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卡片 >>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双击自动滚屏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发表日期:2024年1月5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8809 次

政治主观题答案的组织,需要涉及到逻辑思维,这里向大家介绍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以提高答题逻辑思维的含金量。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

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

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

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

()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的错误。

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是"价格""",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价值""",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

"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

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

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下面再举例说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下面举例说明: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

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

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

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

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

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

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

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

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

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

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Q""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训练试题】

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上述讨论中:

A.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C.甲的说法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D.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2.“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3.下面是甲乙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②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③乙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从逻辑思维规则的视角看,对逻辑错误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表达

错误分析

南沙200多个岛礁如同无数颗珍珠。

违背矛盾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定义过宽

有些青年不是发明家,有些青年是不知识分子,所以有些知识分子是发明家。

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除非经常反思,否则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只要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有价值的。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经典古体诗歌往往既充满了诗意之美,也充满了逻辑之美。对于下列诗句,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甲: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丙: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丁: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甲诗中表达的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错误  

②乙诗运用了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  

③丙诗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条件关系是成立的  

④丁诗句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这句话:

A.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B.违背了矛盾律,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

C.违背了同一律,故意混淆概念,转移论题

D.违背了排中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

8.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我是福建人,也不是福建人——违反了矛盾律

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违反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③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违反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④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犯了四概念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有的鸟不会飞。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丁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所有人都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近似的是:

A.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

B.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等

C.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D.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

11.在某校高二年级足球联赛中,有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归属。

甲:高二(1)班将成功卫冕乙:高二(6)班会赢得冠军

丙:高二(9)班将会夺冠

丁:高二(6)班不会夺冠

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

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女儿问:有外星人吗?爸爸答: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爸爸的回答:

A.是根据实际做出的回答,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B.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违背了同一律

C.“可能有可能没有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

D.“可能有可能没有没有明确,违背了排中律

13.某网络有乱港分子黑米粉说,世界上很多殖民地后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香港就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所以香港应该庆幸曾经被殖民。网友红对勾借疫情回怼: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的健康卫生意识大大增强,但没有人会庆幸遇到它。所有人痛恨新冠,反对病毒,同时感谢那些抗击疫情的英雄!某校部分高三学生参与评论,下列跟帖表达合理的是:

黑米粉的言论存在四概念的问题,且大前提错误,违背矛盾律

红对勾使用了类比推理,创新性地解决了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

殖民只是香港发展的必要条件,还要有其他条件促进香港发展

殖民地后来得到好的发展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能保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法庭在审理某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四位法官的话违反了:

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丙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有一些话语,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细细推敲,发现它是违背逻辑思维规则的。以下对话语所犯逻辑错误判断不正确的选项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

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经典诗词往往是诗意美与逻辑美的统一。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于上述诗句,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诗违背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乙诗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C.丙诗运用了联想思维逻辑制约的畅想方式

D.丁诗句体现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认识的反向思维

17.在谈到明天的天气时,甲同学说:明天肯定会下雨,乙同学说:明天肯定不会下雨。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论中正确的是:

A.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B.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D.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属于偷换概念错误

18.某便利店被盗,警方锁定四名嫌疑人,以下是询问笔录的部分内容:

甲:不是我偷的。

乙:是丁偷的。

丙:是乙偷的。

丁:不是我偷的。

假如其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根据他们的回答,警察可以推断出作案的人是:

A.            B.         C.             D.

19.某班同学在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时,进行了如下讨论:

①小张: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小王: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②小高:下晚自习后,整个教学楼漆黑一片,只有高三1班还亮着灯。

③小赵: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④小李: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其中,所犯逻辑错误相同的一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美参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我国坚决反对,执意访问台湾,为台独势力撑腰,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2022819,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CNN采访时妄称,中国在佩洛西访台问题上反应过度,成为台海不稳定因素,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作为驻华大使,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伯恩斯的观点在逻辑上:

①倒果为因,抹黑中国政府捍卫主权的正当行为

②偷换概念,为美国的恶劣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

③构造联系,人为截取事实片段主张利己性结论

④换质推理,意在表达中美关系危机的真正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主谋。警察对他们分开审讯,问他们谁是主谋。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如果三名嫌疑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警察运用的逻辑思维要求及找出的主谋对应正确的是:

A.思维的明确性—— B.排中律——  C.思维的一致性—— D.矛盾律——

22.下列选项与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违反相同逻辑规律的是:

A.有的规律可以违背这固然不对,但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这种说法也太绝对化了。

B.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当然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C.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

D.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

23.当前,国际战略安全面临许多重大挑战,美国在核政策上大搞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甚至不惜以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制裁伊拉克;另一方面,公然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构成严重的核扩散风险。从逻辑思维角度看,美式双标

①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②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融贯不一,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自相矛盾,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特征,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选项中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②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③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矛盾律的是: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

D.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26.前不久,某中学组织本校青年教师开展交通疏导、文明劝行活动,安排小赵、小钱、小孙和小李等四位老师同一天参加活动,但他们中有一人没有参加。当问到谁没参加时,他们回答如下:

小赵:小孙没有参加。

小钱:小李没有参加。

小孙:如果小李来了,就是我没有参加。小李:没参加的不是我。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人说了假话,可以推理出没有参加活动的是:

A.小赵             B.小钱             C.小孙             D.小李

 

参考答案:

1,A【详解】A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地应该种小麦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A符合题意。B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而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B说法错误。C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说法错误。D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B【详解】A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A不符合题意。B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是矛盾关系,B符合题意。C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A”,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材料中并没有同时否认“A”A”C不符合题意。D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违背了矛盾律,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C【详解】①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没有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①错误。②④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两人矛盾的含义不同,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④正确。③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③错误。故本题选C

4,A【详解】①“200多个无数相矛盾,该判断违反了矛盾律,①正确。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犯了比喻定义而非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②错误。③有些青年不是发明家,有些青年不是知识分子,所以有些知识分子是发明家明显是由两个否定前提得出结论,犯了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的逻辑错误,③正确。④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只有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后件和否定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前件两种,除非经常反思,否则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可以转换为如果不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没有价值的,由该前提推出只要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有价值的,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的错误推理结构,可见,该推理的错误并非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而是否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④排除。故本题选A

5,D【详解】①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不选。②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体现了排中律,②入选。③④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不选,④入选。故本题选D

6,C【详解】①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泾溪中有礁石水流很急的地方,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船沉没人遇害的消息,反而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船沉没的消息,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并没有违背矛盾律,①错误。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②正确。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弹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这不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③错误。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④正确。故本题选C

7,A【详解】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就不会始于唐,始于唐就不会始于汉,断定它们都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正确。B“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违背了矛盾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而非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B错误。CD“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这句话违背了矛盾律,不涉及同一律排中律,CD不选。故本题选A

8,B【详解】①福建人与非福建人是自相矛盾的,违背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福建人与不是福建人必有一假,①正确。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违反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为并列,②错误。③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违反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错误。④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个中国人是整体概念,我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是个体概念,加上勤劳勇敢、我有四个概念,所以犯了四概念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B

9,C【详解】①②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你们俩说得都对同时肯定甲乙相互矛盾的两个论断,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排中律,①排除,②正确。③④丙的说法就同时否定了甲乙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③正确,④排除。故本题选C

10,A【详解】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是偷换概念。A“白头翁会飞中白头翁是一种鸟,王爷爷是白头翁中白头翁形容白头发的老人,是偷换概念,A观点符合题意。B文学作品应分为有塑造形象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而应用文包括调查报告等,属于越级划分,B观点不符合题意。C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违反了排中律C观点不符合题意。D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违反了矛盾律D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1,D【详解】①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A和非A必有一真,甲和丙并非A和非A的关系,①错误。②矛盾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上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③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9班不会夺得冠军,与1班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④丁的判断为假,则6班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故本题选D

12,A【详解】A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回答是基于客观未探索到的实际,并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A正确。B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用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并未违背同一律,B错误。CD“可能有可能没有可以同时并存,是相容选言判断,没有违背了矛盾律和排中律,CD不选。故答案选A

13,C【详解】①四概念违背的是同一律,而非矛盾律,①错误。②网友红对勾,借疫情回怼,使用了类比推理,创造性的解决了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②正确。③殖民并非香港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表述错误。④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后来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所以殖民地后来得到好的发展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并不保真,④正确。故本题选C

14,B【详解】①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说明了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说法正确。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说法错误。③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违反了同一律,③说法错误。④要么从重,要么不从重处罚,因此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

15,A【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①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把眼睛比喻为窗户,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而不是定义过窄的错误,①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②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违法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②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③选票可以分为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因此,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的说法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④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A”,对非是个大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两不可。可见,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这一说法同时否认“A”,又否认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6,B【详解】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并没有违背排中律,A不选。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晓声必不可少的条件,观千剑识器必不可少的条件,均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B入选。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运用了联想思维的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C不选。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逆向思维,D不选。故本题选B

17,B【详解】A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假,必有一真,A排除。B矛盾律强调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明天肯定会下雨明天肯定不会下雨,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矛盾律,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正确。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A”,对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因此,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就是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违反了同一律,则是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C排除。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不属于偷换概念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B

18,B【详解】ACD根据排中律的要求,首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确定必有一假,材料中乙与丁的说法是相互矛盾,那么,甲、丙说的都是真话,由此推断乙是案犯,ACD排除。B根据材料可以推断乙是案犯,甲、丙、丁都不是作案的人,B正确。故本题选B

19,C【详解】①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的说法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整个教学楼漆黑一片高三1班还亮着灯相互冲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同时否定两个矛盾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坚信不要相信相互冲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可见②④所犯逻辑错误相同,①和③与其他各项所犯的逻辑错误都不相同。故本题选C

20,A【详解】①伯恩斯故意舍弃佩洛西窜台、支持台独,这个直接导致台海地区不稳定的原因,反而把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坚决措施应对台独分裂势力,说成是台海不稳定因素,并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这在逻辑推理上是典型的倒果为因,①理解正确。③联系是客观的,要科学认识联系,合理推理,不能随意构造联系,裁切事实。③符合题意,表现了美国官僚政客的霸道嘴脸。②④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没有涉及偷换概念和换质推理,②④不选。故本题选A

21,B【详解】AB题干表明只有一个嫌疑人说了真话,甲和丙的话正好相反。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说真话的人一定在甲和丙两人之间,因此可以断定乙说的是假话,从而判定乙是主谋,排中律对应的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本题中明确性要求指向乙,而不是甲,A排除,B正确。CD合乎逻辑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容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法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题干表明只有一个嫌疑人说了真话,甲和丙的话正好相反,这可以推断出,甲和丙之中有一人说的是假话,但无法推断出谁说的是真话,因此,根据矛盾律,无法判断丙否是主谋,排除CD。故本题选B

22,B【详解】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中强颜欢笑安慰不省人事自相矛盾,二者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A“有的规律可以违背不对,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说法太绝对,这违反了排中律,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A不合题意。B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这两句话自相矛盾,违法了矛盾律,与题干所犯错误相同,B符合题意。C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这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哲学上的矛盾,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C不合题意。D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句子中前后两个骄傲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23,D【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①不选。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之间骑墙,这就要求符合排中律的要求,②不选。③④美国的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另一方面,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这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24,B【详解】①既然坚信了哲人的名言,又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在逻辑上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①符合题意。②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一判断对光这一事物作了真实的表述,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不违反矛盾律,②与题意不符。③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该判断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违反了同一律而非矛盾律,③与题意不符。④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又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逻辑上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5,B【详解】A“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B“拼命追求轻松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B符合题意。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C不符合题意。D“采纳他的建议不采纳他的建议都不赞成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6,C【详解】ABD题干中指出四人当中必有一假,由此可知可根据矛盾律来进行推理,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以此推断,小钱和小李的回答是互为矛盾的,其中必有一假,假设小钱说的是假话,那么其余三人说的话均为真话,据此可推断出小孙没参加活动,故ABD不选。C根据矛盾律的知识,“A”A”中必有一假,以此推断,小钱和小李的回答中必有一假,假设小钱说的是假话,那么其余三人说的话均为真话,据此可推断出小孙没参加活动,故C正确。故本题选C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