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必修2《经济与社会》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双击自动滚屏  
必修2《经济与社会》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

发表日期:2024年1月9日  作者:陈友芳  本页面已被访问 16453 次

一、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深入贯彻和落实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根据本教材的性质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教材主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思想,教材一开始就全面地介绍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和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

2.始终坚持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9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编写者加以认真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始终加以坚持和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础,坚持五育并举。

尤其是特别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发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教材在第一课和第四课、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均着重向学生强调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个人获取收入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OR1崇高、最美丽的信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3.充分落实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318日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编写者按照“八个相统一”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例如讲基本经济制度时,编写者讲清了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讲清了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写者坚持讲清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编写者坚持讲清政府的经济职能,改变了把一切政府职能都叫宏观调控的传统错误,这个错误一直弥漫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界;编写者不仅清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而且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具体讨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在论述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时,不仅介绍个人收入获取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更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二、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每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上,我们都是借助于生动活泼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养成能力,形成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应该说,整本教材的编写努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总之,根据前面的三条原则,《经济与社会》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教材呈现方式选择的基本理念:四化三贴近两尊重

“四化”是指优化情境、强化活动、深化辨析、淡化定义。

“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

“四化”——优化情境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材创设的情境,通过一个个典型的鲜活情境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素养。编写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材的情境设计:

1.对情境素材的优化。

教材创设的情境均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或问题,它们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充分性、内容教学的适切性和妥贴性,同时还具有学生认知的兴趣性、学习的启发性。

2.对教材情境分布结构的优化。

受制于教材的容量和教学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不可能都是复杂新颖的、不良结构的情境。思想政治课教材依据情境的复杂程度、新颖程度、不良结构程度,对情境分布进行规划。凡是涉及陈述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简单的熟悉情境,而且结构良好;凡是在课文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简单的新颖情境,并安排一部分结构开放的情境;凡是单元综合探究的情境,一般都是复杂新颖的情境,而且许多问题情境结构开放。编写者力图通过构建结构复杂新颖程度、不良程度不等的情境序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四化”——强化活动

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这一定位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对教材呈现方式的规定性要求。教材编写者为了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两方面的努力。

1.设计教学功能不同的探究性活动序列。在每一课每个框题的每一目均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在思辨、辨析中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源于真实社会生活的典型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借助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一课的“探究与分享”侧重课堂内的各种活动,基本功能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综合探究”强调的是课堂外的活动,或者说,以课堂外的各种活动为主,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2.活动学科任务化。如何实现活动内容化?那就是必须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注入到思想政治教材的学习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完成学科任务活动来发展某一具体学科素养

“四化”——深化辨析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必须凸显积极价值引领的意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为此,教材借助典型情境设置议题,评析展示的观点,在比较、辨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政治态度,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能依托隐性知识能得到很好理解的,不需要下定义

“四化”——淡化定义

淡化定义不是指不要定义,而是指尽量采用描述性定义(基本概念依然采用严格的定义描述其本质);淡化定义不是放松对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而是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本学科高中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再突出对概念定义的字斟句酌式的辨析,而是根据统筹大中小德育的原则,将这一任务留给高等教育阶段;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生成对概念的认知。(关于概念定义的三种处理方式)

“三贴近”

“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即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是在上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教材编写中采取的成功做法,深受广大中学生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欢迎。

《经济与社会》教材继承这一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

“两尊重”

“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教材。学科内容的整体设计符合知识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体验、感悟、辨析、探究中获得真理,感受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本教材在编写中高度注意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避免机械重复,避免因为协调统筹不好而光螺旋不上升的长期固有疾病。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有些主题必须重复,但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避免机械重复,做到螺旋式上升。

《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例如:在讲基本经济制度时候,初中教材也介绍了,但初中教材主要介绍是什么,即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高中教材没有机械重复这一点,而是侧重讲为什么和怎么做。同样的,与其他阶段的各科教材相对照,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教材重点介绍它怎么运行以及运行的条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教材侧重介绍如何治理和完善。

针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念,本教材侧重于怎么在经济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个人收入分配,本教材侧重介绍个人收入获取的途径以及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针对社会保障这一新增加的内容,我们的教材侧重介绍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主要形式和如何完善社会保障。

内化的表现,知识结构化,语言化,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四、框架和体系设计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

如何体现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要义有三条:一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是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三是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程在每一课设置两个框题,讲述基本概念与原理,而且是通过典型情境设置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知识的选择强调“基础性”,强调“少而精”。

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逻辑性,通过设置综合探究,确定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强调学科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探究问题的设置高度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

通过设置探究与分享活动与综合探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内容设置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编写两个综合探究时,在撰写综合探究的目标时候,没有从形式上拘泥于课标提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喊口号,做到了“心中有素养、笔下无素养”,本教材的综合探究目标部分没有高喊思想政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但是无一不是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口号化,而是把它转化成为了具体情境中的任务及其表现,即教材写的是素养的表现,但指向的却是思想政治学0R1科核心素养。(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注重中国北京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教材的体例结构

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四篇课文,包括两篇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框题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框题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框题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框题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探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时分配:

总计18学时,每个框题2个课时,合计16课时,一个综合探究一个课时,合计2课时。

六、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

我们编写这本教材时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和理念: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为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避免教材内容的零散化。

当我们写作第一课时脑袋中呈现的场景是: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生产与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

第二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财富的交换舞台。

第三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才能高质量增加。

第四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分配与再分配的。

可以这么说,本教材围绕“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这个主题分别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财富的生产背景、交换、生产、分配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本教材立足于高中教育的特点做到既有重点,又有整体性或完整性,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教材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与整体化。

七、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1. 典型情境的创设能力。

2. 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整合(形成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问题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化,理性形态的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的整合)。

培养学生学会从简单情境迁移到复杂情境,从熟悉情境迁移到陌生情境,从结构良好的情境迁移到结构不佳的情境。

 

《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说明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陈友芳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率先在六个省市投入使用。这本教材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教材编写的一次重要尝试。针对这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与教学实施,在试教和教材培训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不少疑惑。在此,我选择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典型问题,一个是教材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的问题,另外两个是关于如何使用教材方面的问题,以答疑方式对这些重要的疑惑进行解答,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一、为什么这本教材不再讲投资理财等内容?

在上一轮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经济生活》教材由于内容贴近实际经济生活而比较受广大学生、老师的欢迎,尤其是第六课的投资理财等贴近现代经济生活的内容,更是受欢迎。但是,与《经济生活》教材类似的新教材《经济与社会》却删除了这些教学内容,整本教材讲述的似乎都是比较抽象的宏大的经济思想与理论。对此,我们要进行说明。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的内容是由教材的性质与目标决定的。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的整体设计,《经济与社会》的基本功能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思想,教材着重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和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门课程不是专门的经济学课程,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投资理财等知识虽然“内容实用”“贴近现实生活”,但它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关键的内容,而是地地道道的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均应该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意识,这些内容以何种方式进入基础教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得承认,把投资理财等内容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中剥离出来,更好地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性质,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加“纯粹”。

其实,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内容看似比较抽象,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基本理论问题。例如,在第一课,教材一开始便通过学生身边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一天的生活均离不开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丰富多样的服务。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大家: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是所有制的百花齐放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样就把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抽象的问题拉回到了我们每个学生的身边,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抽象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应该说,整本教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就是要借助于学生身边生动活泼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抽象的理论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理论思维。

二、如何正确处理概念的教学?

在这本教材的试教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得比较多的一个意见就是教材中的概念太多,而且好多概念没有定义,由此不少老师有所抱怨,尤其抱怨这些概念不给定义,觉得光补充教材的定义都讲不完。对此,我的反问是这些概念有必要讲定义吗?老师们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喜欢概念有个清晰的、唯一的定义,喜欢对这些定义进行字斟句酌式的剖析与讲解。对此,我们应该反思:这种做法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正确吗?

在这次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根据对概念定义的不同处理方式而把概念分成三种:有严格定义的概念、仅有描述性定义的概念、没有任何定义的概念。人类的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即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的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又称“默会知识”),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凡是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而且又不属于学科基本概念的概念,我们一般坚持不给定义,要给定义,也尽量只给出描述性定义,而将对其的严格定义留待大学的专业教育去解决。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笔者从事高中教材编写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发现对于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的概念,如果硬性给出一个唯一的定义,反而干扰了老师们、高中生的教学和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这方面应该说曾经有过“严重”的教训,试举一例说明之。本来什么是商品,学生依托生活经验可以理解得很好,然而过去的教材给它下定义,反而使得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商品了,而且经常进行一些没有意义的辨析与争议,如争论从母牛身上挤出的牛奶送到商场路上算不算商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些容易引起争议而且依托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理解的概念应该留在大学阶段去解决其定义问题。

其实,不知道概念的严格清晰的定义就可以正确使用概念,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经常性事实。例如“善良”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一般也知道该用在什么场合,但是要给它下个严格清晰的定义,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能会十个人有十种理解。对于《经济与社会》教材上那些没有定义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例举,通过设置主要的、代表性的情境例子加以解释即可,我们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知道有这个概念,而且知道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即可。我们这样做,也符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处理好大中小学的德育教学。

三、如何半学期教完这么多内容?

老师们在试教过程中和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反映这本教材教不完,讲一个学期都讲不完。这就涉及许多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对教材的正文、甚至辅助文,逐段、甚至逐句逐字进行解释。我们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解经式教学”,如果是常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当然教不完这些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正如笔者在多个场合所说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是指以掌握学科思维方法为代表的学科知识的内化以及真实问题的解决。传统的解经式教学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科思维方法和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也无法应对目前越来越不强调死记硬背而强调考查学科素养的选拔性考试。

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应该基于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我们的教材每一课都有要解决的学科大问题,每一框有自己要解决的学科主要问题,每一目也有要解决的学科具体问题或学科小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楚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要解决的学科问题,即要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首先还原成学科问题,再弄清楚这些学科大问题、主要问题和具体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何归纳和提炼具体的学科问题?《经济与社会》教材与数学教材、物理教材无疑不同,作为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教材,我们是在兼顾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前提下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形成具体的学科问题的。以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为例,我们设置了三个具体的学科问题:所有制与公有制的重要性问题、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问题。又例如,第一课第二框第一目要解决的具体学科问题有两个: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如果整合第一课所有的具体学科问题,我们会发现第一课主要是想解决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为什么”与“怎么做”这两个大问题,而且这是在初中基础上(初中主要讲“是什么”)实现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应该说这本教材每一目要探究的具体学科问题一般都没有超过三个。

如何进行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第一就是要把每一课要讲述的内容首先还原成要解决的具体学科问题,并且把这些具体学科问题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树。第二则是结合这些具体的学科问题,结合教情与学情,创设典型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这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按照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教学的要点在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是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也就是说,教学的要点不在于解释教材上的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相比于“解经式教学”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由做题能力的培养向做事能力培养的转变;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即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掌握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的思维等;三是具有教学上的经济性,即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这些内容。这种基于学科问题的教学给了老师们更大的创造空间,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专业素养方面的挑战。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就我的体会而言,以上三个问题对于初使用者,尤其是教过《经济生活》的老师来说,显得很紧迫,故在此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第二个问题能够帮助老师们扭转根深蒂固的概念教学习惯;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应该树立的基本教学意识。总之,本文选取这三个问题,希望有助于老师们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这本教材,更好地教学这本教材。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10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