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卡片 >> 国际关系中:伙伴关系是什么
    
  双击自动滚屏  
国际关系中:伙伴关系是什么

发表日期:2013年9月7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64 次

伙伴关系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

中国外交关系中的各种伙伴关系的名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反映出它们在性质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战略型伙伴关系。

主要是指中俄、中法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国家具有较为相同的战略目标,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许多领域(包括军事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不会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2)建设型伙伴关系。

主要指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建立的伙伴关系。这些国家在战略上将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这些国家虽然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维护全球稳定和地区安全方面,具有相同的利益,因此,它们必须与在国际事务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协调和发展双边关系,为此,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求同存异,经过建设性过程,最终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

中国发展伙伴关系的主要背景包括: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要对话而非对抗,要合作而非冲突是伙伴关系战略兴起的时代背景。 

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因素在国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国际竞争从军事对抗转向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为伙伴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3)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它是地理邻近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区域内合作的国家关系现象。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可以较好地发展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中国来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伙伴关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4)国际关系的伙伴化。全世界已经有近一半的国家宣布同别国建立或打算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国家间关系正趋向伙伴化。 

5)国内因素。构筑伙伴关系是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的目标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家环境和局面,而伙伴关系战略无疑是处理同其他国家间关系的最佳选择。 

6)理论基础。平等、合作、互利、依存是伙伴关系的基石,而这一点与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是相符合的。 

伙伴关系的内容和特征:

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以双方自愿为起点,以公开承诺为形成标志,以首脑外交为建立途径,以多层对话为合作机制。

中国积极营造的伙伴关系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提倡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协商,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话,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

互不为敌,是伙伴关系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这是伙伴关系的基础。

双方各自有为寻求这种共同利益而进行合作的愿望,这是伙伴关系的动力。中国与世界大国和地区建立的伙伴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友好协作、互不对抗;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

2)着眼大局,面向未来,不因分歧和矛盾影响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

3)推动以经济贸易、科技交流为重点的多领域合作。

4)建立以元首互访、总理会晤、热线联系等多方沟通协调机制,主张以协商和对话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伙伴关系是与集团或同盟关系、势力范围关系、争霸关系、大家庭关系、不结盟关系等迥然不同的新型国家间关系。 

 

附:

想当伙伴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没分歧

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外交体系中没有更高于“伙伴关系”的双边关系。那么不论“伙伴”之前的形容词是什么,只要有“伙伴”两字,就意味着双方已经达到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重大问题上没有根本分歧。而除此之外的119个建交的“非伙伴”类国家则意味着这些双边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54个伙伴 4个伙伴等级

在发展“伙伴关系”时,战略、安全、经济、地区问题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地方。中国的“伙伴”按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力度一般可以分为: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指的是合作领域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战略”则意味着合作层次更高,从整体上、全局上、核心利益上都具有一致性。

丰富的外交关系等级

除了“伙伴关系”分成三六九等之外,中国的外交关系也是更有不同。维基百科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词条引用了韩联社的报道,认为中国按照外交关系亲疏,从1996年开始将与建交国家的关系分为单纯建交、睦邻友好、伙伴、传统友好合作以及血盟等5种关系。但这种坐标系从未得到中国官方肯定。

社会主义国家 越南是唯一的“伙伴”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划分

中国、朝鲜、古巴、越南与老挝是当下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观之,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理应是高于一般国家。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官方的外交辞令中,这几个国家都会被冠以较高等级的形容词。不过,也有特殊之初。越南是唯一被列入“伙伴关系”等级。显然,这要在关系上相对弱一些。

朝鲜与巴基斯坦的冰火两重天

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伙伴”。虽然中巴之间先天基础比不上朝鲜,但是后发势头猛烈。虽然中朝关系上有着一大串等级很高的形容词来包装,但是更多要靠两党关系维系。

无论是在中国官方和民间,对于中巴关系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中朝关系上,民间对朝鲜已经很中立甚至是冷谈了。两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趋势。

伙伴等级 暗藏外交玄机

大国关系有不同 俄美待遇有不同

    俄美两个大国虽然同与中国属“伙伴关系”,但是美国是“建设性合作伙伴”,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有专家认为,中俄之间确实存在功能上的某种程度的“协作”,这里意味着潜在的针对性,即双方共同面对来自西方的压力。相比之下,中美关系所用的表述几经波折。

伙伴关系只升不降 中蒙关系升级快

两国关系会经历由疏到亲的发展,但如果要“升级”,双方在战略上的理解更加默契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重大问题、核心问题上,双方的利益必须具有一致性。比如在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上,与我国持有同样的立场。若是两国关系恶化,则不会出现“降格”的情况。但是官方措辞上会对两国“伙伴关系”闭口不谈。

伙伴关系也会有“跨越式发展”。例如,中国与蒙古之间在2003年确立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则上升至“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波兰2004年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也在2011年也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日本这个国家很特殊 至今不是伙伴

相较于这些有“伙伴”头衔的国家,我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微妙。日本至今仍未真正进入我国的“伙伴”序列内。

1998年,江泽民访问日本,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在外交语言中往往暗含着“还在努力,但未达到”的涵义);

2006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华开展“破冰之旅”,双方同意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最近中日关系也不太好,成为伙伴估计最近是没机会了。 

 

附2:

全球共有54个国家与中国保持“伙伴关系”

 

201364日,中国和墨西哥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习近平主席就任后的两次出访中,我们常听到“伙伴关系”四个字,习主席3月访问南非时,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两国关系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程。这些名称不同的“伙伴关系”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这和西方侧重的“盟友外交”有哪些不同和优势?

  双边关系 周边主要国家

  阿富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丹:尚未建交

  马来西亚:友好合作关系

  斯里兰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朝鲜: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印度: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柬埔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蒙古:战略伙伴关系

  新加坡: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印尼:战略伙伴关系

  泰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孟加拉:友好合作关系

  菲律宾:战略性合作关系

  缅甸: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越南: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老挝: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尼泊尔: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战略互惠关系

  韩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他主要国家 中东

  沙特: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

  以色列:友好合作关系

  土耳其:战略合作关系

  非洲

  埃及:战略合作关系

  埃塞: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南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尼日利亚:战略伙伴关系

  欧洲

  法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英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战略伙伴关系

  美洲

  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墨西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加拿大:战略伙伴关系

  阿根廷:战略伙伴关系

  巴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大洋洲

  澳大利亚:全面合作关系

  看点1 与国际组织也建“伙伴关系”

  据媒体报道,全球共有54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梳理后发现,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不仅与单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与国际组织建立。比如,中国与非盟、东盟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已达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84月刊文称,大国间关系可归纳为3种基本模式,即伙伴关系、结盟关系、非结盟非伙伴关系,中国“伙伴关系”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关系。

  看点2 “不是伙伴不一定关系差”

  这些不同名称的伙伴关系能够反映亲疏远近吗?目前,没有明确标准。5月份,斯里兰卡总统访华,两国元首将双边关系由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前大使李长华对新京报记者说,战略伙伴关系层级要高一些。凡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或是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大,或是在中国外交中分量较重。

  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比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被定位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有一些国家和中国没有建立类似伙伴关系,不一定意味互信程度肯定差,双方会有磋商关系。”中国驻南非前大使刘贵今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不一定意味着与中国互信肯定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也不一定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

  李长华也表示,并不能刻意拿某种“伙伴关系”来硬性衡量两国关系。即使确立了关系,也不意味着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建立同一种关系的国家,有的走动多些,有的没有实质性内容做支撑。“这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还是看国与国间的实质性内容。”

  看点3 “伙伴外交”不是“盟友外交”

  对于“伙伴关系”,撰写过《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外交》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名字不同表明合作领域和关注点不同。比如,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伙伴关系”前有修饰语,比如,中国与坦桑尼亚构建“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王巧荣表示,修饰语表明双边关系侧重点不同。但如果冠以“建设性”一词,意指双方正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还没真正成为“伙伴关系”。

  “伙伴外交”与西方的“盟友外交”是不同的。王巧荣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集团外交、势力范围外交。后两者的合作成员间一般签署具有国际法意义条约,要承担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标而合作。

  而中国与伙伴方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中国“伙伴关系”确立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在声明中确定合作领域,还建立交往和磋商机制保障伙伴关系。

  背景 “伙伴关系”源自北约

  “伙伴关系”概念始于冷战结束后,“伙伴外交不是中国独创。”王巧荣研究员表示,冷战刚结束,北约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非北约国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提法源于此。1994年后,俄和西方蜜月期结束,北约东扩,欧洲不再提“伙伴关系”概念。

  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19971998年,“伙伴外交”比较活跃,中国与俄、美、法、欧盟建立伙伴关系。

  中美 “伙伴关系”一波三折

  作为重要对外关系,中美“伙伴关系”一波三折。1997年至1998年间,中美首脑互访,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之后小布什却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随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2002年后,中美关系表述有所变化,先后为:“建设性合作关系”、“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苏浩曾指出,中美关系措辞上,美国至今比较消极,所以中国也很谨慎,将关系定为“经济伙伴关系”。

  中俄 “伙伴关系”独一无二

  相较美国,中俄间“伙伴关系”用词独特,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没有和其他国家使用这样称谓。王巧荣研究员认为,中俄使用“协作”这个词,而非“合作”,是由于中俄作为相邻大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有协作关系,但大国间完全合作做不到,能够相互支持和协商已经很好。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