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江苏公道中学陆凯老师:用好教材夯实基础
    
  双击自动滚屏  
江苏公道中学陆凯老师:用好教材夯实基础

发表日期:2016年5月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057 次

作为一名高三政治教师,教学中总是很无奈地发现:选修政治的学生越来越不理想。较差的生源,若想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无疑必须从课本着手,夯实学生的基础。

在考试及阅卷中,我们也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默写过的知识在考试中无法再现或错误再现,识记住的知识却不会运用,无法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准确挂靠。这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学生识记知识的方式不科学。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他们几乎抛弃了教材。

纵观近几年高考:注重情境设计,时代性很强,设问开放,题型多样,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答案的组织注重回归课本主干知识,活而有根——教材。

高三阶段,复习资料林林总总,很多学生有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试图寻找有效提高成绩的捷径。于是,要求夯实基础知识,就找一些口袋书背一下,要求提高能力,则直接做题。但是,这样做不仅效果不佳,而且还可能导致成绩下滑。过于重视参考书和真题,而忽视教材的重读,这是舍本逐末。因为课本上的内容是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依托,不管考试的试题如何灵活多变,也无论试题难度究竟多大,其考查内容都来自教材

只有对书本知识的宏观把握,才能有对微观知识的真正理解。我们不仅要强化教材意识,重视看书,更要注重方法,善于看书。在明确教材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读教材,举纲张目

所有教材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已经学过,但到高三阶段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如果不通读教材,政治理论将更显晦涩、枯燥、难记。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识记前通读教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可以更多地对考点意义识记,而非机械识记。针对教材多处修改的情况,我们给每个学生重新订了新教材,以便于他们更好的阅读教材。

但通读不是从某章节第一句话起从前往后顺着看,而是要求学生先熟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单元有标题,每一课有标题,框有框的标题,目有目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教材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联”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复习《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时,学生先看单元标题“文化与生活”。这一内容又体现在两课“文化与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中。“文化与社会”这一课又囊括了“体味文化”与“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两框题。“体味文化”即要求我们掌握:文化现象的多彩多样、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则主要讲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再纵观第一课,原来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读教材详细内容。

每复习一课前,我们均在课堂上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通读教材。

高三阶段毕竟是复习的阶段,且政治教学课时少,所以读教材需要速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二、梳理考点、深化知识

在通读教材后,要求学生对照高考考点,梳理知识。要求学生围绕考点,梳理出考点所涵盖的所有知识点及具体内容,同时结合所学的四大块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将相关的知识考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传统文化”的所有知识点,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形式、特点、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包括:正确的态度、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践基础上创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在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再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的角度提醒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梳理考点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例如:最、前提、基础、基本、根本等词语。这些关键词亦是命题者的偏爱。

2、区分易混、易错点。在《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学生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因此,要求学生将课本中这五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加以区分。

再比如,《政治生活》中有多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等,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翻书时,看到一处“优越性”,即回忆或翻阅其它“优越性”进行比较。对于类似的、出现频率高、易混度高的知识点均要求学生立即翻教材加以比较。

三、建构体系,整合知识

心理学在描述记忆的品质时强调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有的人尽管知道的东西很多,却不能随机应变地利用存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记忆的准备性。就像杂乱无章的仓库,人们进来领东西,保管员一时无法找到一样。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这需要学生做到对书本知识的宏观把握,把知识放到体系中思考。对教材的主干纲要能够准确把握,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在复习过程中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建构、认知,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础。
   
例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时,我们要求学生从公民、政府、党、民族、外交等角度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将政府的知识体系构建为:

        性质

        宗旨

政府    原则

        职能

        依法行政

        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在回答政治生活有关政府的问题时定能胸有成竹。

在一次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近年来由于外部需求萎缩,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增速减缓的运行态势。但是,我国经济有自身的特点,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国内市场广阔,特别是农村市场有很大潜力。同时,又有2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的潜在需求城乡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对汽车等主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比较强劲,对满足各层次的服务需要也比较旺盛。通过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简要说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学生均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词“消费需求”,无一例外地答到了“消费的反作用”,拿到一半分数。但全班仅有4人答到另一要点“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绝大部分学生都记得这一理论,却未能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有关“消费”的知识体系,所以不能产生相关联想。因此,学生在课后立即翻教材,梳理了有关消费的知识体系。

        消费的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结构

 消费   消费心理

        做理智的消费者

        消费的反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学生在翻阅教材的过程中,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要做到“上引下联、左顾右盼”,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纳。

四、“记”“忆”结合,尝试回忆

在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教材后,的确发现学生在识记考点时教材不离手。但有一些学生课后问我:我明明念好几遍了怎么还记不住?我明明记住了怎么默写就是写不出来?这些学生未能在翻阅教材时做到“尝试回忆”。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教材的难点,从而使复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翻阅教材时对照课题、标题尝试回忆,处理好“记”和“忆”的关系,记忆结合,而不能从头背到尾。但要想快速、准确地记住知识,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方法。

使用教材的过程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需要教师的点拨;需要学生的总结,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所以,我们还在努力与提升中。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