革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创新的观点。

7)促和谐体现了唯物辨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热点2:调控物价过快上涨

【热点解读】1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的措施   2011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市场供应、降低流通成本、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的措施,物价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2、楼市调控方向不动摇、力度不放松  2011年7月19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楼市调控方向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会议要求各地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和贷款支持力度,确保2011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11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认真落实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投放;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抑制租金过快上涨。

3、总理认为“房价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31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政府的稳定物价的措施。

1)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实现稳定物价的目的。

2)发展生产,增加产品供给,平抑物价。

 (3)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生产发展。

2.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政府稳定物价的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稳定物价是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表现。

   2)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稳定物价,是政府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

   3)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3、从经济学角度看怎样的住房价格才是公平合理的?

1)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住房价格应该符合生产经营成本(价值)

2)根据供需变化围绕住房的成本适当波动。

4、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务院上述政策的经济学意义?

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家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的住房需求。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在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刺激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3)税收、信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信贷、限购等政策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的住房需求,有利于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缓解房价给城镇居民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与和谐。

5、从哲学角度说明国务院的上述政策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的?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国务院上述政策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遵循了价值规律的要求。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根据我国当前房地产投资过热的情况,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能够抑制投资性需求、引导改善性需求、满足一般性需求,实施“双向定价”政策,能够抑制房价上涨的幅度。

(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着力解决居民的住房难,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6、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工作中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1)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为房产商和购房者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进行市场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政府要履行文化职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房地产商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配合政府的调控。

(3)履行社会公共职能,努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合理公平地分配保障房。

热点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热点解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20117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

1、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胡锦涛指出,“要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国情和水情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4、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温家宝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节水优先。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政府促进水利建设的措施。

1)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水利建设顺利进行。

2)增加财政支出,发挥财政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加强国际交往,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技术。

2、加快水利建设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意义。

1)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党和政府加强水利建设的原则。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加强水利建设,尊重了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部署水利建设,说明了这一点。

4)加强水利建设,是行使政府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4、 用唯物辨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及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利是农业的“首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没有水利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2)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薄弱环节”,加快水利发展,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握重点。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农业的重点,能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农业的薄弱环节,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水利发展要有利于走出一条中国特染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5、分析强调农田水利建设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从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水利状况决定了我国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对整体有影响作用。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3)正确的价值观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农田水利建设要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

6、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依据

1)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重视宣传、营造氛围,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

2)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胡锦涛和温家宝的讲话,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7、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峻。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阶梯水价,以促使其节约用水。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的。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尊重水资源变化发展的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我们既要考虑全国各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用水情况,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上来统筹。

   4)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节约用水体现了这一原则。

   5)矛盾的观点。我们既要用水又要节水,既要考虑现在又要着眼未来。

   6)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我国公民节约用水意识,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国社会水资源的状况决定我们要有节约用水意识,我们的节约用水意识会促进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8)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观念属于正确的价值观。

热点4: 重视安全生产

【热点解读】1安全事故频发   近一段时间,交通、生产、食品卫生等领域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再次引起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议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2、国务院关于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2011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指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政府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

1)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政府重视安全生产的原因。

1)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重视安全生产,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2)国家出台措施维护生产安全,是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单纯的市场调节所具有的弱点和缺陷的必要措施。

3)重视安全生产。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政府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

  (1)履行政治职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重视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

4.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强调安全生产意识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促使我们强调安全生产意识。

2)意识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强调安全生产意识有依赖于促进我们的生产实践健康发展。

  3)正确的价值观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专题二 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3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至今还是这样认为,群众能够管好一个村,就能够管好一个乡的事情;能够管好一个乡,就能够管好一个县的事情。我们应该按照这条道路鼓励群众大胆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锻炼。我相信,中国的民主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这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住的”。教师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以下几个热点:纪念建党90周年,人大换届选举,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产生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热点5 纪念建党90周年

【热点解读】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099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变化   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3、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命题角度】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说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0年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新形势下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坚持理论创新,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1)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讲,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4、运用政府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2)政府权威的树立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政府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以,要树立政府权威,领导干部要把德放在首位。

3)坚持把干部德放在首位也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

热点6  人大换届选举

【热点解读】1、修改选举法  20103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次选举法修改的突出特点和主要精神,可概括为“实行一个相同”、“体现三个平等”。新一轮的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应当严格按照修改后的选举法进行。

2、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实行一个相同”,就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三个平等”包括:一是人人平等,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地区平等,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有关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应有相同的基本名额数,都能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三是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三个平等体现了我国国体、政体的内在要求。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公民正确对待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意义。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力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标志。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全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公民正确参与选举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根据候选人的实际情况,审核投票。

2)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选举那些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人。

热点7  深入推动政务公开

【热点解读】1、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温家宝总理多次明确表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314,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考虑把经常批评政府者请到中南海”.

3、公开三公经费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推进政务公开的依据。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2)公民享有监督权,推进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3)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坚持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推进政务公开的措施。

1)广大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2)各级政府自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3、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推进政务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政府要推行政务公开,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政务公开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正确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热点8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热点解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20111027日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内涵,展示了新中国立法成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个税起征点上调尊重了民意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这一调整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这一最终的个税起征点调整结果,多少有些出乎公众的意料。虽然距离公众期待的5000起征点还有较大的距离,还是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和回应。

3、刑事诉讼法修正案2 0123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人代会审议。研阅这份修正案草案,人们发现,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等诸多方面,草案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加强法治建设的意义。

1)法治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法治建设建设有利于给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依据和准则,有利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3)法治建设,有利于给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4)法治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市场主体的法制观念,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在立法工作上的职责。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行使立法权。

2)全国人民代表切实履行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利益和呼声,提出法律建设方面的议案。

3、分析强调立法呼应民意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法工作要以社会的实际利益为着眼点。

2)正确的价值观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立法呼应民意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要求。

 

专题三  文化建设

    2012年备考复习时要特别关注一下热点: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天宫一号”“神州八号”成功发射,完成两次对接及返回任务,“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5000水深突破等。

热点9 十七届六中全会

【热点解读】201110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在新闻战线深化“三项学习教育”、巩固“新春走基层”活动成果,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2011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工作提到战略高度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肩负着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主要职能。

3)面对我国文化发展仍然滞后的现状,党和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社会主义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2、从政治角度,说明党的领导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1)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这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始终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推动抓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3)这是由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我国开发文化人力资源应采取的举措。

1)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应增强文化人力资源领域的资金投入。

2)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重视中小学文化素质和创造力教育,抓住重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与高素质文化人才。

3)国家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营造宽松的文化创造环境。

4、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我国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贸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我国初级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多层次性等国情决定要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对外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客观要求。

4)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增加就业、繁荣文化市场、改善人民文化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建设文化强国等。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经济意义。

1)文化对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62011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哲学常识角度看开展这项活动说法正确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

2)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

4)是贯彻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热点10  重大科技成就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学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科技。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天宫一号”、“神州八号”的成功发射和对接是2011年我国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大大增强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标志着我国正在大踏步地向世界航天强国迈进。因此,在2012年高考中,这必将是命题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22012年高考可能以此为背景,考查财政的作用、政府的职能、党的地位、综合国力、中华民族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树立创新意识以及人生价值等知识。

【热点解读】

1、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9292116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首次太空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将是中国的首次太空对接,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成就,更是向着未来更大成就迈出的一大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这将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可能。

3、科技创新  2011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大会上说,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

4、“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0117月26日中国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成功潜至海面以下5057米,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载人深潜技术的全球先进国家之列。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自主开发航天技术的原因。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企业,能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竞争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取得竞争优势。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自主研发,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2、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1)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在神舟系列研发过程中,中国航天人知识的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注重事物量的积累,通过量变实现质变,促进发展。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中国航天一步一步地发展,从无人到载人,再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对接,体现了从量变引起质变、从而促进发展的道理。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中国航天研发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从无到有,到世界一流,但是最终获得了成功。

3、运用政治常识就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向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

1)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文化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保护知识产权。

3)政府要积极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地,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4)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专题四   公民道德建设(热点11

    在备考复习时要特别关注以下热点: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颁奖,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问题,小悦悦事件等。

【热点解读】

1、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 20119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

2、诚信的缺失、道德滑坡:温家宝总理在2011414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明确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3、小悦悦事件:20111013下午5:25左右。 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建立一个让人民群众相信的诚信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只有建立一个诚信的政府,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2只有建立一个诚信的政府,才能认真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只有建立一个诚信的政府,才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在我国,人民有监督政府的权利。政府只有对人民讲诚信,政府才能在公民中树立权威,得到认可。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如何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建设一个诚信政府,同样要坚持这一根本方法。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在工作中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4)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5)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3、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启示。

1)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客观条件,在奉献社会种实现人生价值。

4)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专题五   和谐社会建设

在备考时教师要特别关注社会管理创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食品、交通、煤炭等安全事件,社会保障制度等。

热点12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热点解读】

1、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周永康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党和国家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治学依据。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党和国家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政府应全面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应该也能够领导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公民是管理的主体之一,肩负着重要任务。请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公民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正确做法。

1)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政治生活。

2)公民应遵循宪法、法律,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3)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热点13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热点解读】

1、食品安全事件  2011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迭出,从瘦肉精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地沟油到塑化剂、黑心烤鸭”……一次次刺痛公众的神经,更拷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2、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2011年5月1,刑法修正案()的施行,进一步加大了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3、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2011年6月2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今天在京启动。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为进一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举办以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普及食品安全法律和知识,十分必要。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对维护食品安全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国家: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和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

2)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秩序。

3)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权利意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应怎样保障食品安全。

1)各级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宗旨,要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履行经济、文化和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食品生产者有法可依。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人民要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证食品安全生产。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的理由。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关系着企业生产的前途。

2)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产经营着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克服个人主义。

     热点14  调整收入分配

【热点解读】

1、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是社会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了阐述,明确了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路线图和重点。兼顾公平与效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日前,国务院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规定,十二五时期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将年均增13%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四年,全国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比现在要增长50%以上。

4、提高个税起征点  2011年9月1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中低收入者减轻了税负。

命题角度

1、国家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请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

2)多种措施的实施会加大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个税起征点,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就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

1)政府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政府行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府要加持依法行政。公平正义需要政府来维护和实现,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并自觉接受监督。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尽职尽责。

3、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个税调整的正确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个税调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个税调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15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热点解读】

1、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2、实施《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法》于201171起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命题角度

1、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先试点在推广体现了说明哲学道理?

先试点后逐步推广,这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遵循了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2、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

1)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支配收入,增加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

2)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能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3)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

3、分析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我国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反映了我国政府的性质,体现了我国政府正确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专题六    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高考生态文明的热电影特别关注: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节能减排的措施、目标、成就,我国的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渤海漏油、曲靖铬污染、江河污染、珠海天然气泄露、德班气候大会、泰国洪灾等。

     热点16   严格土地管理

【热点解读】

1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2011年全国“土地日”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 、惠民生”。 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新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2、闲置土地可以无偿收回 201112月为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部起草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修订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草案闲置土地可以无偿收回。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国家加强土地保护的原因。

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那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土地保护是维护国民经济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3)市场调节自身具有弊端,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我国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1)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可以行使监督权,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2)政府履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

3)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大享有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大通过立法加强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人大通过行使决定监督权,加大对土地开发和保护监督力度,规范土地开发与保护行为。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有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3、从哲学常识的角度看,我国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的主题是根据当前我国土地使用现状提出的。

2)坚持适度原则。土地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资源,要节约使用,坚守红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中惠及民生。

     热点17  促进节能减排

【热点解读】

1抑制高电耗产业过快增长  510日,工信部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抑制高电耗产业过快增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用电需求。

2节能减排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3、德班气候大会112812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在这一议题上,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殊非易事。

41211清晨,德班气候大会终于拉上帷幕。此次会议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定,同意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2013年生效。但由于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巴厘路线图谈判仍未完成。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总结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

1)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要践行者。加强技术改造,通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节能减排。

2)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节能减排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3)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政府通过财政的支出,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政府利用税收杠杆限制高污染、高节能耗产业发展,促进节约型、环保型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4)政府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坚强宏观调控,促进节能减排。

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我国政府重视节能减排的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节能减排是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表现。

2)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节能减排是政府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

3)政府的职责是对人民负责,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3、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进行切实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各主权国家要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接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约束,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2)各主权国家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全球侯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各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于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节能减排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

     热点18   保护生态安全

【热点解读】

1、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追求短期政绩。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多个城市因暴雨出现严重内涝 2011年夏季,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出现严重内涝,暴露出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的思路,以及城市管理思路亟须改变。

3、国务院要求严查渤海湾漏油事件 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64起发生漏油事故。75,国家海洋局公布相关情况。

命题角度

1、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生态安全问题频发是因为当事人没有从实际出发处理生态问题。

2)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导致灾害频发。

3)不同的价值观给予我们不同的影响。正是因为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总结政府维护生态安全的措施。

1)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积极维护生态安全。

2)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居民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3、从政治常识角度看,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的道理。

1)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的出现,反映了政府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力。要求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履行职能,建设管理型、服务型政府。

2)重大生态安全事件被群众知晓,多来自群众的举报、媒体的曝光,这说明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监督的权利。

3)重大生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专题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热点19

2012年高考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特别关注以下热点:西藏和平解放6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两岸关系《关于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即国发2号文件等。

【热点解读】

1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光辉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各族人民才有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2、对口援疆   2011年1月3,上海、北京、辽宁、浙江、江西、山东等19省市1600余名援疆干部全部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新一轮对口援疆正式拉开帷幕。

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民族地区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富裕起来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的GDP增长,并不是他们原来想要的经济发展。  

4、国发〔20122号文件 2011年1月12,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意见》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5《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110192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第七次会谈在天津举行。此前,两岸两会已经成功举行了六次会谈,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15项协议。

命题角度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是如何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同样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种权利。

3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从制度上和政策上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4党和国家对经济文化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援助,帮助他们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缩小东西部差距。这为少数民族享有各种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发展民族关系打下物质基础。

2、从经济学角度,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1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应如何解决民族地区“成长中的烦恼”,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推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决策的正确性。

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推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联系的观点。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贵州的又好又快发展必将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总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总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国家推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决策就是立足全国发展全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贵州地区的发展必将推动全国的大发展。

5、试用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关系分析推进西藏、新疆、贵州跨越式发展的政治意义。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推进西藏、新疆、贵州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事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巩固我国的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6、分析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签署协议符合两岸人民的意愿,符合两岸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签署协议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签署协议必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乃至两岸关系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给两岸民众带来实际利益。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签署协议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有利于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5)树立创新意识。签署协议体现了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创新。

 

专题八  国际社会(热点20

国际社会是当前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关注我国在国际上参加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的作用,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政策主张。

【热点解读】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于2011113日在法国戛纳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胡锦涛指出,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无疑将是有利的。

2、 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愿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帮互助,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3中欧关系   2011年11月2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中方真诚希望看到欧元区经济和欧元保持稳定。关于中欧关系发展,胡锦涛表示,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

4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20111112,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并进 共创未来》的演讲。在演讲中胡锦涛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第二,落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增长战略》,实现绿色增长和创新增长。第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第四,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

5中美关系  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819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副总统拜登。胡锦涛积极评价今年以来中美关系取得的新进展,并指出,中美两国作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既肩负着重要责任,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美双方应该登高望远,超越国情差异,把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好、发展好

2011120,胡锦涛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题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加强合作,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分享机遇、应对挑战,共同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强调,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偶然事件羁绊,增进互信,排除障碍,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6、中国两次投反对票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中新社联合国201224电,联合国安理会4日上午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两国投反对票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

命题角度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入世10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

(1) 扩大了我国对外开放,密切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3)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使我国成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支撑。

2、运用经济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愿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帮互助,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1)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融合。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优势。

2)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促使各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中家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有助全球经济复苏。

3)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场由于发达国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身受其害,发展中国应增加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4)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所以,中国愿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帮互助,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3、中国为什么十分重视与欧洲关系,真诚希望看到欧元区保持稳定?

1中欧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利益。欧洲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实力强大,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是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2在国际舞台上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中欧之间经济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

3中欧关系的发展,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上,有着许多相同或者相近观点和主张。欧元区的稳定,有利于欧洲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4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道理,对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提出的四点建议进行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要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因此,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4)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落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增长战略》,实现绿色增长和创新增长。

5、用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分析,中美为什么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美两国作为主权国家,都有维持和发展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这是中美 “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根本动力。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在安全、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中美间合作的基础。通过 “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满足中美双方的利益需要,达到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目的。

6、胡锦涛主席关于中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论述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我们应该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偶然事件羁绊,共同努力建设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这一点。

3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体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这是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体现。(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7、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上,中国两次投反对票否决了决议草案。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符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5)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

(本题也可以从我国的外交政策角度进行设问和回答)

 

归纳总结

根据时政热点回答问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如:

1、从经济角度分析国家做某事的原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价值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2)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3)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5)有利于促进效率与公平。

6)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从政治常识角度解答政府为什么做某件事的原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因。

2)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3)政府的职能:政府做事是履行职能的要求。

3、从经济常识角度解答加快某地经济发展的措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3)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4)培育市场主体,发挥企业和公司的作用。

5)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充分就业,发挥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6)发展金融市场。

7)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率。

8)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

9)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0)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开发型经济水平。

4、从政治常识角度解答政府做某件事的措施,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执行人民意旨,捍卫人民利益。

2)政府履行相关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坚持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

4)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同级人大监督。

5、从政治常识角度解答党做某件事的原因、措施,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本质。

2)党的领导、执政方式、党的建设。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在经济常识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常识依据的,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产生目的。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6)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7)落实科学发展观。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9)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7、分析材料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需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1)辩证唯物论角度。

2)认识论角度。

3)唯物辩证法角度。

4)唯物史观角度。

以上四个角度所包含的具体知识点不必全部回答出,必须根据材料和设问,有重点地选取几个角度回答,要注意既不能乱用,也不能漏掉要点。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哲学依据,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观。

3)坚持创新的观点,促进参政方式的发展。

9、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党和政府行为的原因,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政府的性质、职能、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政治权威。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多党合作制度。

5)综合国力的竞争。

10、从政治常识角度解答人大或人大代表做某件事的措施,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①总述: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②内容: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3)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11、政治常识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考查以下知识:

1)公民与国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3)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2、解答哲学试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必须分清不同范围的原理,是从辨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还是认识论。

2)运用哲学原理要全面,既要回答世界观,还要有方法论。即便设问考查“方法论依据:也要回答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13、分析重大生态安全事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辨证地对待这些事件。不能片面地只看问题,不看成绩;我们不仅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可取的措施。

2)要分清设问指向的行为主体,生态安全事件是有关企业或组织造成的,而设问指向是政府或公民。那么我们应调动运用与此相关的知识,如公民权力,政府的职能、原则等。

14、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原因的答题角度:

1)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我国应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历史和现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制于人。

15、国际社会的相关背景材料

1)与经济常识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全球化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上;

2)与政治常识的知识结合点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职能以及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上;

3)从哲学常识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材料,可以结合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