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经典】专题二:企业和产业
    
  双击自动滚屏  
【经典】专题二:企业和产业

发表日期:2006年5月25日  作者:朗朗 整理  本页面已被访问 4681 次

★时政要闻汇集

2005年2月22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十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005年4月17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的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

    2005年7月5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议上指出,年底前我国将初步建立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

2005年7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6亿、1.2亿和1.1亿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8月2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中国企业500强,同时首次排出中国制造业、服务业企业500强。凭借年营业收入63428709万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由2004年的第三名首次跃升为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居第二、第三位。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4日,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对外发布。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5年10月8日-11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优势企业等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考点梳理

1、企业及其作用

提示:(1)企业法人与企业的区别。企业法人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它的组织机构比较严密和完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2)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之间是一种先后的包含与被变化的关系。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提示:(1)公司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注意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示:(1)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从财产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结构来说,就是公司制。公司制改革,就是将传统的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规范地逐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体现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上。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引导经济发展。这种控制力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实现的。

因此,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支柱作用,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提示:(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几种有效实现形式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公有制是由国家或部分劳动群众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关于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第二、二者的领域不同。公有制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进行界定,即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考查公有资产具体的存在形式。第三、二者的特点不同。公有制的性质是稳定不变的,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性质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应该丰富多彩。联系表现在——第一、二者都是所有制关系的范畴,都是关于一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问题;第二、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公有制是内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具体的存在形式。公有制正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借以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推行股份制能够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体现股份制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使我们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社会接轨,加强对外的交流和合作;▲、把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必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更好地建立起来;▲、这些年的实践表明,股份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

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示:(1)围绕经济效益,弄清以下四个问题——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总量。这往往造成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即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改进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方式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客观需要。

6、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提示:(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即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7、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提示:(1)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信誉形象的关系。●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素质,是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所谓品牌效应的产生就是这种无形资产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无形资产,因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较高,因而其价值含量也必然高,在市场交换中理所当然可比同类其他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产生有价值的品牌,这无疑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扩张比其他企业更具优势,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竞争的动机和出发点、竞争时采取的手段、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示: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但二者的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以本国常住居民为计算范围,国内生产总值以国界为计算范围。

⑵绿色GDP。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绿色GDP,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账薄,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⑶农业、农村、农村经济的区别。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是一个社会概念或地理概念。农村经济内涵大于农业,它是指农村中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主体。

⑷全面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之间的调整,农业内部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布局调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⑸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 ●粮食生产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农业科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粮食产品结构。●引导农民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和农业竞争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意义: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提示:区别“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范围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角度而言的,是指国有经济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和行业划分角度来说的,工业保证了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具体表现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提示: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及调整方针。

1)关系: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2)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3)调整方针:●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1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提示:(1)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才是统一的。

    (2)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既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劳动者的义务。

1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提示:(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2)在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之间的矛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函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意义:◆经济意义——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治意义——就业是安帮之策。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措施: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具体办法有: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就业指导和服务,抓好就业培训;鼓励各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要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失业人员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等。

13、劳动合同制度

提示: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不会限制劳动者的自主择业。

1)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是统一的,有利于人才流动。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自主地选择对方的权利,经过双向选择,二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这与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是统一的。

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不会妨碍人才的流动,而且会促成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合同制度这一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过去“固定工”制度的弊端。职工自主选择职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条件选择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1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提示:(1)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的那些不幸者。误区二: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误区三: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联系。●实行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劳动合同制度的实行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复习指导

1、从本专题的整体来看,“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第三产业、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社会保障与劳动者的权利等内容在近年高考中复现率较高。

2、2005年高考把“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列为本专题新增考点,有关股份制的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3、2006年迎考还应注意运用以下的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1)运用农业的地位、作用以及搞好农业的措施、意义等知识分析党和国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关于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新政策、新精神,分析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意义,分析解决好农村中的扶贫济困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生活、工作保障和子女读书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新型工业化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水资源的开发、节约和利用问题。

3)运用经济效益、股份制、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改革中体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应着重注意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

4)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的权利等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5)运用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与形象、正当竞争等知识,从一般企业的角度,分析其市场竞争与市场开拓问题,分析创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具体措施与重要意义。

4、本专题的主观性试题往往以图表、图示、数字等具体材料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考查的内容既可以是直接的教材知识,也可以是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复习备考中,一要夯实基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二要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对图表型习题的练习,注意挖掘图表内涵,分析图表所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结合设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给予准确解答。

★考向预测

1、2006年可能考查的考点及题型

1)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改革措施及经济效益。

2)“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

3)发展第三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

4)企业经营者素质

5)劳动合同制的原则意义

6)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原则、意义

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出图表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2、2006年高考可能涉及的热点问题

1)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2)“三农”问题。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法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

3)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4)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5)自主创新,创造世界知名品牌

6)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考点整合

一、本专题内考点整合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的信誉形象之间的关系

1)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的信誉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2、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调整方针

   (1)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有质的区别和时间的先后。从产生的顺序看,先有农业,然后是工业,再后是第三产业。从性质看,三大产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法不同。◆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首先,后面的产业都是在前面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其次,三大产业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2)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方针。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二、本专题考点与经济学其他专题考点的整合

1、农业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集体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对外开放等考点的联系。

1)商品的基本属性(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

2)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农业要遵循市场规律、重视科技)

3)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农业要依靠党的政策)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农业特征结构,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5)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调控)

6)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

7)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企业分配制度、财政作用的关系

1)社会主义本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

4)我国的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

5)财政的作用(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广泛的调节)

    三、本专题考点与哲学、政治常识相关考点的整合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体现了哲学中的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渗透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2、国家采取措施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体现了国家的职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搞好国有企业要加强党的领导等。

 3、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三大产业的关系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调整产业结构,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解决“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体现了人生价值等。

 4、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党的性质等。

★热点分析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材料】

材料一:《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把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本年度经济体制改革的十大重点之一。指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

材料二: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国务院提出的2005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继续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二是加快推进国有大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三是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四是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转变增长方式;五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切实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材料三:2005年7月8日,财政部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区和中央有关企业要站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改革的战略高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年内完成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任务。

【分析点拨】

1、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这是由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其活力,正是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政治作用的体现。

2)这是由国有企业的现状决定的,由材料二中可以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

3)价值规律作用的要求。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要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通过改革,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一样,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们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和壮大自己。因此,必须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怎样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国有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节能、降耗。为此,要采用先进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要管理兼并,规范破产;要使国有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这是国有企业难以搞好的主要原因。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针使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要大胆地进,要有所为,其他非重要行业非关键领域,国有经济要退,要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要集中抓好以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辅分离是加快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突出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虽然会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减少,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总量将继续增加,分布趋于合理,企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使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将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增强。所以这种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3)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要逐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内部制约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4)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主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关系。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5)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6)进一步减轻企业包袱和历史负担。企业办社会,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留给国有企业的一个包袱,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哦大进行竞争。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分析: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措施都是从我国和国际机制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实践证明使完全正确的,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原理。

2)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又发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的精神。

3)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是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同时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处于支配地位,是主要矛盾。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实施了“大集团化”战略,培育了一大批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放开搞活”的方针。只有抓大放小才能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这也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政治常识分析:

1)国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国家出台的相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主要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综合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主要因素,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其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三农”问题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市场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九大方针措施: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是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业机具购置补贴;2、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二、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六、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七、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九、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二:2005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材料三:2005年7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辽宁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强调指出,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调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材料四: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分析点拨】

1、为什么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1)这是由“三农”的地位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三农”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这也是由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决定的。一方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显著加强。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供需仍有缺口,品种和区域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农业综合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决定的。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4)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义。有利于农民的持续增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如何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要继续保护政策的连续、稳定、完善、强化有关支农政策。加大农业税免征和减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要以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2)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社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迈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质性步伐,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3、也可以运用财政和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商品的提高。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保证。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常识分析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制定和这一文件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国家根据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作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策,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回良玉同志指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始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生态建设,体现了联系观点;回良玉在辽宁考查农业时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巩固农业的坚持地位,始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也体现了联系观点。

3)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三农”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农业、农村的自身发展以及农民的不懈努力,又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

4)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体现了上述观点。

5)量变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体制,提高农业竞争力,就体现了上述观点。

2、政治常识分析

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针措施,中央体现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回良玉副总理强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主要体现了国家经济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中央重视“三农”问题,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二)依法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

【背景材料】

材料一:新华网2005年7月14日报道,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始。中央提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前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二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三是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材料二:2005年7月14日至15日,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在听取上半年经济形势汇报时指出,要认真分析研究粮食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粮价的功能,搞好对粮食价格的干预和主导。要统筹国内外粮援,合理调控粮食进出口,确保国内粮价基本稳定和粮食供求平衡。

材料三:我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我国东部600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从1996年到2004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不用的土地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需求量将逐年增加。按照粮食专家的估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840千克,将需要6亿吨的总产量,将来2亿吨的粮食缺口,即使有足够的外汇,也不可能完全由国际市场解决。十年前美国布朗教授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

【分析点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上海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材料中的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2、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更加重视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3、社会主义本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征用土地,保证农民的合理补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国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粮食生产的政策,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5、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6解决粮食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引导农民积极种粮;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耕地的保护也应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达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7、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解决粮食问题要统筹国内外粮源,合理调控粮食进出口,体现了二者的结合。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常识分析

    (1)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我国重视耕地保护、重视粮食生产是从我国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的表现。

    (2)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

     (3)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重视农业基础地位,解决粮食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2、政治常识分析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征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体现了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我党执政为民、立党为民的目的。

3)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大问题。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5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纲要》提出六大目标:使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显线路”。打造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普遍得到修缮。以红色旅游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发展。

在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中,《纲要》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2005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挥好红色旅游的作用》的文章,文章指出,继北京至延安红色旅游包机通航之后,金鹿公务机公司近日又开通了北京至井冈山包机专线。今年以来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这一新型主题旅游。要促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应注意解决几个突出问题:一要防奢侈游乐。二要防借机涨价。三要防低俗导向。社会各方面都要行动起来,切实维护红色旅游的声誉,充分发挥好“红色旅游”的作用。

【分析点拨】

1、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老区人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常识知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产业创新,体现了上述观点。

3)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作用重视精神力量,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对正确意识反作用和精神力量的重视。

4)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观点和全面观点。发展“红色旅游”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5)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这体现了上述观点。整体与部分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统筹兼顾、多方面参与的原则,这体现了上述观点。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经济发展,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国家在行使文化职能。

2)国家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中国共产党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中央重视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上述观点。

4)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思想领导。中共中央所发的《纲要》主要体现了党的思想领导。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会议指出:健康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粮食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第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使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材料二: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召开的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分析点拨】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向经济效益好、生产成本低、资源环境利用率高、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先进的产业和企业集中,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将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的高度和法制化的轨道,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加强管理、提高排污和资源浪费的成本等。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手段。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够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三高一低)为特征的工业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4、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循环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符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而有效的根本途径。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知识分析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意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注意污染物的超常排放。

   (4)运用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分析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5)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道理分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国家组织经济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反映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五、自主创新,创造世界知名品牌

【背景材料】

材料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品牌竞争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被称为“国家的名片”。一个知名品牌往往包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品牌对于国家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度集中体现为是否拥有强势品牌。“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世界品牌。”

材料二:《人民日报》2005年7月10日报道,全球著名商业杂志《财富》(中文版)采用国际通行的舆论调查方式,今年第二次推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国本土品牌有5个进入前25位。海尔列第六位,是最靠前的中国本土品牌。去年中国本土品牌入选前25位的只有2个,在问卷调查中,《财富》(中文版)评价说“虽然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仍然享有领先优势,但本土品牌的成长显然更快。”

材料三: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分析点拨】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重视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知名产品,形成强势品牌,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更新技术,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于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就是竞争力。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知识分析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企业创立世界级品牌,对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

    (2)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企业创世界级品牌表现坚持产品、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自主创新。

    (3)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世界品牌,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观点。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被称为“国家的名片”,是国家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背景材料】

材料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2005年7月12日举办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6亿、1.2亿、1.1亿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保障部长郑斯林强调,2005年我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将分别达到1.7亿、1.05亿、1.3亿、7500万、4300万。

材料二:2005年《瞭望》第14期报道,2005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关于

材料三: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分析点拨】

1、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2、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水平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它要求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制定《社会保险法》,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水平,是市场经济法制化特征的要求。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市场经济推进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市场竞争必然会产生失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这是单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来保证这部分成员的基本生活,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体现了公平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补充。

5、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这是深化关于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工作,尤其是用于“低保”工作,说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做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机统一。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知识分析

1)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同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是用矛盾观点看问题的表现。劳动者应在履行交纳社会保障金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搞好社会保障工作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和利益的政治稳定职能及搞好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也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三:2005年6月27日,《经济日报》转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讲话中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切实加强道德建设。(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分析点拨】

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平与正义,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2)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以平等的身份、同样的机会参与竞争。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再就业。

5)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诚信意识。

6)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哲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哲学知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关系更趋复杂,社会矛盾骤然增加甚至尖锐化,群体性事件开始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重视联系观点的表现。

   (3)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作为党的目标提出来,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体现了上述观点。

   (4)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5)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建树,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坚持集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要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

   2、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1)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及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行使构建的各项职能。第一、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切实行使构建的政治职能。第二、切实行使经济职能,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第三、切实行使文化职能,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和诚信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四、切实行使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科学执政的新理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才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共同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法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保护人权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公民必须依法行使各种权利和自由,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要通过自己的职能行使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国家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成熟。构建和谐社会是党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的结果,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党提出这一执政新理念,也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

●国家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国家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形成信教群众和不信教政治上相互平等,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和谐局面。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您有千百需求,我有万般满意"是龙源塑钢型材有限公司不变的追求和承诺!龙源型材全方位为消费者着想,在全国建立了全方位的售后服务体系,随时向客户提供优质

服务和技术支持,这使龙源型材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据此回答1~3题。

1.龙源塑钢型材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是

     A.一个社会团体    B.一个公有制企业   C.一个盈利性机构  D.一个科技企业

2.龙源塑钢型材有限公司全方位为消费者着想是为了

     A.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B.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C.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D.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3.上述材料表明

A.服务是质量的延伸                      B.科技进步是企业的生命线

C.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

D.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霸王现象",是指在各种交易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订立一些不平等的“霸王条款"。多数公众认为,现存的“霸王条款"和“霸王现象”在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灭掉,关于“霸王条款"和“霸王现象"存在的原因,多数公众认为,垄断经济是不平等“霸王条款”存在的“祸首"。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垄断经济"的认识,正确的是

   A.垄断经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B.垄断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

  C.垄断经济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D.垄断经济是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5.依靠不平等的“霸王条款"降低成本,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智之举,主要是因为

     A.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B.企业的条款就是企业盈利的法规  C.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同生产利润的比例关系    D.不平等的霸王条款会降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加快了股份制改革步伐。据此回答6~8题:

    6.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的企业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

    ①其所在领域是否关系国民经济命脉  ②它能否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④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截至2004年底,全国422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有2514家通过多种形式改制成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近60%。公司制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A.数量是最多的                             B.占据着支配地位

C.是中小企业通常采取的形式                 D.仅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

    8.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是指

    ①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③增加了网有资本所占比重   ④转变了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

消费模式。据此回答9~11题:

  9.建设节约型社会,最根本的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摈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吁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原因在于

    A.它能够实现新型工业化               B.它能够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C它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D.它能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O.据统计,目前我国的GDP增长约占世界的4%,而为此消耗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分别占世界的3 1%、30%、27 9/6和40%。我国每创造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这启示我们

     A.要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B.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C.必须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D.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增,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专家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瓶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

     ①调整能源结构    ②增强能源安全  ③保护环境    ④实现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近两年,我国粮食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扬,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据此回答1 2~13题。

12.对这次粮价上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粮价上扬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粮价上扬是供求关系变化的自然反应  ③粮价上扬是受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  ④国家应把粮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13.粮食安全,不可小视。“谁来养活中国人”并非一句可以不屑一顾的戏言。保障粮食安全需要     ①退林还田,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③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减少人EI St寸土地的压力  ④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据此回答1 4~1 6题:

1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

A.农村人口多                                  B、农业资源紧缺 

C.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                          D.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

15.200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A.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

   B.可以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C.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D.是当今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16.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是2005年我国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是

   A.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             B.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C.政府出面帮助农民工讨薪               D.扩大耕地面积引导农民种粮

17.进A 2005年,旅游市场十分红火,尤其是红色旅游火爆中华大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湖南、江西、陕西等省充分利用本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毛泽东故居韶山冲、革命圣地井冈山和延安等成为旅游的热门线路。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对于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主要有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 ②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农民工问题,造近年来党和政府极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回答18~l9题。

18.根据相关规定,到2005年底,在我国正规部门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将基本上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A.对农民工有利,对用人单位不利     B.是促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惟一有效形式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D.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

19.目前,存在着农民工盲目进城,受自身技能限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城市对农民工的限制过多,打工领不到工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政府应当

     ①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②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③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职工技能  ④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带来了巨大商机.国内外投资纷纷看好并进军中国体育产业。据此回答20—21题。

20.体育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市场价值已达1520亿美元,占GDP的2%。目前,全球体育产业每年生产价值超过4500亿美元。由此可见

   A.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B.第三产业的发展决定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C.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D.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21.将要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会使北京的体育产业迅速崛起。据权威部门估计.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近年内每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O.3~O.4个百分点。这说明

   A.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B.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

   C.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D.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被称为“国家的名片”.知名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据此回答22---23题。

22.据报道,我国出口产品有“品”而无“牌”.长期以来,“为人作嫁"。我国一双鞋的平均出口价为2.5美元,贴上国外名牌就可以翻到上百倍;一个出口价5美元的地球仪,贴上美国的牌子就可以卖到8 5美元;一套市场价为j1 00欧元的女装.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4欧元的加工费。我国生产的商品贴上外国的商标身价倍增,表明

   A.企业信誉和形象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B.商品的价格不仅仅由价值决定,品牌也能决定价格

   C.我国商品的质量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D.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对我国进行剥削

23.我国企业要摆脱上题材料中这种有“品”无“牌”的局面.关键是要

  A.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强力支持

  B.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C.彻底摆脱国外企业的控制,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

  D.增强自信心,在出口贸易中坚持打“中国”牌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据此回答24~25题:

24.之所以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因为

   A.它有助于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B.它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定

   C.它有助于财政支出的减少和财政收人的增加

   D.它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25.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上必须考虑

     ①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  ②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④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力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05年7月14日,《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宣布,从7月9日起启动新营销战略。据此回答26—27题。

26、下列对股份有限公司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属于市场主体之一  ②它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法定公司类型之一  ③它的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  ④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新营销战略有三。战略之二是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战略之三是运用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这两大战略认识正确的是

     ①强化管理必然带来高效益  ②运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提升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良好信誉形象的树立  ④提升服务,一定能扩大销售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股份有限公司中,1O家国有经济的股份占53%,8家集体经济股份占15%,5家外资经济的股份占1O%,297个个人股份占5%,并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权分明,运转协调。据此回答28—30题。

28.该企业的特点是

  A、该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该企业发行的股票可以上市交易

  C、该企业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                  D、该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

29、从上述主干材料可以看出

A、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B、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  C、股份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D、股份制具有公有性,要大胆地利用

30、从上述主干材料可以看出,该企业还

  A.实施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B.推进了主辅分离工作

  c.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D.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党建工作  

31、2005年7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财政部今天在昆明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区和中央有关企业要站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年内完成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任务。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

A.有利于减轻央企的负担.            B.必然使央企提高经济效益

   C.会使分离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被剥夺

   D.不利于央企职工的生活方便,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2.2005年7月22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作为企业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带来效益           B.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越好

 c.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D.只要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都是积极的   

    33、“不积善则不积财”,好的商业伦理可以转化成财富,好的商业伦理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原动力。这体现了 

    ①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②企业的信誉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③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④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005年6月24日,国家工商总局对1 6起严重违法医药、食品广告曝光。据此回答34—35题。

34.这16种违法医药、食品广告中,有不少广告夸大其词,把自己的医药、食品吹得神乎其神。这种行为 

   A.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B.自觉地遵循了价值规律的要求,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c.符合消费者的长远利益,维护了企业的根本利益    D.属于正当竞争行为,无可厚非

35、针对医药、食品业广告不实的现象,有些经济学家指出,产品不能永远靠广告来支撑。经济学家的观点说明

    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最终奋斗目标  ③企业只要有良好的信誉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④企业的产品要能真正的走向市场,既要靠广告宣传,更要靠产品质量。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36.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短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业聚集的地方.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缺工尤为严重。

    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37.材料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要求的优秀文化作品。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也在增长。专家预测,200 5年我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5 500亿元。文化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产业、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从我国目前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个体书商发展较快,国有单位占市场的比重逐步下降。因此,应尽快建设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占领文化市场的主阵地。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尽快建设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8.材料一  “山川几十里,修竹半其间。”井冈山市是著名的竹子之乡,全市竹林面积1 00万亩,立竹量l-35亿株,年产商品竹2000万支。20世纪80年代,井冈山只是卖¨竹子”,现在,井冈山市各类加工竹子企业有1 600多家,产品开发已形成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2004年竹业总产值是44.2亿元,并安排了竹乡旅游,每年产值达250万元。井冈山从种竹、卖竹(加工经营)到今天的赏竹,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

    材料二:近年来,井冈山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确定了“生态立市’’战略,大胆实践,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为了保护环境,井冈山坚持在舍弃中求发展,如井冈山花茶效益很好,但始终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严禁无序开垦种植花茶。同时,通过倾斜科技改造资金、建设专业工业园等措施.提升竹制品、转椅等传统产业,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井冈山竹业的发展给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9.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年我国人口与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例

 

       21

 

 

 

 

18

 

 

 

 

 

 

 

 

 

 

 

       

1.8

              

 

 

 

 

 

 

 

 

 

0.7

 

 


               人口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材料二:2004年单位能耗(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GDP对比

    

    

   

世界平均值

O.87美元

5.58美元

1.56美元

1.86美元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自1 980年以来的能源总消耗量,年均增长率近5%,为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与能源供应及储量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据专家估计,2 1世纪初期需求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总之,我国能源对当前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2005年,我国的石油总需求量已达3亿吨;其中一半需要进口,已远远超过进口1/3的国家安全警戒线。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达到60%。2005年夏天,我国已有25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电力供应短缺已对许多企业的生产造成了影响。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 

 

(3)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应如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4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决定》还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来处理。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用政治、哲学、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市场主体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  式出现的企业团体;包括盈利性机构,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公司属于企业而不是社会团体,A项不选。B、D两项材料不能表明。盈利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故应选C项。

2.【解析】选B。依据上题分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盈利,为此必须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故应选B项。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A项为题干同义反复,不选。C项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某一个企业决定,更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D项不选。

3.【解析】选D。龙源型材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的原因在于全方位的售后服务体系,在于随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故应选D项。A、B两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能全面地涵盖材料内容,不选。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未必提供的一定是优质产品和服务,C项说法不确切。

4.【解析】选A。垄断即独占,是排斥其他竞争者的行为,因此应选A项。B、C、D三项说法均错误。

5.【解析】选D。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的“金钥匙’’。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损害了企业形象,将最终导致其经济效益下降,故应选D项。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说法错误,企业的条款是企业有序管理的依据,不是法规,更不能保证其盈利。C项错误,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6.【解析】选C。判断股份制企业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故③④应选。①②的认识都不正确,应舍去。

7.【解析】选B。公司制企业一般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大中型企业一般采用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型企业一般采用有限责任公司。A、C、D三项说法都具有片面性,故不选。

8.【解析】选A。“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也就是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故应选①②。③④是对题干要求的错误理解。

9.【解析】选D。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因此,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能够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故应选D项。实现新型工业化要求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但新型工业化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A项不能选。B项与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无直接关系,不应当选。循环经济更重要的在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C项不选。

10.【解析】选D。材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故应选D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方面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减少资源消耗,A项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不选。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   

11.【解析】选B。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可以减少一次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①②③④均应人选。故应选B项。   

12.【解析】选C。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近年我国粮价上扬是由于粮食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产量逐年递减造成的,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①②应选。本次粮价上扬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无关,③不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调控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④说法不确切。

13.【解析】选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可能靠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④不选①。③不合题意,粮食是生存之本,减少人口对土地压力不能保障粮食安全。②正确,应选。

14.【解析】选B。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应选B项。A、C、D三项也都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15.【解析】选A。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此应选A项。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是现代机器大工业,B项不选。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我国的客观国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不能改变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C项应舍去。D项夸大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6.【解析】选A。解决和扩大劳动者就业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因此应选A项。B项不是根本途径。C项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无直接关系。D项扩大耕地面积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革命老区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①②③均是从经济角度的正确理解,应选。④不是经济意义,故舍弃。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有序经济。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选C项。A项对用人单位不利的说法是错误的。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B项认为是惟一方式是错误的。D项夸大了签订劳动合同的作用.不应选。

19.【解析】选D。农民工盲目进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信息闭塞,需要政府提供信息服务,①符合题意。城市对农民工限制过多,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②符合题意。受自身技能限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政府应加强技能培训,③符合题意。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④符合题意。

20.【解析】选C。体育产业属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改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客观经济规律,A项错误。B项夸大了第三产业的作用。D项材料不能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是体育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故应选C项。

21.【解析】选A。依据材料,体育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故应选A项。B项材料不能表明。直接决定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是工业而不是第三产业,C项不应选。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但D项“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确切。

22.【解析】选A。知名商标代表了知名品牌,品牌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因此,有了名牌产品,有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应选 A项。B项中品牌决定价格的说法是错误的。C、D两项材料不能表明。

23.【解析】选B。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首先必须使产品适合市场需求,其次应掌握知识产权,增强创新能力,自主开发品牌,故应选B项。企业创立品牌应主要依靠自己,而不能单纯依赖政府,A项不选。C、D两项都是企业创立品牌要做的,但都不是最关键的措施所在。

24.【解析】选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家提供救助和补贴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因此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应选B项。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出发点,社会服务职能是国家机关履行的,而不是企业,因此A项不选。C项说法不确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D项理解为根本动力是错误的。

25.【解析】选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二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因此②③应选。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点,①应选。我国的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力,④应选。

26、选C

27、选B  解析:该组试题为思想政治学科内综合能力题。第1题考查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认识,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才不划分为等额股份。用排除法选出C。第2题考查学生对中石化北京分公司营销战略的认识,运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的树立,这都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②③。①错误,强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惟一条件。提升服务水平不是扩大销售量的惟一条件,故④不选。用排除法选出B。

28、选C

29、选A

30、选A  解析:这是一组经济学综合能力题。第3题,从国有股占5 3%,可以看出选C。A错误,股份制企业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B不科学,在我国,并非所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能上市交易。D不科学,该企业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公有性。第4题,从材料看,公有股占6 8%,这6 8%的公有股支配着整个企业的资产,故选A。B不符合题意。C错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D不科学。第5题,从材料后半部分即“并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权分明,运转协调”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选A。B、C、D不符合题意。

31、选A   解析:该题考查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意义,选A。B、C、D均不科学。

32、选C  解析,A不选,产品质量只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条件,还要看市场,看成本等。B不科学,质量不好、效益不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不好。D把发展简单化了,社会需要、对资源的因素决定的,良好的信誉只是其中之一,故③不的内涵。

    33.C  解析:①错误且材料也没有证明这一点。企业经营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积善从而积财,故选③。企业积善,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故选②。材料强调商业伦理对企业财富及企业发展的作用,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故选④。用排除法选出C。

34.A

35.D  解析: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手段,目的是获得利润,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润,故②不选。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良好的信誉只是其中之一,故③不选。用排除法选出D。

二、非选择题

36.【解析】我国从过去的民工就业难到近年的“民工荒",反映了许多问题,是高考命题良好的切人点。关于“民工荒”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解答时应从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等方面去考虑。解决¨民工荒”的措施应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1)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价格与供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农业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而粮价上涨引起了民工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攀升,这就意味着民工打工的机会成本上升,所以“民工荒"的出现是市场价格调节的结果。②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用工不规范、民工权益受侵害都表明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和落实,这是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③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对民工的需求量比较大,这是局部地区出现“民工荒”的深层原因。

    (2)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体来说:①提高民工工资,改善用工环境。②切实贯彻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③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④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良好的服务。

37.【解析】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文化商品的属性决定了文化企业的发展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决定了文化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回答我国建设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原因,应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双重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1)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只有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才能发挥其支柱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所以,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3)从我国目前文化市场发展状况看,国有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比重偏低。只有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发挥国有经济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

    (4)只有尽快建设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38.【解析】本题从大农业的角度,考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1)问,依据材料.从种竹、卖竹(加工经营)到赏竹的良性发展道路说明了两点,一是井冈山人实行了竹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把农业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相结合。答题时必须从这两方面考虑。第(2)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从双向考虑: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答案:(1)启示:发展我国农业,应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生产方式,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井冈山人从种竹、加工经营出售竹制品,到利用竹子搞休闲旅游,延伸了产业链,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②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井冈山对环境的保护,在舍弃中求发展,虽然一定阶段内会影响经济收入,但保证了井冈山山青水秀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经济的发展.可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3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能源现状的认识以及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维护能源安全的具体措施,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材料的归纳能力,应注意根据要求(反映了什么现象)作答。第(2)问,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构成了因果联系,材料一的人均拥有能源量少和材料二的能源利用率低恰恰是材料三能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第(3)问,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措施有很多,答案可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宏观调控建立健全节能激励机制、提高节能意识等角度考虑。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小,总体说明我国人均拥有的能源量比较少;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比较低;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能源短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的短缺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我国人均拥有能源量少和能源利用率低是我国能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3)要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要优化产结构。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减少发展高耗能产业,强制淘汰耗能高、污染大、质量差的生产工艺和产品。②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生能源和替代能源,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③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节能的技术创新能力。④要健全激励机制。应通过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大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政策的落实监督力度。⑤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40、(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②必须履行好我国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贯彻“四个尊重”,增强创造活力,惩治犯罪,加强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必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正确意识。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

方法去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专政方法解决敌我矛盾。   

    (3)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②必须积极扩大就业,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要完善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解决好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④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要加大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