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王国芳:研读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双击自动滚屏  
王国芳:研读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25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105 次

摘 要:研读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抓住三个维度。首先,要读准文本,读出精度,做到宏观把握、全局在胸,中观把握、明确结构,微观把握、点上突破。其次,要新旧相比较、前后相联系、内外相印证,吃透精神,读出高度。再次,要从新课标的角度,审视实践明问题、总结经验明路径、指导实践明方向,结合实践,读出厚度。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发布。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进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理念,推进学科教学转型,是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笔者以为,我们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三个维度:精度、高度和厚度。

一、读准文本,读出精度

研读新课标,首先要读准课标文本,追求精度。

1.宏观把握,全局在胸

宏观把握,全局在胸,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新课标。从大的方面说,新课标包括三部分内容。

1)前言。它在回顾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而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两个方面,介绍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这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从深化课改的高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次新课标修订的宏观背景和主要精神。

2)正文。它具体分为“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六个部分。学习新课标,就要求我们熟悉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掌握每一部分的行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附录。附录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是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关节点,也是在课堂教学和命题测试中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则给推进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和命测试提供了可研讨、可操作、可模仿的范例,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体会。

2.中观把握,明确结构

新课标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在研读其各具体内容时,我们要中观把握,明确结构,抓住逻辑主线。

这种逻辑主线,有的是显性的,直接表现在文字表述上。如,新课标的“课程结构”部分,三个小标题分别为“设计依据”“结构”和“学分与选课”;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各个模块,都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等三个部分组成。无论是从“设计依据”到“结构”再到“学分与选课”,还是从“内容要求”到“教学提示”再到“学业要求”,其逻辑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这种逻辑主线,有的是相对隐性的,往往表现在内容上。以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为例,虽然它只列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两个子标题,但实际上却内蕴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确立为核心素养的依据)→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再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目标,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样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3.微观把握,点上突破

无论是面上的体系构建,还是线上的逻辑梳理,最终都离不开对点的精准把握。因此,研读新课标,要十分重视微观把握、点上突破。

一是关键概念的把握。新课标中出现了诸如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等概念。准确把握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新课标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是非常关键的。如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标准”定义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我们可以从它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但这是浅层次的。如果更进一步,就需要把它与学业质量水平联系起来,学业质量标准这一概念,实际上规定着学业质量水平的界定。“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是界定学业质量水平的根本依据,因为“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课程内容”是界定学业质量水平的内容依据,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则是界定学业质量水平的现实依据,因为“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但它会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为行为表现特征,从而借助这些行为表现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二是核心内容的把握。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对这类内容的理解,我们也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以法治意识为例,新课标提出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这一目标实际上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强调法治知识,第二层次强调法治理念,第三层次强调法治行为,第四层次则强调法治信仰。从法治知识到法治理念,再从理念落实到行动,最后上升为法治信仰,其要求呈梯级上升。当然,要对法治意识这一素养目标再作进一步的把握,则需要把它与附录1中的法治意识素养水平的四级划分联系起来。

三是难点问题的把握。新课标把学业质量划分为四个水平等级。不同的水平等级是如何描述的?应如何把握不同等级的划分?这是必须搞清的问题。其实,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是由“情境指向”“任务指向”“内容指向”三个方面构成。以对法治意识中“法治知识”层面素养目标所作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为例,水平1的情境指向是“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任务指向是“表明”,内容指向就是“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而水平2的情境指向则是“描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表征”,任务指向是“说明”,内容指向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正是情境指向、任务指向和内容指向的不同,才使得不同学业质量水平得以区分。因此,清楚了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方式,我们对学业质量的把握自然会更到位、更精确。

二、吃透精神,读出高度

读准文本是课标研读的基础性工作,而把握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吃透新课标精神,读出高度,则是研读新课标的关键。

1.新旧相比较

要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神,需要把它与原来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老课标”)相比较。

就整体结构而言,新课标有三大变化。一是把课程性质和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从前言部分中独立出来,变成了新课标的第一、第三部分;二是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和附录两个全新的部分;三是在实施建议中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合并成了教学与评价建议,同时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结构和内容,再到学业质量,最后是实施建议,新课标结构上的这种变化和完善,使得其逻辑更加严密;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到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四级划分,使得新课标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更为凸显;教学和评价建议的合二为一,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的提出,以及教学与评价案例的呈现,则更强调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使新课标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明显增强。

新课标内容方面的变化更值得我们关注。如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新课标基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提出了“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等课程理念。又如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对原有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再如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由原来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变成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具体模块和学分设置也有了相应的调整。实施建议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2.前后相联系

研读新课标,要善于把握课标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切忌就事论事。

首先是点的联系,即把出现在新课标不同地方的同一内容综合起来。如新课标提出了“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概念。活动型学科课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实施?这就需要我们把新课标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评价与建议”等部分中有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目的、要求等的理解。

其次是线的联系,即在理解新课标的某一具体内容时,有必要把它放在与之相关的知识链条当中。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要真正把握其内涵,既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把它置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之下,还需要我们领会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四级划分,并把握其与学科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内外相印证

跳出课标看课标,才能把新课标看得更清、更透。这需要我们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学会内外相印证。

一是理论印证,即以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作支撑,来把握新课标内容、领会新课标精神。如学业质量标准被普遍认为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其中一大亮点。那么,为什么学业质量标准如此重要呢?如果我们读过美国著名教育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知道“泰勒”原理,熟悉他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课程开发、实施四环节,就不难理解了: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不仅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提供了依据,更为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标准,真正构建起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内在逻辑关联,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是专家印证,即以专家论述、专家观点来印证和加深对课标内容的理解。这可以是专家在各类培训活动、专题会议上的讲课,也可以是他们的著作论文。以著作论文为例,如果我们读了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宏观背景及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读了李晓东老师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年第3期上的《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三重视角》,以及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年第36期上关于政治学科各个核心素养及其教学实施的系列文章,就会对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有很大的帮助,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有更深刻的领悟;如果我们读了陈友芳、朱明光老师发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年第1期上的《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思路及呈现方式》等文章,则会使我们对学业质量标准及其评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合实践,读出厚度

我们研读新课标,须立足实践、回归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厚度。

1、审视实践明问题

研读新课标,需要我们自觉回顾实践,以新课标的精神来审视实践中的问题,以更好地领悟新课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从课程目标看。新课标确立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对原三维目标的整合和升华,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以此来审视原来的三维目标,可以发现,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易相互脱节、导致相互割裂,且在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

从课程实施看。新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尽管在老课标下,我们在教学中似乎也很重视“活动”,但从新课标的角度看,我们原来的“活动”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实践逻辑而轻视学科逻辑的构建、重视活动设计却轻视活动的系列化和结构化、重视“课程内容的活动化”而轻视“活动内容的课程化”等。

从课程评价看。新课标对“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的强调,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过去教学中存在着的重教而轻评、教评相脱节的现象。前面对此已有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2.总结实践明路径

课标的修订并不是平地砌高楼,新课标的实施也不是从零开始。教师要立足现实,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探寻落实新课标的路径和策略。

可以在总结经验中明确路径。新课标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等具体建议。在我们原来的学科教学中,尽管没有“活动型学科课程”“辨析式学习过程”“综合性教学形式”“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提法,但并不等于没有相关的实践和尝试。我们以往的实践,是我们落实新课标、推动学科教学转型的基础与条件。以“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为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可操作的测评”。笔者梳理自己的课例,发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详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 9期《“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与教学后记》一文)较好地体现了“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和“序列化的活动设计”的要求,只是在各活动环节中没有设计“可操作性的测评”。在践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这节课做成“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的典型课例。

也可以在吸取教训中明确路径。“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对一线教师来讲,是颇具难度的。笔者在教学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时,以上虞伞业发展历程为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很好地完成了知识和能力层面的目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教育(详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第 5期《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初探》一文)。但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果让学生围绕上虞伞业的发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①成立小组,明确分工→②分配任务,设计方案→③搜集资料,分析比较→④整理资料,形成报告→⑤分享交流,答辩评价”等环节设计和实施教学,效果无疑会更好。

3、指导实践明方向

研读新课标,最终要回归实践、服务教学,为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明确方向。

首先要领会学科教学的方向。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意味着学科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起点发生了变化。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而展开,整个流程可以是这样的:确定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教学实施和评价。这个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细化为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如何创设,具体活动又如何设计,活动的相关测评如何操作等,都是在学科教学中要研究和探索的。

其次要领会考试命题的方向。新课标从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命题框架、命题要求、试题评分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新课标制定了“以学科任务导向为标志,由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等四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学科任务如何确定,评价情境如何创设,学科内容如何选择,关键行为指标体现如何构建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积累。

再次要领会招生改革的方向。新课标提出,“学生达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另外,新课标还提到选修课程也包括“大学先修”等内容。这是一种信号,在今后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学业质量水平四和选修课程无疑将日益重要。

总之,研读新课标要抓住的三个维度中,读准文本,读出精度是基础;吃透精神,读出高度是关键;结合实践,读出厚度则是根本。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 政治教学2018/10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