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双击自动滚屏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发表日期:2024年1月9日  作者:朱明光  本页面已被访问 37384 次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朱明光

一、为什么要建构这个课程模块?——课程建构的主旨

想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拔节孕穗期”,需要依托相应课程来实施:既精讲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定义   这是一门什么课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结论   主旨与使命

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就是其核心价值。

在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的视野下,这是建构本课程模块的主旨所在,也是建构本册教材体系的使命所在。

二、为什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课程目标的设置

想法

课程标准规定,本模块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两部分。之所以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称,就在于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缺一不可。

依据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从两个逻辑相一致的视点,表达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从两种意义相兼容的视点,揭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从两个时段相关联的视点,体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澄清   “是什么”与“什么是”

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讲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讲两个基本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三、如何把握本模块在必修课程中的站位?——课程目标的实施

想法

既然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载体,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总体框架”,承载全面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四个模块的共同使命:既要讲“什么是”,又要讲“是什么”。

办法  “为何”与“如何”

依照课程设计的系统安排,四个模块各有其特定的使命。本课程模块采取历时性叙述、全领域覆盖的方式,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模块3、模块4采取共时性叙述、分领域展开的方式,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说法   “一托三”

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必修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定格模块1的站位,重点在于明确是什么“精神实质”,此后三个模块展开讲什么是其“丰富内涵”。我们认为,如此“一托三”的格局更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

着眼于必修课程的大系统,出于全部课程实施的通B.盘筹划,这是本模块教材编写的功能定位。

四、如何认同整合教材内容的构思?——解构教材逻辑框架

思路

● 从一般过程看各具特色、从统一性看多样性,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逻辑起点。

●总览“三个意味”,一看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二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源流,三看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源流,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展开全部教材内容的逻辑线索。

●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基于“三个伟大飞跃”的时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的逻辑顺序。

●透视全部内容目标的达成,“明大德,筑牢理想信念”,这是贯穿教学全程的逻辑主导。

说法  时代之约

关键在于理解学习社会发展史与认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任务相对接的理由。

回想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我们曾经通过社会发展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找到社会发展史教学的落脚点;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夯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解析1  内容结构

对照课程标准,教材没有分设两个单元,而是并列四课配置教学内容。其中,第一课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随后,分三个时段安排三课,这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寻复兴之路的奋斗历程,阐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此布局,既从整体上遵循了课程标准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又适当压缩了社会发展史的篇幅减轻教学容量,以便更为集中、更为充分地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

解析2   层次结构

教材分为课、框、目三个层次。

●课题,明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大观念,并以问题引述导语表达学习旨要和教学重点。

●框题,明示了教学专题,力求框定教学范围,是整合相关内容的基本环节。

●目题,明示了教学要点,大体一目一得一学时,是细化内容目标、掌控教学进度的基本单位。

提醒  特别关注

全部课文之后,安排“综合探究”,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来说,不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

●“综合探究一”,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世纪之问,集中阐释了两个逻辑相统一的具体意涵。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综合探究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集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概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

——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理由;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整体把握教材目标设置、逻辑框架、结构体系、核心内容,综合探究的设计至关重要,堪称点睛之笔。

六、如何理解教材叙事的逻辑?——读懂教材内容的叙述方式

想法

力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叙事,符合学生接受初级理论教育的规律。

办法

通过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在“综合探究”中归纳,表达最重要的理论观点。这是总体上理解教材叙事逻辑的思路。

●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先描述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事实,呈现各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再现其相互作用的现象,然后在综合探究中用“结语”阐明唯物史观的理论意涵。

●力求清晰地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主线,但并非只讲主线。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线索,或辅或从或暗,也是一以贯之的。

小结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就叙述方式而言,高中阶段同大学课程的区别也在于此。

七、如何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编写体例的规范

想法 依据与工具

基础教育的教材不只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如何发掘教材引导教学的功能,更要倚重其编写体例的规范一一呈现方式的设计。

办法

教材全部文本,分正文和辅文两种文字呈现。

● 正文(宋体字),表达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

●辅文(楷体字),涉及“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分别对应焦点问题的辨析、相关素材的拓展、理论观点的释义。

提醒  特别关注

“探究与分享”,同教材正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被视为呈现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具体安排,大体有两类:

●处在每个目题之下,响应这个目题所涵盖的内容,提供相关事例、数据、资料,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当展开学习活动的切入端;

●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紧扣不同段落的正文,就疑难问题提示学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交流分享。

八、如何使用教材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握教材容量的基本维度

想法  “深挖洞”与“广积粮”

从根本上解除有关教学分量的疑虑,取决于课程目标设置与教材编写理念的把握,非如此,难以避免泛化教学内容的误区。

维度  操作层面的观照

     ●凸显基本观点

作为教学目标的观点,不仅是纯知识性的理论观点,而且兼具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价值引领的指向,统领、统筹全部内容的配置与实施。

●关注思维过程

作为达成观点的过程,与其说它是学科逻辑的演绎过程,不如说它是学生亲历亲为的探究和分享活动,即展现建设性批判思维的过程。

●统筹知识经验

作为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要自觉依赖历史学科教学的支撑,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形成互补,以寻求教学效率、效能和效果的最优化。

说法  呈现方式的用处

●正文,以基本观点的表述承载学科任务;

●“相关链接”,以具体素材的运用支撑基本观点;

●“探究与分享”,以议题为纽带连接基本观点、动思维过程;

●“专家点评”,以适当点拨取代程式化推理。

既有减轻学习负担的期待,更有改变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追求。

九、如何贯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把握活动设计体系的要领

想法

相对于“共时性”内容的教学,本教材“历时性”叙述的内容,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较为困难。但是,即便以课堂教学为主,依然秉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

办法  两个着力点

     ●围绕议题。体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议题,即具有整合性、思辨性、挑战性的话题。它涉及学科内容的学理,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取向;体现教学重点,又针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围绕议题,应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并贯穿于教材使用的始终,从而使之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强化辨析。体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辨析,即有效实现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唯行尊重学生白主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才能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本观点。比如,在材料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都是学生得以借助教材体验自主辨析的过程。

说法

基于教材又不固于教材,可自行优化议题、创设情境。积极引导辨析的操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把握体验性与目的性的关系。——不能只讲目的而虚化体验,也不能只求体验不问目的。

●掌握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立”,需要沿着预设的轨道、向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

●判别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辨析不等于辨争,重在辨点的意义,而不是辩驳的技巧,要坚持意义优先、兼顾方式。

十、如何依循素养导向评价教材使用效果?——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想法

所有涉及教材使用的问题,终究要归结为学习效果的评价,都要与素养导向的评价逻辑相契合。理解这种评价的意义,既是体现新教材编写理念的应有之义,又是用好、学好新教材的关键环节。

要义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必须明确:这种评价的政治意义,其焦点不在于教材提供了什么标准答案,而在于教材阐述了什么基本观点。

●应该懂得:这种评价的学理意义,其焦点是“行为表现”而不是“概念定义”,只能依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判定。

说法

透过差异化的行为表现,建立评价教材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系。比如,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能否以恰当方式通过推理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说明力强的证据;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阐述问题是否有独到之处(方式、见解);等等。

总结

新教材新在哪里?我们着眼于教材体系的建构,从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到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点,从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习方式的倡导,从教学任务的完成到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简要说明。要说所有问题的阐述有什么根本遵循,那就是习近平出的八个“相统一”。

具体表现为使用本教材的要领:凸显观点、强化辨析,关注过程、淡化定义,围绕议题、优化案例。

 

 

秦宣: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介绍与重难点分析

不要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实践

   

本册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册教材重点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特别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材最初是按两个单元写的: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

当时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本课程属于过渡性课程,按照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本课程综合了原来的社会发展简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两门课程的内容,新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为体现政治性、时代性,故取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内容并不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于课标是2017年制定的,反映不了十九大之后的精神,故现在的教材内容已经大大突破了课标要求。

第二,现在框架的依据(课标加习总书记五四讲话)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教材是一个整体,除正文外,还有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每一块内容都不是多余的,都是服务于教材内容自身的,要综合运用。

第四,本课程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其他必修册次(《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与选修册次(《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也都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本课总体要求

通过回溯历史,首先讲述人类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学生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这一内容属于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

核心问题

——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引导青年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本课重点内容

第一,通过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了解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通过了解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正确认识私有制在原始社会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了解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过程,阐述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如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懂得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通过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让青年学生懂得: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矛盾,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历史贡献和主要局限。

——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通过讲述十月革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社会主义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多种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难点:如何认识苏联东欧的剧变?

是一个学术问题,应当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讲,才能讲清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本课总体要求

阐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给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带来的深刻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

核心问题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通过讲解中国近代历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懂得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知道这些尝试和斗争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原因。

第二,通过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三,通过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28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第四,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第五,通过课堂讲解,让青年学生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学习毛泽东时期的初步探索,了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即是结果也是原因。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本课总体要求

讲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通过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的丰富成果,理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作出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的伟大意义。

第二,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知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迎来了几个飞跃:站、富、强;创立、发展、完善;温饱不足、小康富裕)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八次党的代表大会,每次大会都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每个理论思想都有自己核心要义和独创

第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历史阶段遇到的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研究问题、不断回应问题的结果,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次代表大会的回顾)

第四,通过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到发展、从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理论创新)

第五,阐释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各自的含义、四者关系和重要意义,坚定四个自信

第六,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本课是重点中的重点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课总体要求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明确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理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讲清楚进入新时代的依据、新时代的内涵、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依据:历史变革、矛盾转化、理论创新、新征程。

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国、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为人类作出贡献。

意义:三个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活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新方案。

第二,通过历史与现实对比,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理解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第三,通过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解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明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通过回顾历史,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理解中国梦的本质,知道为实现伟大梦想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第五,通过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让青年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步骤,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理解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

第六,通过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机;中国共产党正走在时代前列;科学社会主义正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这是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第七,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体智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