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高考政治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双击自动滚屏  
高考政治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1日  出处:山西太原  作者:李自军  本页面已被访问 9038 次

有人认为,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是考西方经济学。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应变态度。一是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一是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李自军老师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高考题中的供求曲线题其实是来自高中《经济生活》而非来自《西方经济学》。

一、“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

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李自军老师认为,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关于价格,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经济生活》教材,对于价格变动的意义,人教版20143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材第15页有表述: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经济生活》教材第16页有表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活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活规模,增加产量。

与教材相对应,人教版20144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39页明确提到“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第40页明确提到“供给法则和供给曲线”,并指出:“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自变量(商品价格)通常放在纵轴,因变量(商品数量)通常放在横轴。”

这就说明,目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高中《经济生活》已经吸收并升华了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法则和供求曲线”的基本知识。

为什么李自军老师说“吸收并升华”呢?

李自军老师认为,目前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里的有关价格影响供求的原理,其实和《西方经济学》(大学教材)所讲的价格影响供求并不完全相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价格影响供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是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前提下,来分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即在价格与供求的互动关系中,以价值决定价格为前提条件的。而西方经济学却是在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说物品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前提下来研究价格影响供求。两者有一个共同处:都认为价格影响供求。如果我们假设价格一定,静态分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那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便可以为《经济生活》所用,师生也可以掌握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这样,高中《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运用并升华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有人说,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是考西方经济学。李自军老师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对《考试大纲》和高考考题目的的误读。全国新课标卷的政治《考试大纲》里有“均衡价格”的概念,这个“均衡价格”是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并不是西方经济学里的以马歇尔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高考政治卷中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可以用高中《经济生活》的相关原理加以很好的解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的运用。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政治12题: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下图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                    B.                   C.                  D.

答案:B

李自军老师解析:“土豆产量增大”即供给增加,综合题干和题枝的信息,我们可以确认这是在土豆自身原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出现的“供给增加”,根据高中数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用曲线图表示,就是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即S右移至S′;“市场没有相应扩充”即需求不变,也就是需求曲线D不变。那么S′与D的新交点是E′,表示土豆价格下降,需求量也增加。我们知道土豆是生活必需品,降价引发的损失高于需求量增加带来的收益。正如图②所示,E点左边的小矩形面积大于E′点下边小矩形面积。因此,图②很好地表达了土豆“丰产不丰收”的经济现象。如果我们真正搞懂了图示②的道理,那不选ACD的原因也就明白了。总之,解析此题所用知识是高中《经济生活》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综合。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政治15题: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下图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A.P0Q0             B.P1Q2             C.P1Q4               D.P2Q1

答案:C

李自军老师解析:本题是已知“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结合图示,求某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假如,我们取价格P1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Q4大于需求数量Q2,即在P1价格下,生产者有利可图,生产积极性高,充分满足需求。假如,我们取价格P0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需求数量=Q0,即在价格P0下,需求多少供给多少,农产品没有剩余,生产者积极性低于P1价格下的积极性。假如,我们取价格P2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Q1小于需求数量Q3,即在P2价格下,生产者无利可图,生产积极性低,产品短缺,不能满足需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只有取价格P1为支持价格时,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这个最低的收购价即支持价格,不能是P0P2,只能是P1,那供给量就是Q4。总之,解析此题所用知识是高中《经济生活》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综合。

因此,李自军老师认为,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而是考高中的《经济生活》。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者,其错误在于把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等同于西方经济学。

二、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

比如,太原市2015年第一次“模考”政治的第13题。

【原题】 13、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如图所示),自由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产出使总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一般来说,社会计划者若想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就应该:


A.更多自主决定市场均衡                            B.允许市场自己寻找均衡

C.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D.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答案】 B

此题,通过百度可以发现来源:《曼昆微观经济学试题库》。不是考高中的《经济生活》,而是考西方经济学。李自军老师对此题解析如下。

李自军老师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们已经不太陌生的那条“右向下倾斜”的所谓“需求曲线”。有了这么一条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可以做到数学化,真正成为科学。西方经济学,用这条曲线来解释经济现象。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市场总剩余就是用这条曲线来解释的。

1)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如上图示所示,市场上包子价格P4=1元时,我的购买量Q4=4个,共支付了4元。据西方经济学说法,我所购的第一个包子(Q1)对我来说“效用(包子对人的满足程度)”非常大,可解除极端的饥饿,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1=4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一个包子价格为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3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①②③。我所购的第二个包子(Q2)对我来说“效用”下降,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2=3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二个包子价格仍为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2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④⑤。我所购的第三个包子(Q3)对我来说“效用”又下降了,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3=2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三个包子价格还是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1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⑥。我所购的第四个包子(Q4)对我来说“效用”为0,我愿意支付的价格=1元,我不再获得剩余,即在P4的价格下,我不再增加购买。总之,作为消费者,我获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图示1中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据此,我们可知,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总数量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总数量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实际上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2)什么是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如上图示所示,市场上包子价格P4=4元时,某生产包子者供给量Q4=4个,共获得16元。据西方经济学说法,他所生产的第一个包子(Q1)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非常小,举手之劳,他愿意以价格P1=1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3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①②③。他所生产的第二个包子(Q2)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增大,他需以价格P2=2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2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④⑤。他所生产的第三个包子(Q3)对他来说“节欲“更加困难、“费用”更大,他须以价格P3=3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1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⑥。他所生产的第四个包子(Q4)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极大,他以价格P4=4元出售,他不再获得剩余,即在P4的价格下,他不再增加出售。总之,作为生产者,他获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图示2中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据此,我们可知,所谓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在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所愿意接受的价格总数量与实际获得的价格总数量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实际上是生产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3)什么是市场总剩余?


把(1)的消费者剩余和(2)的生产者剩余相加,就是市场总剩余。现在,我们假定包子市场供求相等,呈现均衡状态。那么,按(1)(2)分析,市场总剩余如上图所示。△APE的面积为消费者剩余,△CPE的面积为生产者剩余,△ACE的面积为市场总剩余。

4)“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是多少呢?


 如上图所示,假如市场价格为P1(高于均衡价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费者剩余为△AP1F的面积;由(2)的分析可知,生产者剩余应为△CP1D的面积,但市场价格为P1时,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1FD为过剩部分,这些包子实际上卖不去,生产者无法获得剩余,即△GFD不存在,所以生产者的实际剩余为四边形P1CGF的面积。因此,市场总剩余为四边形ACGF的面积。很明显,这个面积小于△ACE的面积。即“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小于市场均衡价格时的市场总剩余。

5)“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是多少呢?


如上图示所示,假如市场价格为P2(低于均衡价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费者剩余为△AP2B的面积;但市场价格为P2时,供小于求,生产者的供给为Q2GB为短缺部分,没有包子可买,消费者无法获得剩余,即△FGB不存在,所以消费者的实际剩余为四边形P2AFG的面积。由(2)的分析可知,生产者剩余应为△CP2G的面积。因此,市场总剩余为四边形ACGF的面积。很明显,这个面积小于△ACE的面积。即“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小于市场均衡价格时的市场总剩余。

(2)(3)(4)的分析可知,市场均衡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最大。因此,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得出结论:“自由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产出使总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通过(1)(2)(3)(4)(5)的分析,市场总剩余最大,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结果,非而“社会计划者”自主决定。于是,李自军老师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有理有据地选择B

但是,“市场的总剩余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如图所示)”的表述有误:第一、题干中的“如图”是均衡价格时的“总剩余”图示,图示并不能表示“不均衡”的“总剩余”。第二、“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表述不准。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供给和需求是两条线,均衡数量是位于横轴上的表示供求数量相等的点,这个象限内的两条都不与横轴相交的线如何能与位于横轴上的点围成一个面积?李自军老师认为,正确的说法应为:如图所示,均衡价格时,市场的总剩余是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与纵轴围成的面积。

综上所述,此题是完全在考西方经济学。这就背离了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的要求。

李自军老师认为,高考政治是考高中《经济生活》里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曲线题。2016年高考政治全国Ι卷,第14题就考了供求曲线。这与李自军老师的分析不谋而合。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