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章 >> 人民日报罕见批评强拉教师扶贫的不当行为!
    
  双击自动滚屏  
人民日报罕见批评强拉教师扶贫的不当行为!

发表日期:2024年1月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6932 次

人民时评:扶志治愚,教师扶贫主战场

张志锋


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把下一代教育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是教师对脱贫最大的贡献。

宣传扶贫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宣讲养殖经验,教授家电修理技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全国各地活跃着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把课堂搬到村头巷尾,把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将科教技能运用到扶贫当中。近年来,各行各业广泛参与扶贫事业,教师承担起教育扶贫的重任,书写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诗篇。

当下,精准脱贫到了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却患上急躁症,在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上,出现了动作变形甚至跑偏。日前,一位农村老师给媒体写信,反映当地教师扶贫的困惑。信中提到,当地要求老师利用周末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扫扫地、洗洗衣服等”“即使学校的课不上也要完成任务”……弃课扶贫是否合理,引来关于农村教师该如何扶贫的思考。

对教师来说,帮扶身边的父老乡亲脱贫,是一种赤子情怀,是人生的一次升华,也为学生做出了榜样。教师扶贫的主战场是三尺讲台,擅长的是扶志治愚。在贫困地区,老师尽职尽责讲好每一课,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正常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让农家子弟顺利地升学、就业,掌握一技之长,开辟增收门路,有助于全家脱贫。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把下一代教育好,扶贫困学子的志气,扶贫困家庭的希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是教师对脱贫最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教师扶贫还在于驱散乡土蒙昧、烛照文明。有位担任第一书记的教师,回忆起一段扶贫经历:村里土豆滞销,他联系了外地老板来收购,结果有些村民把烂土豆混在其中,导致老板亏损不少。他意识到,即便村里有产业支撑,贫困户有固定收入,但村民思想与素质不提高,就无法做到持续脱贫。由此而言,用乡村教师举起的文明灯火去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实现精神脱贫,才能让落后乡村走上振兴之路。

古人说,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有的地方因为基层干部人手有限,就找农村教师当替补,以行政命令督促他们去完成力有不逮的物质扶贫。让老师离开讲台,包户驻村,把精力放在填写扶贫表格、走访拍照,甚至帮贫困户洗衣扫地、放牛养猪,这是用非所长。错把教育扶贫当做教师扶贫,张冠李戴的效果只会与初衷南辕北辙。

精准脱贫求的是实效,而非轰轰烈烈的声势。强拉教师投入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领域,看似红红火火,扶贫效果却不佳。这也提醒当地政府,扶贫举措不唯实,就会出现资源错配现象。如一些地方无视扶贫对象的声音和意愿,一哄而上同质产业,最终落得烂尾收场。又如,有的地方搞金融扶贫,存在拉郎配现象,采取户贷企用企还模式,反而造成债务风险。精准扶贫,要在精准。离开精准二字,只会浪费扶贫资源。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同扶贫有关的部门应担负起主体责任,在怎么扶上出实招、下实功,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惟其如此,才能让各种扶贫力量的心热起来,进而行动起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 人民日报 》( 20181010 05 版)

小编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不管是参与扶贫还是对社会做贡献,教师的主阵地始终应该在三尺讲台上。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地位待遇,让教师放下一切顾虑,安心从教,把更多贫困家庭学子培育成才,帮助更多家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才是教师对脱贫最大的贡献!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