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试题 >> 2015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题归类
    
  双击自动滚屏  
2015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题归类

发表日期:2017年6月12日  作者:高三政治教学网  本页面已被访问 15234 次

唯物论

一、选择题:

1.(全国卷I 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回答24题。

2.(重庆卷3)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3、(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4.(广东卷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福建卷3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6.(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7.(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二、主观题

1.(全国卷II 39)(26分)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客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囚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 分)

      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激奋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

2.(广东卷37)(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1)材料一体现了意识的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体现了意识的如下作用: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2分)改造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映、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

三、探究题:本题 18 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江苏卷37)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8)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 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示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认识论

 一、选择题:

1.(全国卷II 23)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安徽卷10)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3.(北京卷24)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四川卷6)观察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浙江卷27)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江苏卷26)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江苏卷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 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13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17题。

9.(海南卷17)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上海卷2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

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

11.(上海卷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二、主观题

1.(全国卷I 39(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

     参考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

    参考答案: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2分)

2.(山东卷42)(1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参考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发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选考部分

3.(福建卷42(10)思想政治

    请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得题号。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篮球场上,某著名球星行云流水般的摆脱防守队员,优雅地上蓝或远投,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切时,他很自然地说,这就是“球感”。一个熟练的司机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不需要经过完整的推理,就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路感、车感”

    上述看似不假思索的“感觉”,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洞察事物的思维活动。

    1)思维角度看,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称之为(4分)

     A.类比                             B.直觉                        C.演绎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思维活动所具有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①直觉具有敏捷性。上述情景中,思维过程都是瞬间完成的,难以完整描述;②直觉具有总体性。上述情景中,直觉都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察;③直觉具有猜测性。上述情景中,直接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还需要进一步理论认证和实践检验。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