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应掌握】近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主干知识
    
  双击自动滚屏  
【应掌握】近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主干知识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3710 次

经济生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价格波动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影响价格③货币供应量、国家政策、货币币值的变化

(2)价格波动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①对生活: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②对生产:一是调节产量;二是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基础和前提)、物价、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等。

措施:

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物价,扩大就业;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

4、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①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新增)

5、努力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6、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增)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个人应用国家政策,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8、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重要举措:

①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②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新增)

9、财政的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10、政府(国家)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国家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刺激总需求增长,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5)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1、企业: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科学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机构;

5)承担社会责任,把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

6)利用国家政策,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1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修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新时代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35-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3、坚持新发展理念:

1)是什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为什么:新时代,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

3)怎么做:创新--动力,协调--不平衡,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内外联动,共享--社会公平正义。

1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原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措施:

1)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之本.源泉.支柱.供给侧.质量)

2)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性问题,重中之重,优先发展,总要求,体制、政策、农村现代化

3)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振兴、中部起、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

14、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贸易、资本全球化

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影响::生产力发展、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弊: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存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

态度: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16、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原因: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地发展。

措施:

1)①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动的开放格局;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转型升级、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4)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

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6)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和挑战;

7)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政治生活

1、公民: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控告权)。

2)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应遵循的原则: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4)有序参与政治生活:①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新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5)民主管理: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性质: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村民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形式:①民主选举: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②民主决策:参加村民会议 ③民主管理: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④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意义:①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②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③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2、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履行: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职能

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3)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4)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5)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6)权力行使,需要监督(内、外):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7)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8)树立政府的威信,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3、中国共产党:

1)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分三条)。

5)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党的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高党的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建设。

9)人民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为什么必须坚持坚持党(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①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②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c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d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①强化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

②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稳中求进;

③坚持开放包容,回应民众关切;④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新增)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和核心)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的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2)立法机关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3)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

4)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做到执法必严;

5)社会与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正确区分政治生活中主要行为主体的职责(权利)

 

主体

性质(地位)

职责(权利)

国家机关

人大

国家权力机关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监察委员会

我国的监察机关

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反腐败工作机构)

政府

权力的机关的执行机构、行政机关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司法机关

法院

审判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检察院

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非国家机关

共产党

两个先锋队,执政党,领导核心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民主党派

政治联盟、参政党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领导人选的协商、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协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民主的形式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村(居)委会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

个人

公民

法律--国籍--权人民-政治-权力

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人大代表

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5、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增)。

6、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新增)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4)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征程。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新增)

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旗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文化生活

1、文化作用:(文化与生活)(1-4对社会,5-8对个人)

(1)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6)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7)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8)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多样性: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4)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表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3、传统文化:

特点:相对稳定性(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性(传统思想、习俗、建筑、文艺)。

怎样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与生成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科学技术(物质技术手段),教育。

5、文化创新:

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措施:

1)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5)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6、中华文化: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7、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抗战精神、奥运精神等具体精神集中体现了是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3)意义:①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新增);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4)怎么做:①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⑥必须发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8、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4)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8)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9、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原因(地位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增)

2)内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3)来源:文化自信来自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4)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展工作。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3)必须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7)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增)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2)怎么办?

①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③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④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⑤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⑥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⑦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生活与哲学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于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同时搞好局部)。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状态:量变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相互渗透)(坚持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其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矛盾观:

1)①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②关系:同一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包含)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在解决矛盾时,有主次矛盾(复杂事物)和主次方面(同一矛盾),要求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全面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5)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立足于实践。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象:具体制度(体制、机制)

途径: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