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2017年全国卷高考政治大纲变动与解读
    
  双击自动滚屏  
2017年全国卷高考政治大纲变动与解读

发表日期:2018年2月2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8888 次

2017年的全国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各学科较之前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其中政治学科考查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知识点没有 变化,主要是调整了“考核目标与要求”,经仔细核对与研究,发现有两大方面的变动: 

一方面,较之前延续多年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语言描述,今年出台的大纲语言更加精炼、简洁,不再使用列举性语言,而是进行专业化概括,比如将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一律调整为“有关学科知识”;同时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将原来的“能够......”中的“能够”一律删除,尽量减少一些形容词来描述能力要求。这都说明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加看重,将所学政治学科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四项要求中有明显变动的有4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调整为“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这一要求明确了知识的运用从“必要的判断”进阶到“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说明了对知识要做到精准理解,还要学会知识迁移,根据社会现象推导知识,知识目标明显拔高;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调整为“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这一要求对学科知识的描述从“简洁”进阶到“准确”,说明理论语言专业化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防止学科语言生活化,同时在描述“概念、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理”,也就是在备考中不仅仅要重视“标题式”语言,更要理解每一概念、观点的内涵;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调整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将原来的“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调整为“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2处修改强调了两点,一是整合学科知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结点,从某一方面将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二是生成试题答案,准确找出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和设问诸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融入政治学科知识,有效组织语言进行作答,防止出现知识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总的来说,2017年的政治高考能力要求在原有四项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拔高,对备考的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需要考生抓住机遇,勇于挑战,笑对高考。

 

详解:

一 揭秘“考核目标与要求”

1、删除原表述中的“能够”,使表述的“结果性要求”转变为“过程性要求”。

这是本次修改的最大改变。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试题一定会更加明确地考核“思维过程”。表现在试题设问上,会出现诸如“佐证”“传导”“推断”等表达思维过程的设问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着重示范“思维过程”,原创训练“思维过程”的试题。

2、考核目标和要求的核心是“辩证推理”。

序号

考核目标

理解

答题思维

结论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已知材料中,通过推理获取信息,通过推理解读信息

审查题目(想)

①考核目标分成四类的依据是答题的思维过程。

②考核目标的核心是“辩证推理”。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通过推理,将已知材料中的信息与备知识相联系,得出结论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用综合法,将(1)(2)推理中的分析问题(原因、评价等)表达出来

写作答案(写)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用综合法,将(1)(2)推理中的解决问题(举措、预测等)表达出来

注:“辩证推理”,是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推理。

二 揭秘“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说明示例”

1、考试题型与考核目标相适应。

序号

考核目标

考核要求

单选题示例

非单选题示例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1:习近平讲话的文字材料

 

2:“子罕拒玉”典故文字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的有关信息

3:“洛阳纸贵”供求曲线图

4:时间序列数据折线图

5:漫画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6:文字材料和时间序列数据折线图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7:试客消费

8:争夺名人故里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9:“一带一路”的正能量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10:引发传导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11: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妈祖文化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2: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抗争精神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13:评析“经济部景气成就文化产业的发展”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答题

 

14:政府强化预算管理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15:《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16: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使消费者受益

合计

7

9

这说明,实现“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核目标,既可以利用选择题,也可以利用非选择题;实现“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只用非选择题;这是由考核目标和要求的层次性事实决定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事实上全国卷思想政治试题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与所有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有关,往往一题涉及“四个目标”,由于侧重点不同,采用了不同的题型,但考核核心是“辩证推理”。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辩证推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2、试题创新主要表现在命题选材和设问有新意。

《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第342页指出:“经过新材料搭建试题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开放性,考生难以从自己的知识库中直接搜索到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知您在阅读本书时发现和关注这段话了吗?

3、考题答案寓于材料。

《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有三段关于答案寓于材料的表述:

1)第342页,“有的问题的答案就蕴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2)第330页,“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由于试题设计形式的多样化,主题的要点往往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中,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3)第334页,“试题允许多种应答方案,不等于可随意答题,考生仍需注意所用知识与所讨论的问题、试题提供的材料之间的关联性,要留意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紧密性,关注理由对观点的支持度。答题内容应体现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知识的灵活应用,应以理论阐述与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表述,不要生搬硬套教材上的相关论述。”

您关注了吗?

三 揭秘“题型示例”

序号

题型

选材

设问词

答案性质

考点

1

选择题

丰产不丰收的供求曲线

反映经济现象的是

一对三错

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2

选择题

气象预报

其哲学依据是

两对两错

人与规律的关系

3

选择题

气象预报

启示是

两对两错

认识的无限性

4

选择题

司法体制改革

旨在

两对两不符合题意

司法机关的权力

5

选择题

卤水点豆腐

这表明

两对两错

事物的联系

1

非选择题

税收法定

1)政治生活,为什么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

2)经济生活,理由

材料为线索,经辩证推理,推出与材料涉及的必备知识,即推理得出答案。

企业的作用

 

 

非选择题

纪录片《记住乡愁》

1)文化生活,理由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文化

2)认识论,原因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认识的无限性

3)两条建议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开放性答案

3

非选择题

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

1)文化创新,说明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文化创新的作用

2)意识的作用,评价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意识的作用

3)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

经辩证推理,找到材料对应的必备知识,即答案寓于材料。

开放性答案

题型示例显示了全国卷试题的经典性和稳定性;更换了2016年的示例,告诉我们全国卷在稳中求新的追求;题型示例再一次地讲述了“考试题型与考核目标相适应”的事实。

综上所述从《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看出三大秘密:第一、考核目标分成四类的依据是答题的思维过程,考核目标的核心是“辩证推理”。第二、考试题型与考核目标相适应,试题创新主要表现在命题选材和设问有新意。第三、考题答案寓于材料。因此,子木老师建议:自创考题,在材料中寻答案,训练辩证推理。

四 两大硬伤

1、均衡价格表述错误。

《考试大纲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第328页:“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商品价格(均衡价格)在坐标图中表现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其实,这个“交叉点”叫均衡点,均衡点的纵坐标叫均衡价格,均衡点的横坐标叫均衡数量。如图所示,交叉点E叫均衡点,P叫均衡价格,Q叫均衡数量。


2、第三个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第336-340页表述了第三个考核目标和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①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②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③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根本指导,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阐释事物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所以,出现②这样单独的要求,是不应该的。子木老师认为,将②修改为“具体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是更好?

《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2017年)》第338页:“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的。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事物,强调在时间的维度上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趋势及意义等;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事物,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段表述,在区分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两者并列起来。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的观点其实就是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特征。所以,将“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并列在一起,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