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推荐】让公开课走进“寻常百姓家”
    
  双击自动滚屏  
【推荐】让公开课走进“寻常百姓家”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0日  出处: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作者:汤立宏  本页面已被访问 7031 次

【推荐】让公开课走进寻常百姓家

——校本研修背景下的中小学公开课教学浅议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汤立宏

公开课固名思义,其内涵并不玄乎。谓之公开课者,其实也就是打开教室的门,向教学同伴(同行教师)、向学生家长、向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根据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他人开放的课。公开二字本身就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
   
然而,许多年来,不少业内人士常常赋予公开课以理想主义的色彩,认为大凡公开了,就必然是示范性引领性的,以致于上课的中小学教师带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去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听课教师也习惯于采用完善完美的眼光去审视和品评公开课,这样,公开课似乎也就成了极少数人的专利、充满了一种神圣和神秘的感觉。甚至,为了上成一节成功、完满的公开课,一些教师不惜放下为师的面子,在学生面前扭妮作秀抑或公然作假。
   
我就亲历过两节公开课作秀、作假的例子,一是一位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将一节本来已经在该班上过的课拿来再重新表演一遍;二是一位教师在公开课前设计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语文PPT课件,在课堂上她根据课前预设的程序从容地进行着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师生配合可谓默契之至——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该PPT课件预设的内容几乎不差一字,甚至次序也基本吻合——显然这是一节经过精心预设、预演的课,这样的上课、观课对于执教以及听课教师来说,无不感到一个字:
   
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自基层学校开设过公开课的教师们发自内心的感慨:这节公开课中其实没有一句话是我自己的。言下之意,尽管执教教师在最初的备课时也曾花费心机,但在一种过于追求完善完美的心态支配下,结果,公开课的执教者成为面对众说纷纭的建议而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人,特别是对来自一些资深教师的建议,更使执教者有不听不可的尴尬。结果,在公开课上,执教的教师个人风格全无,甚至上成了一个四不像的课——也许,这就好象鼻子、眼睛、嘴巴、眉毛等器官原本在各人脸上都是很美的,但将它合并到某一张共同的脸上时却显得丑陋无比一样,所以很多教师感慨,经过作秀、作假的公开课对执教者是一种折腾,对听课者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与精神上的折磨(违心唱赞歌)。
   
作为区(县)的专业教研人员,在日常公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的感受是,还公开课公开的本来面目,让公开课从被神化的境界中从容走出,走进中小学教师的真实世界,走进寻常百姓家,使之成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途径,成为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资源。
    
一、公开课的定位——公开基于常态
   
这里所说的常态,其实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流程的精心预设与反复琢磨,它与教师的正常上课一样,同样十分强调执教者作认真深入的备课准备、预设琢磨,备课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磨炼和提升的过程,这种体现在一次上课、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过程中,建筑在对教材深度解读、对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但是,磨课不是做课,它杜绝虚假、做作。
   
所以,在我区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中,我们十分倡导、推崇公开课是基于真实的课、基于常态的课,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在公开课前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积极运用科学先进的课改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再则,我们提倡和鼓励教师在重视教学环节预设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对待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巧妙有机地生成,努力向所有的观课者提供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真实的教学素材、真实的教学案例,从而让执教的教师以正常的心态投入课堂教学,让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在集体活动的公开课教学研讨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二、公开课的精神——公开体现民主
   
在公开课教学研讨中,执教和观课研讨的教师双方都是教学研究活动平等的共同体中的一员,即使是名教师、特级教师开课,也是建立在一个平等互动的教研集体中,示范、引领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课后执教和观课教师有机互动、沟通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地给执教者贴上示范、引领的标签。相反,如果在开设公开课的过程中,时时想着指导别人,或者强行把其他教师的教学思维纳入到自己情有独钟的教学策略框架内,为别人提供一种教学的范式,最终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同一个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的目标,如,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情感熏陶,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风采,这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视角,有自己根据班级学情自己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的权利。也只有民主平等、坦诚和谐的气氛中,教师之间才倾吐和倾听心声,学术争鸣的气氛才会营造出来,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感到一种心灵的沟通、智慧的生成,校本研修的文化才能真正形成。
   
三、公开课的形态——公开贯穿互动
   
围绕公开课开展的区域教研活动,它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主角——45分钟的课堂上,它的主角是上课教师和同学;在接下来的研讨中,它的活动主角是上课者和每一位观课的教师,而与公开课相关相连的是它强烈的互动效果,即表现为互动的全程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执教者与观课者的互动;教研员与学科教师的互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科教师间有效互动,在我区的学科教研实践中,我们首先指导老师们熟悉了解并掌握课堂观察的一系列技术,如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教师课堂提问覆盖面、问题有效性、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理答技巧等。其次,引导老师们在观课时注意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重要的教育片断),观察教师的教学机智与应变处理能力,从而寻找课堂教学中处理类似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在今后的群众体和个体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行为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学科教师(执教者与观课者、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气息明显增强,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让听课教师有所思、有所得,做到一课一得、一课多得,集中教研活动的实效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
   
四、公开课的目标——公开获得提升
   
基于常态、基于真实的公开课是一种宝贵的校本研修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宝贵素材,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开教室的门,而是一种民主学习交流的教研文化的体现,它的受益者是所有的参与者——
   
首先,对执教者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众多的名师正是在一次次的公开课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走向成功的。当他们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无不感到,公开课的形式可以有效地着自己虚心学习来自学校和更广层面教师团队的智慧,每一次公开课前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集中备课研讨、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集中交流,实际上是学校团队智慧火花的碰撞;课前的反复琢磨、深度解读教材以及课后众人帮助的反思,可以深入、多视角地回顾教学流程、审视教学行为,对执教者教学智慧的生成必将产生的影响。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基于常态的课堂师生活动及非常态的学习环境,对其胆量和能力是一种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会适应众多观课教师聚处教室的这种非常态学习环境,而逐渐视之为常态,他们还会因为自己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而充满自信、乐观,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更旺盛的成功欲。
     
再次,观课者也能从公开课的教学研讨中获得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借观课之机,感受上课教师的魅力风采,学习借鉴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可以触类旁通,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启示。另一方面,有效的研讨互动,能着每一位观课者设身处地,置于教学场景,反思比较,寻找组织课堂教学的最佳形式、最佳方案;能着每一位观课者从课堂教学现象、关键事件(重要片断)的观察把握中,挖掘、提炼经过理性思考的教育原理,并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改进个体行为,使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实施。
   
由此说来,公开课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在这方面,我并不反对让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为其他教师开设一些具有示范引领色彩的课,但是,我们不要让它成为少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利,让这种由成熟教师开设的课例成为公开课唯一形式或主要形式——我们完全可以让公开课的神秘气息少一些,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获得教学展示的机会、获得教学专业的发展与提升!
    
一位经常开设公开课的老教师曾经坦言:公开课其实也就是教室里多了一些听课的人而已。此言实在道出了公开课的真谛。上课者不是站在被审判的位置上,而观课者也不是评判这一节成功与否的法官,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开展民主和谐的教学研究活动。再则,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本不必把公开课一定要定位为示范性引领性的,从而让执教者和评课者都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至忘记学情,一味地追求公开课的尽善尽美。实际上,西方有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名言能给我们实施课程改革以很大的启示,只要能有效地实现课改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不妨鼓励教师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选择,同时,大家对公开课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设定的目标不要过于追求完满。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怎么可能有绝对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示范性引领性公开课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开设公开课的教师就会放下包袱、心无旁鹜,从容地解读教材、预设细节,与在备课阶段的集体研讨中平静地接受来自同伴的教学建议,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上出自己的风格、上出自己的风采,而观课者、每一位评课的老师(包括教研员)也才能以宽容的态度尊重执教者对教学方案选择的权利,才能评得轻松、评得民主、评得和谐——深深植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土壤上的公开课只要还其应有和本来的面目,就能真正为我们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位参与者所欣然接受,就会由衷地受到执教者、观课者的欢迎,真正地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如此,公开课的真谛也就为我们大家所掌握和应用了。
    所以说,从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意义上来讲,公开课应该是我们教师共同的成长平台,它是每一位教师的正常权利,而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或者是少数专家教师的专利!
    
(该文系本人在200512月全国校本研修会议公开课教学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稿)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