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击自动滚屏  
17届高考政治备考: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日期:2017年11月8日  出处:四川省华蓥中学  作者:胡博 整理  本页面已被访问 5682 次

一、【背景材料】

201611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古时把节气称,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节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试题跟踪】

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

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

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 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 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这说明:

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③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

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11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④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11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公历每年10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歌满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

①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真实联系

②节气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事实判断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已获得了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终极真理

④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节气对应的诗歌都不少。在文人墨客笔下,它们记载着四季变换,书写着农事与民生。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并享用着文化②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1130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答67题。

6.“二十四节气”以观察该区域的天气、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材料表明:

①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和日常生活。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今天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④事物对人类的价值虽是客观的,但也是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611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0分)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11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12分)

 

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10.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11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10分)

 

  (3)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A  6.C   7.C

8.(1)①物质决定意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了从实际出发;(4分)②意识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由于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了正确意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4 )③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二十四节气正确反映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 4)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ff]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优秀文 化,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 (3)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的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③中国“ 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的深亥彳认识、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它来自对祖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祖国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分)

3)让二十四节气走进课堂,挖掘其科学价值和文化意蕴;把二十四节气的理念应用到养生保健之中; 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把二十四节气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之中。(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不超过4分)

9.1)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3分)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同时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科学,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分)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分)随着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真理性认识也应该不断向前发展。(2分)而且二十四节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其不具有普遍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其局限性。(2分)当然,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等其他领域还有其一定作用的。(2分)

      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1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3分)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分)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2分)如今仍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因而说其在今天的作用微乎其微是不合理的。(1分) 

3)范例一:发挥名家效应,借力名人向国外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

范例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

范例三:举办“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每条建议2分。

10.26分)(1)12分)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申遗不仅对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分)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申遗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3分)③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实践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3分)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相匹配,挖掘“二十四节气”丰富文化资源,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分)

     (2)10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4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推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3分)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全国所采用,其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造福人民。(3分)

     (3)4分)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批判继承。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坚持在实践中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创新。(只要言之有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