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的130个常考知识点
    
  双击自动滚屏  
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的130个常考知识点

发表日期:2024年1月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48322 次

2024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了,回归教材是考生所必须的一件事情。怎样才能回归并利用好教材,是考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归纳了常考的130个知识点,以便考生用最少的时间予以熟练掌握和运用。

 

经济生活

一、选择题常考命题点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临考叮嘱】考查角度一般为判断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作为商品,从定义角度讲必须同时具备“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这两个条件;从属性角度讲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2.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另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临考叮嘱】考查角度一般是判断货币执行的哪种或哪几种职能。多考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三种职能。

3.纸币: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纸币可以执行货币的所有职能。

【临考叮嘱】多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纸币的发行量、纸币贬值率、通货膨胀率等。

4.信用卡: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临考叮嘱】一般考查银行信用卡的功能及优点。

5.汇率:本币币值及汇率同方向变化,与外币币值及汇率反方向变化。一国货币汇率下跌,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吸引外资流入。一国货币汇率上涨,通常会引起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内物价下降,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减少和国民收入下降,资金外逃。

【临考叮嘱】一般从两个角度考查。其一是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有关汇率的计算,多与利息的计算、价格、价值量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其二是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

6.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临考叮嘱】多数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商品价格总额等。要注意正确理解上图中的各种关系,仔细审题,排除干扰因素。

7.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临考叮嘱】考查角度一般为判断某种经济行为是否符合价值规律或者某种经济现象是否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注意要深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如何发挥作用。

8.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做理智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临考叮嘱】对消费心理的考查一般为结合具体事例判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哪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对消费行为的考查一般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考查提倡绿色消费或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正确的消费观念。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临考叮嘱】一般是考查判断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哪种表现,或者是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哪种表现。近几年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较多。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考叮嘱】近几年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发展和作用上,特别是结合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领域,考查我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各种条件。

11.劳动者的就业及维权: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临考叮嘱】多数情况考查判断一种就业观为哪种就业观,或者劳动者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意区分四种就业观;另外要注意区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12.银行的主要业务:一是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二是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三是结算业务。

【临考叮嘱】一般是考查判断银行某种行为属于哪项业务,一定要区分基础业务和主体业务各是指哪项业务。

13.我国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临考叮嘱】多数考查判断劳动者或者居民的收入属于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分配方式,一般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特别要注意区分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1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临考叮嘱】近几年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较多,以后要特别注意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原则及其要求。

1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来分,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临考叮嘱】一般情况下考查税收与财政的关系或者判断一种财政支出属于哪一类支出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对此考查较多。

1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有利于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临考叮嘱】一般从税收的作用或者增值税的作用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要注意结合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征收个税对经济发展和促进公平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7.规范市场秩序:①依赖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③从主体看,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国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维护。

【临考叮嘱】多数考查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特别要注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这一知识点。

18.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临考叮嘱】注意区分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各是什么。

19.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临考叮嘱】考查角度一是判断一种经济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的哪种表现,二是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注意区分“不平衡”与“不稳定”。前者指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后者指的是一国经济的波动对他国或世界经济的影响。

20.世贸组织: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临考叮嘱】对该考点的考查多为判断某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哪种原则,考查非歧视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较多。

二、非选择题常考命题点及得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较快。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未来收入预期看好,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4.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是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二是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三是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5.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6.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7.科学的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是什么: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怎样调控:①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行政手段。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9.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2)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3)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政治生活

一、选择题常考命题点

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临考叮嘱】一般考查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特别要注意广泛性和真实性各自的表现。

2.民主:是一种和专制制度根本对立的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临考叮嘱】一般考查民主的阶级性,设疑方式为把民主当成超阶级的或者全民的。

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和政治自由。政治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临考叮嘱】多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监督权。考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般是从其地位和重要性的角度考查,经常用别的权利代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临考叮嘱】考查后两个原则较多,一般是结合具体材料和事例,要求判断所体现的是哪一个原则。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主要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方式)、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民主监督(公民可以按照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以及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行使监督权)

【临考叮嘱】考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时,一般结合具体材料或者事例判断采取的是哪一种方式;考查民主管理,多考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经常将其性质设疑为国家机关或政权机关。

6.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具体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临考叮嘱】设疑方式为把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张冠李戴。要牢记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我国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7.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外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监察机关、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内部:上级政府、司法部门、审计部门。

【临考叮嘱】多从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一角度考查,一般是考查判断材料中的监督属于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临考叮嘱】多考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属于立法权;“一府两院”报告的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过等属于决定权;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属于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临考叮嘱】多考查其地位及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临考叮嘱】多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的角度考查。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党的机关,不履行政府或国家职能。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临考叮嘱】多从自治机关指的是什么机关这一角度考查,切忌把法律审判机关以及法律监督机关误认为自治机关。

12.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有信哪种宗教的自由;有信同一宗教哪个教派的自由;有何时信教与何时不信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临考叮嘱】多考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是结合热点问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13.主权国家:构成要素是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临考叮嘱】多从主权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主权国家的权利等角度命题,注意理解和区分主权国家的四种权利。

14.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临考叮嘱】一般情况下是考查判断一种国际组织属于哪一种类型,注意搞清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国际组织即可。

1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临考叮嘱】一般是考查题干材料所体现的两大时代主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判断能力。

1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临考叮嘱】一般是给出有关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具体事例,考查重视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常考命题点及得分要点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作用、宗旨、工作原则

(1)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作用: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提供管理和公共服务。

(4)宗旨:为人民服务。

(5)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的要求

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4.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措施

(1)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②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2)措施:第一,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第二,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外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内部:上级政府、司法部门、审计部门。

5.政府怎样决策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6.政府怎样树立权威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7.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3)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9.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1)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4)执政方式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文化生活

一、选择题常考命题点

1.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临考叮嘱】多考查第一和第三个考点。切记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临考叮嘱】多数考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

3.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临考叮嘱】多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特别要注意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两个特点,潜移默化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长期性,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

4.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临考叮嘱】考查民族节日较多,特别要把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这一点。

5.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临考叮嘱】多数考查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别是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6.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临考叮嘱】多考查民族文化的作用,注意把握其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精神根基等作用。

7.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临考叮嘱】文化传播的途径多考查商业贸易及教育;另外要注意把握大众传媒的特点。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临考叮嘱】多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或者活动考查其意义,特别注意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9.传统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特点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临考叮嘱】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较多,特别要注意把握传统文化的作用,经常以古诗词为载体进行考查。

10.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临考叮嘱】一般是考查对二者关系的理解,特别要注意不能把继承与发展看成是两个过程,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临考叮嘱】科技与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近几年考查较多,要注意深刻领会这两个因素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

1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其见证)和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上)

【临考叮嘱】考查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比较多,特别是要关注区域性和民族性这两个表现。

13.中华文化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临考叮嘱】多以民族文化趋同为设疑方式,要注意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并未失去各民族文化的特色。

1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临考叮嘱】多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核心——爱国主义。另外应注意区分其他几个内涵。

15.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等)。因此需要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

【临考叮嘱】多结合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考查国家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

16.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落后文化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等,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抵制。

【临考叮嘱】多从危害和措施角度考查,注意从危害程度和态度上加以区分。

1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临考叮嘱】一般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临考叮嘱】考查二者的关系,经常以只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设疑的方式出现。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但不能代替思想道德修养。

二、非选择题常考命题点及得分要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1)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启示: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原则是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6.文化创新

(1)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

(2)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途径: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7.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8.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原因:①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是当今时代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2)途径: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10.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③面对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怎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为什么: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怎样培育:①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活与哲学

一、选择题常考命题点

1.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临考叮嘱】近几年对该考点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临考叮嘱】注意区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后者的具体内容和前者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

3.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临考叮嘱】多数考查唯物主义的形态,特别要注意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派生的。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基本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临考叮嘱】一般以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为载体,考查对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理解,要注意区分这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基本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临考叮嘱】考查的主要角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要切实理解和把握特征中的三个统一

6.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临考叮嘱】物质的唯一特性并非意味着物质只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属性,意思是当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相比较的时候,只有物质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意识则没有,故我们把客观实在性称之为物质的唯一特性。

7.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临考叮嘱】考查该原理时,当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多考查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8.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临考叮嘱】多考查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也要知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临考叮嘱】多考查对相对静止的理解,要注意把握静止的条件性和相对性。

10.意识: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临考叮嘱】多考查意识的本质,切实理解和把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临考叮嘱】注意区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指的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2.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临考叮嘱】一般是考查实践的三个特点,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特点的含义。

13.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临考叮嘱】多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一般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1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临考叮嘱】多种多样的联系其实就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考查角度多为注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量避开各种不利条件。

1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临考叮嘱】多考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该问题有些抽象,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理解。

16.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临考叮嘱】多考查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不要颠倒二者的关系。

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方法论意义: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临考叮嘱】要注意抓实验”“试点等关键词,出现这些关键词时一般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8.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临考叮嘱】多结合具体材料考查体现的是哪一种矛盾分析方法,因此要注意区分上述三种矛盾分析方法并弄清各自的哲学依据。

19.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临考叮嘱】多考查创新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2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临考叮嘱】一般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考查上述两个矛盾和规律,设疑时经常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表述颠倒。

21.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临考叮嘱】一般从提出要求体现了什么角度进行考查。要注意区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临考叮嘱】一般考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紧紧抓住上面两个条件。

2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客观条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观条件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临考叮嘱】考查较多的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两个角度。多以具体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非选择题常考命题点及得分要点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也是普遍的。

(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7.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8.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9.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1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1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1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1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16.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2)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7.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方法论

(1)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