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14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水周与世界水日
    
  双击自动滚屏  
14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水周与世界水日

发表日期:2014年4月1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788 次

一、【背景材料】

2014322日是第二十二届 “世界水日”,322日至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随着“世界水日”的到来,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每三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地球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在空间上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2.5%的淡水资源能够供人类、动物和植物使用。对淡水资源构成压力的主要方面之一是灌溉和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全球目前有8.84亿人口仍在使用未经净化改善的饮用水源,26亿人口未能使用得到改善的卫生设施,约有30亿至40亿人家中没有安全可靠的自来水。每年约有350万人的死因与供水不足和卫生状况不佳有关。为确保在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建设。据环保部透露,总投资预计2万亿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在今年出炉,核心就是要改善水环境品质。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针对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为确保在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建设。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国家要重视保护环境,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3)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今后将通过在缺水地区推广节水技术来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为此,企业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丰厚的,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为解决中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中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国家为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设定了7000亿立方米的上限,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今年“世界水日”以“水与能源”为主题,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以“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为主题,顺应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充分尊重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按规律办事的体现。

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资源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水资源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疏于保护,等于在毁坏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因此,节约用水、减少排放、监督举报,应从每个人做起,重视点滴量的积累。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护水资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充分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针对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为确保在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建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是:

①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从国家的角度看,需要:

A.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                 B.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C.国家运用行政手段限制水资源消耗                     D.消费者要注重绿色消费

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据此回答34题。

3.建设生态文明:

①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开展“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有利于:

①加强水资源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②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增加水资源,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④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5.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丰厚的,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

A.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B.采用新技术,增强能源开发的能力

C.制定政策和法规,限制资源开采                    D.先保护资源,后发展经济

6.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但2012年中国全国用水总量已超过6000亿立方米。今后将通过在缺水地区推广节水技术来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上述政府规划要求企业要:

   A.承担社会责任,不以营利为目的             B.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

   C.坚持诚信经营,遵守法律和道德             D.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7.今年,中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各省市最严格水资源治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限期整改的措施。这是运用宏观调控的: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法律手段            D.货币手段

8.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合理利用、疏于保护,等于在毁坏下一代的生存环境。这从唯物论的角度,启示我们在利用水资源时应该:

A.做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按客观规律办事                                       D.坚持用整体统帅部分

9.有关专家呼吁,节约用水、减少排放、监督举报,应从每个人做起。其哲学依据: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表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B.事物之间联系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们能够根据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11.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首先:

A.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                               B.规律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

C.要注重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D.要有发展的眼光

12.随着饮水、用水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用水健康问题,与此相关的家电产品市场也日益丰富、壮大起来。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3.20127月份开始,我国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积极推进水价改革。这是因为:

①我国供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 

②阶梯水价比较科学,但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 

③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人们对水价的调整议论不已,如果调高水价,你认为其合理依据应该包括:

①水价提高有利于供水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②我国水环境的治理成本增高

③水价的制定应以国家政策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 ④用价格调整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5.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酒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一匙污水坏了一桶酒的原因是(  B 

①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的联系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中,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政府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关键之策。因为它:

 ①既保增长又控物价  ②既调结构又促转型 ③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④既扩投资更促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18.“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2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8分)

 

19.近年来,全国各地水价“涨声一片”,围绕着新一轮水务改革亦产生了不少争论,“不能因为穷人喝不起水就不涨价”的说法更引来强烈质疑。某校高三同学注意到这一情况,围绕“水价的形成和水务改革”开展探究活动,现邀请你参与活动。

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某网站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甲方:水资源费之前价格是比较低的,水价不上调,实际付出的是环境代价和人们的健康代价。

乙方:水作为生活必需品,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其价格的调整需审慎稳妥,不可盲目一刀切。

   1)你是赞成甲方还是乙方观点?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并就水价形成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同学们通过探究发现:本轮水价上涨的讨论多了一个新话题,水价上涨与洋水务的大举进入是否相关?已经有相当多的媒体认为洋水务是水价上涨背后的推手,水制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在水制改革中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取向?(8分)

      

 通过调查发现:本论水价调整,各地均举行了水价听证会,表明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银川、兰州等水价听证会中代表缺少代表性、反对声不起作用等饱受质疑。有专家指出:别让正义使命陷入信任危机。

     3)请你为“别让正义使命陷入信任危机”提两条建议并谈谈其积极意义。(4分)

 

20.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的508亿m3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m3,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 m3,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1)我国政府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将工业部门用水率提高30%。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政府会采取哪些经济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2)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日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大财政预算内投入,以“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

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把“最后一公里”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重中之重来抓。

【注: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1)结合材料一,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支持“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

 

2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

材料一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治水三字经》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功能显著。同时,《治水三字经》中强调“遵旧制、勿擅变”。“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治水中总结出的用水经验和方法,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

材料二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随着实践的发展,《治水三字经》的内涵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1)结合材料一,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人们在治理都江堰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治水三字经》的内涵将与时俱进”的认识。(12分)

 

3)这项工程至今仍能造福人民,离不开历代人民的维护。请你为都江堰工程的保护和发展提两条认识论建议。(4分)

 

23. 23分)(2014年绍兴市文综一模)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为此,浙江省于2013年底作出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重大决策,描绘了清晰的治水路线图:三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为贯彻落实“五水共治”决策,浙江省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一个全社会参与美丽浙江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1)运用“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知识,分析浙江省“五水共治”路线图的合理性。(12分)

 

2)水是生命之源,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王认为,“五水共治”,政府应担负起主要职责,我们普通公民与此关系不大。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析小王的观点。(11分)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A  6.D  7.B  8.C  9.B  10.A  11.A  12.D  13.C  14.D  15.B  16.C

17.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水资源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水资源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8.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材料中我们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②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策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③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④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水策、兴水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

19.1)①甲方: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水价上升,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性消费观。

或者乙方: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自来水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升对人民需求量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是人们不得不消费的生活必须品对生活影响大。

②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我认为水价既应该反映商品的价值量又应该反映自来水的稀缺性。

2)①水制改革中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②水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如各方代表的比例要合理,特别是普通居民代表不能少;如要充分尊重反对声;要能够公布水的成本构成,涨价让百姓明明白白。

作用: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2分)

 20.1)①加快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鼓励节水工业企业的发展,限制或淘汰高耗低效用水工业的发展。②对节水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分摊节水成本,促进企业加强节水管理。③对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更新用水设备。④对污水排放征重税,促使工业企业加强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⑤调高工业用水水价,增加用水成本,促使工业部门节约用水。

2)①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矛盾。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21.(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没有水利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协调发展。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2)①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②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加强“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③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加强“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3)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②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财政支出重点向“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倾斜,并通过多元投资机制,确保资金总量、增量提高。③积极研发“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22.1)①能动的认识世界。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总结,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4)②能动的改造世界。《治水三字经》的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3分)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治理都江堰时按客观规律办事,立足实践,使主观符合客观。(3分)(解析:本题可参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点作答。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等内容,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2)②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变迁,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可酌情给分)《治水三字经》的内涵与时俱进会对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6)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和创新,《治水三字经》的内涵将与时俱进,应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4)(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题型。《治水三字经》体现了传统文化,因此可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作答。要突出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两个方面。)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每项2分,满分4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尊重客观规律”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主要结合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作答。在旧教材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群众观点的知识也有合理性,可做适当补充。)

23. 1)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各个阶段是部分,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2分)“五水共治”路线图既立足于全过程,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又重视每一阶段的工作,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4分)②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2分)“五水共治”路线图每一阶段所做的工作,都为该阶段的质变创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道路,使治水工作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推动浙江“五水共治”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4分)

2)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负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浙江省各级政府理应担负起“五水共治”的主要职责。(3分)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五水共治”不光是政府的事,每个公民都应参与其中。(2分)公民积极为“五水共治”建言献策,可以提高政府治水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推动决策的实施;公民负责地行使好宪法赋予的民主监督权利,可以改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治水工作,使之不断提高效能;公民主动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可以使农村和城市的治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6分)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