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的问题与对策
    
  双击自动滚屏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1日  出处: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作者:赵蒙成  本页面已被访问 8575 次

近些年来,教育科研活动在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方兴未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有着突出的体现。本文拟就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论文中反映出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分析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会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题目不合适。主要表现为:(1)题目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论题不集中,或者题目太大,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一篇论文难以容纳的;或者题目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论题,使文章的论述无法集中。(2)题目过小,致使文章只能讨论教育活动中的某个细节问题,就事论事,价值不大。(3)题目的理论性过强。理论性很强的课题是中小学教师难以胜任的,这类文章常常泛泛而谈,没有多少意义。(4)题目缺乏新意,不仅增加研究与写作的难度,而且影响论文的价值。(5)题目的表述不清楚或不明确。有些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文字的新颖、生动,行文含义模糊,不能很好表达文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这种题目包括口号式的题目、提问式的题目及意义含糊的题目。(6)题目着重于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学术性的深入探讨,而不是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出发来研究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另外,学术性很强的探讨也是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不能胜任的,文章也因此没有多大价值。这六类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所作的论文题目反映的主要问题,当然,这里的分类不是绝对的,有些题目可能同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语言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楚、精练,但一些中小学教师混淆了学术论文与常见的文学作品或科普读物在语言要求上的区别,堆砌辞藻,展现文采,违背学术论文的用语要求,或者语言不准确,词不达意。
    (三)文章结构散乱,逻辑性不强。不少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在逻辑结构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题目与文章的主体不一致。第二类问题是段落层次的安排不合理。第三类是对概念认识不清,概念的使用前后不一致
    (四)纯粹的经验总结。许多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满足于对教育活动的现象描述,没有或极少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所谓的教育科研论文实际上是教学笔记或会议报告。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具有共性,能够借鉴和推广。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超越对具体的、偶然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不能结合教育理论来把握现象后面的规律,或者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那么,这样的科研其作用非常有限。
    (五)理论的运用不恰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教育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准确,导致不能科学地运用原理。其二,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原理时,不能把原理与教育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处于分裂状态,教育原理的运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六)不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缺少关键词、注释或参考资料等,虽然有些论文不缺少这些内容,但作者对关键词、注释等的数量、用法都不甚清楚,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表示论文的严谨,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或过于陈旧,或缺乏权威性,这些都是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受作者写作能力的制约,又与论文写作之外的其它因素有关。

首先,许多中小学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一部分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任务,实际上对教育科研活动没有兴趣。有些教师甚至持反对态度,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教育科研。另一部分教师没能处理好教学与教科研的关系,或者为科研而科研,或者认为教科研会占用教学时间,如此就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使教科研不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来的论文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
    其次,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部分毕业于非师范专业,几乎没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即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教科研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普遍不足。这些教师在学期间大部分只学了公共教育学、普通心理学两门教育课程,这些仅是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而且与中小学的教育联系并不密切。另外,由于这两门课属于公共课,学生及教师普遍不重视,学生从这些课中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据统计,在师范教育的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20%~25%,而在我国仅占9%[1],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知识储备欠缺
    再次,很少有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以致他们不懂得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没有掌握教科研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教师习惯认为他们的任务仅是完成教学。既没有有关的训练,又缺少经常性的实践,所作的论文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最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也是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学校通常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机构,但不设教研处。即使个别学校设立了教科室,其地位也很低。各个教研组也基本上只“教”不“研”。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管理不规范,教科研活动的经费、资料等都得不到保证,而且常常不能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再者,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工作成绩、收入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少数教师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个人兴趣。现在教育研究的组织形式也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学者们或教育行政部门从理论需要、个人兴趣、全局性的大问题等出发确定研究课题,然后分成一个个子课题派送到不同的中小学校,而不是采取从教育实际出发的行动研究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组织方式容易脱离各个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成果也常常不够科学。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小学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当然也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
     三、要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与组织,逐步扭转部分中小学教师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据专家测评,我国小学的学生,语文、数学都达到基本要求的约为80%,若加上常识和思想品德,四门课全部合格的为60%,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初中的情况更糟,除数学外,其余学科及格率均在70%以下,即大约有1/3的学生达不到基本要求。[2]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工作重心应从扩大规模逐步转向提高质量。这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教育质量。
    其次,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适应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需要。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发表论文的现象,但作为一种制度,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坚持。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报酬。中小学校的领导体制也需要改革。没有教育科研领导机构的,应当建立。同时,还应提高教科室的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也可以把教科室改为教育科研处,切实加强建设。教科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另外,课题研究小组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三,要转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必要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第四,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普遍师资差、管理乱、水平低,而且办学没有特色,致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长期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影响了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应当改革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逐步推行“校本培训”。[3]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比较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改善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质量不容忽视的一条途径。
    注释:
    [1]张维平主编.比较教育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85页.
    [2]谢安邦、谈松华主编.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3]赵蒙成.校本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创新.教育与职业.2000.(3).9~11.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