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课堂教学ABC 知不足是为了实现知足
    
  双击自动滚屏  
课堂教学ABC 知不足是为了实现知足

发表日期:2015年1月1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342 次

当今课堂教学十种流行病

一、滥用课件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二、表演做秀

唱歌、表演话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无效的分组讨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而且,大都用得非常不适宜。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四、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

五、滥用赏识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有个学生亲口告诉我,他在老师的观摩课中,共得了三十多个“你真棒”。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六、满堂游动

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动,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着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放任自流

我们观摩了很多新课改的公开课、优质课,发现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好像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最后,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有些教师认为,这样做才是新课改的原生状态。不错,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重视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教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

八、死守预案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此,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开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地预演,甚至“台词”都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内容记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有机械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九、装腔作势

矫揉造作、机械模仿、滑稽表演、故作深沉等现象在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上也不少见。这种缺乏课堂的本真性和自然性的课,只能让人忍俊不禁。尤其一些老师故意用装饰出来的声调和拖腔,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这种装腔作势的教学状态,只能异化,扭曲新课程的精神和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效率低下  课堂教学如何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价值?在这点上,很多教师也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大量教学现实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本来设计好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只能完成1/22/3,分析每一个教学时间单位,存在教学强度不够,教师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有些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分配时间过多,耗费师生精力过大,整个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递量较少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课堂教学十大病症

一、空堂现象

即牧羊式教学。假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

不管是什么课文,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己学习。老师乐得悠哉悠哉!

二、练堂现象

即练习式教学。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有的教师用很短时间突击完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授课任务,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作业摆成堆,试卷满天飞。都云书墨香,谁解其中味?这种现象,在毕业班尤为突出。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所谓讲解答案,纯属浪费学生时间,因为教师讲的,和学生手中资料上有的,并无二样!

三、秀堂现象

即作秀式教学。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学生说:眼花缭乱,如此而已。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与其说是老师在上课,不如说是老师在作才艺表演!

四、假堂现象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成果展示课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教研组或全校性任务”……

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映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这种师生共同作假的现象,不仅于教学毫无增益,而且,负面效应极大。上过这种课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诚信,可能再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了!

五、乱堂现象

即随意式教学。有不少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毫无思路,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讲一气。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晕晕乎乎,身疲力竭,累得够呛,学生则如雾里看花,苦不堪言!

六、满堂现象

满堂灌式教学。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填鸭式的老路。比如一教师上《风筝》,先用投影显示作者介绍和儿童放风筝的画面,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课文示范朗读,接下来便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

完全是新瓶装旧酒,换汤未换药。

这种教学方式,师生错位,反映了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

七、冷堂现象

即媒体堆积、喧宾夺主式教学。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展示案例,可学生却如走马观花,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众多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喧宾夺主,学生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思考和归纳,只是机械地跟着画面转动眼球,呆若木偶!

这种教学方式,表面热闹非常,又很现代,实则是一种严重的冷堂现象,反映了课堂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不能产生联动或互动的僵持状态!

八、哄堂现象

即罗列问题、分组讨论式教学。讨论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如果组织得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如果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多,这种现象更易发生。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反映了一个班的班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新课改之初,有的专家提倡课堂越乱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好。过犹不及,实际上是种严重的为课改而课改的形式主义误导!

九、拖堂现象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教师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

十、抢堂现象

在升学率的逼促下,有的老师恶意抢占时间,多表现在早晨和中午第一节课之前。先发一张试卷给学生做,或者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将学生在早晨和中午自由利用的时间榨干,让学生苦不堪言。

这种现象的发生,表面上显示了教师的敬业,实则是教师无视教育规律、为一己之私而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行为表现!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教师探索的无穷空间和奥秘;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给予学生美的画卷和享受。

上面所例举的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十种典型病症,只是这个科学和艺术殿堂里的小小阴影。只有抹去这个阴影,才能深入探索现代课堂教学的真谛!

 

高效课堂的十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改操作模式化,缺乏灵活创新。

应对策略:课改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在老师们熟悉课改基本操作后,在体现课改理念和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操作应该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从而给予学科和教师更大的空间,如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等,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充满生命力,才有激情,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误区之二;讨论、展示形式化,成为表演秀。

应对策略:真正好的课堂应该看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容量,对不需讨论展示的问题要在自学时解决,并在小组合作时提取出需要讨论、展示、拓展的问题。简单的内容不必讨论展示,可以自学时解决。

     误区之三:将学生板演展示和小组讨论作为课改的唯一特征。

应对策略:学生板演展示和小组讨论只是课堂的部分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巩固反馈是新型课堂的基本环节,应该全面体现,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误区之四:将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一言堂。

应对策略:将教师一言堂变为部分优秀学生的一言堂,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学习,这与面向全体的课改理念是相违背的,我们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兵教兵的机制,将展示机会尽量留给后进生,也可采取点号或者后进生展示多加分的办法,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展示。

     误区之五:学生自学、讨论、展示习惯不到位。

应对策略:一是在学生入学时集中对学生进行3.2.1教学模式的全面培训;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等细节的指导,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误区之六:课堂与导学案两张皮。

应对策略:导学案上的主要栏目与课堂的主要环节是一一对应的,如问题导学和学法指导对应自学和交流展示环节,拓展提升对应拓展环节,反馈检测对应反馈环节,知识体系梳理对应提升环节,同时,反馈检测题要将教材、练习册和参考资料上的习题充分整合,避免重复训练。

 误区之七:不能将学科特点与课改模式有效结合。

应对策略:课改模式是针对所有学科的,具体到学科应该将学科特点融入到课改模式中,形成各学科各课型的应用模式,从而既能体现课改模式,又能很好的体现学科特点和内涵。

     误区之八:将所有内容讨论展示,学习没有层次。

应对策略:将所有内容讨论展示会做很多无效劳动,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讨论,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展示,这样在自学时解决容易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中等难度的问题,全班展示和教师点拨解决少量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学习层次就分明了。

 误区之九:自学完全放在课下,加重学生负担。

应对策略:将自学环节完全放在课下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自学就应该在课堂上的自学环节完成,如何内容过多,可以拿出一节作为自学课,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自学会提高效率、课下可让学生自主预习、查缺补漏、布置实践性作业,学生会更感兴趣,也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误区之十:课改中遇到新问题,不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应对策略:课改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课改中遇到问题后我们要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同备课组、作业组研究,再解决不了可以学校层面组织课改论坛,书面发言,通过碰撞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在不断发现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堂层次和教师专业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张庆华)

 

低效课堂的常见特征

     目前,我们时常关注高效课堂,而在平时的实际课堂上,低效课堂出现的频率颇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低效课堂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目标多、重点少。

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得较多,整节课没有任何重点而言,可谓罗列知识、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到为止,缺乏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预设多、生成少。

部分教师特别迷信教案的作用,花了大量时间制订教案——预设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上缺少课堂机智与随机应变能力,课堂成为不折不扣执行教案剧的场所。

第三、知识多、情感少。

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等同于知识传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因此,这些教师常常上目中无人的课,只专注于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师生情感、学科情感培养这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四、教程多、方法少。

有些课堂教学程序复杂,一个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花了大量时间,用了许多繁琐的办法去折腾;这种教师教学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缺乏改革与创新,缺乏课堂魅力。

第五、讲得多、练得少。

不少教师非常自信,把课堂理解为教师的讲堂。这种教师讲功好、导功差,课堂教学基本靠一张嘴,靠个人的力量一讲到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满堂灌,是效果较差的一种课。

第六、口头多、笔头少。

这类教师上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随意地集体答,而实际上是少数学生的回答;教师满足于课堂回声。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口强手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七、集体多、个体少。

这种课堂教师貌视面向集体教学,实际上多是进行面对部分学生的教学。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往往会得到部分学生的集体回答,可那些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缺乏自觉参与意识的学生则无法得到课堂发展。

第八、替代多、互动少。

产生低效课堂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替代。课堂替代包括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少数学生替代多数学生、口头回答替代笔头训练等。这样的课堂无法实现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九、统一多、分层少。

我国的教学常规特别强调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等。这样的教学追求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漠视,个性化教学原则的落实无从谈起。教师可从进度分层、目标分层、要求分层、指令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等,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第十、问得多、解得少。

满堂讲相类似的教学方式是满堂问,这种教学法是整节课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断地集体回答,能理解的都理解了,不理解的学生什么都没有收获。有的教师整节课提问题、对答案,能够讲清为什么的很少或是自问自答。

第十一、走得多、导得少。

我们通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背着手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在整个走动的过程中,教师只偶而看看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没有进行哪怕是针对一位学生的有效指导。这样的教师显然缺乏指导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是落实较差的课堂,因此也是低效的课堂。

第十二、讨论多、实效少。

新课改以来,由于部分专家的引导,不少教师习惯于课堂讨论,认为只有课堂讨论才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许多问题由于教师进行不必要的讨论,使得本来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十三、要求多、落实少。

有经验的教师有这样的同感,决定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根本,在于课堂落实与否。一些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口头提要求,却不愿意按照自己提的要求去执行、去落实。

第十四、批评多、激励少。

教师的课堂调动与评价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非常关键的职业能力。一些教师由于望生成龙心切,习惯于开展课堂批评。在整个课堂评价语中,批评性评价大大多于激励性评价。

 

低效和无效的十种课堂

一是浮光掠影型课堂。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晰,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但有的课堂教学如“雨过地皮湿”,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也缺少明晰的教学难点。

二是跑冒滴漏型课堂。

完美的课堂首先在于它的完整性,在于它既有巧妙的预设安排,又有自然的生成过程。但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堂并非如此:有的虽有精巧的教学设计,但讲课时却背离初衷,甚至背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

三是海阔天空型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它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最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是放映幻灯型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可能。

五是单线直进型课堂。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认识条件。

六是贴牌标签型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模式改头换面,教学方法日益新潮,课堂气氛日渐热闹,教学手段交替变化,这些似乎预示着现代课堂的勃勃生机。

七是独奏独唱型课堂。

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王夫之说:“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其义是: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传授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八是机关枪连珠炮型课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九是惜墨如金型课堂。板书是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以文字、符号、图象等为媒介,将教学内容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其它手段不可取代的作用。

十是空中楼阁型课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它们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单纯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多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列十种课堂,是现今低效和无效课堂的典型代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从落实有效性要求着眼,从改变低效和无效的行为着手,这是构建现代新课堂的应有要求,也是当前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选择。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