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卡片 >> 中国启动内循环经济会带来什么?
    
  双击自动滚屏  
中国启动内循环经济会带来什么?

发表日期:2021年4月2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865 次

中国启动内循环经济会带来什么?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内循环”这个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

什么是内循环呢?它其实是相对于“外循环”而言的。

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件最终的消费品,从原材料的挖掘、提炼到中间商品,然后到最终人们可以在衣食住行中消费,往往都需要经过一系列长长的产业链的打磨。而消费完之后,人们得到了新的补充,就可以进行下一轮的生产;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称之为完成了一次循环。

所谓内循环,就是整条产业链,包括消费端都在国境线之内。

以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4亿国民,打造出从头到尾全部立足国内的全产业链也无不可。但是内、外循环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规模,对于一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14亿人口国家的内循环,和14个一亿人口国家的外循环有本质的不同。其区别就在于,国境线内外的人们,并不拥有同样的目标。科技无国界,但是产业结构、竞争环境和公共支出有国界。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01、一个故事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A和B。

假定这两个国家什么都一样,是完全对等的。

现在A国突然出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天才,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一天可以解决几十个世界级的难题。显然,这个人的时间就变得非常金贵,价值非常高。

那么,围绕着这个人的科研和技术团队,因为有了主心骨的存在,也会变得更加有价值——毕竟给天才打下手,也是节省了天才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普通人因为加入这个团队,而获得了更高的报酬。

如果我们把这个逻辑继续推而广之,既然同样是科研团队,A国的团队有了天才的存在,创造的价值增加了,那么为团队中的每个人服务的其他行业的人员,其实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于是A国人就会更愿意去追逐这些高收入的工作,因为人的数量是有限的,必然就会造成愿意从事其他相对价值比较低的工作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有很多低价值的工作就是需要人来做的。怎么办呢?

这些低附加值的工作,就会外包给B国。而有一部分无法外包的服务业,比如水管工、快递员等等,因为其服务的客户总体来说能够创造的收益比B国更高,于是也能够获得一部分来自于本国这位天才“溢出”的价值。

最终,本来没有收入差距的A和B两个国家,就因为A国这个天才的出现,出现了即便同样是水管工,同样是快递员,A国的收入比B国的更高、更富有的局面。

如果现在因为某些原因,A、B两国转入内循环,会有什么局面呢?

损失是相互的。对于A国而言,原本可以转去B的产业无人接手,这意味着A国只能进行国内分工,必然会有相当一批A国居民不得不继续从事这些处于产业链下游和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所以A国的平均收入降低了,这是A国的损失;同样的道理,B国居民也无法接到A国所“溢出”的工作,这也是B的损失。

简而言之,之前是A和B共同做一块大饼,现在是A和B分别各做一块小饼,两块加起来还没有之前的那一块大。

02、产业结构的启示

上面这个故事可能不太现实,因为现代科学体系之庞大,已经很难出现如此惊世绝伦的天才了。但是如果把上面这个“惊世骇俗的天才”换成优势产业和优势科研领域,故事就没有那么神奇了,但是更贴近现实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感慨发达国家体力劳动者的薪水高——都是做一样的体力活,连修水管的收入也能差五、六倍。这多出来的溢价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来自于两点:

1. 国内高水平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的溢出效应;

2. 国界限制了其他国家国民的进入,也成为了这种溢出效应的护城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工厂”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目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都曾经是世界工厂,但它们不断把自己低附加值的产业往外送。

因为国界的存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享受到的福利和待遇有了很大的区别,而每个国家的政治家们所要优先提高的,也是本国国民的福利。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提高,就是来源于上面说的产业升级的溢出效应。

而随着优势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的吸收,低附加值的产业会越来越多地被挤到外国,从而地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外”循环。

这本身是一个产业调整的过程,就像蓝鲸吸水一样,通过不断地吞吐,把精华——也就是附加值高的产业留在本国,而把其他的因为劳动力短缺、附加值低的产业推向离岸市场。

那么中国到底是上面故事中的A国还是B国呢?其实兼而有之。

如果把中国当作A国,也就是有低附加值的产业向外输送的国家,那么在输出受阻之后,就会朝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域,比如说中西部区域转移。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如果中西部不是企业的第一选择,而是因为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应变策略,那么这意味着企业成本的提高,而成本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运营门槛和兼并可能性的增加,这从产业层面来说,就会带来行业局部垄断的可能性,而这可能会对竞争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外向而粗犷的。因为海外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中国本土的劳动力优势,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怎么挖掘潜力,就可以从海外大量获利。

这当然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也导致了对内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忽视。通过将一部分原计划迁到东南亚的工厂和设备投入到中西部,可以增加中西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动机去深耕当地的市场。

所以从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说,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企业效率,但是让区域的发展更加均衡,中长期来看,未必是一件坏事。

在区域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理论叫做“资源的诅咒”。

比如说当一个地方的食物随便就能从树上采集到的话,人们往往就懒得去精耕细作了。 这一点在贸易上也是一样的,因为之前外贸的利润太丰厚,所以很多提高效率,细分国内市场方面的工作就被忽视了。像有很多小城市的好产品,因此得不到机会走出去;而很多国外品牌却因为固有的印象,挤占了质量相当甚至更好的国内产品的市场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循环,会让一部分有潜力而没有机会的国内企业成长起来,也会倒逼很多企业开始深耕国内的市场,从而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而如果把中国当作B国,也就是承接其他国家高附加值业务的制造端——这也是“世界工厂”称号的最初来源。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外包,往往也伴随着技术的交流和扩散。很多沿海的小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也都是受益于这种扩散。如果这种交流和扩散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了,那么对于中国自己的产业升级速度,显然会产生影响。并且企业的研发成本将不得不应激性提升,来解决更多生产中的问题。

从积极的方面说,这也可能会倒逼中国自主产权的研发,企业将不得不增加研发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以尽快补齐产业链中的缺口环节,提高产业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所以,在中国既是A国又是B国的情况下,需要权衡内循环引发的经济冲击:一方面是更有利于市场的精耕细作和刺激研发;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和进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因此带来的市场集中和对小微企业的压力。

而小微企业的活跃度往往决定着民间经济的活力和就业市场,所以,普遍提高国民收入,不拉大贫富差距,是内循环直接面临的问题。

03、结语

从长期来看,全球化依然是趋势。70亿人口世界级市场互通有无所产生的巨大收益,超过所有国家内循环的总和,这也是商业本身的意义所在。

所以,内循环诚然是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应变之举,但也不妨看作是一个契机,来整顿过去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粗犷之风,更好地打造企业的“内功”。

等到一切再次好转之后,中国就可以带着更规范化的市场和企业,继续进行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和升级。

 

为什么要提经济内循环?

最近内循环这个词频频出镜,尤其是7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大家开始重视起内循环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早在51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就首次提出了两个循环概念。随后在523日两会期间,总书记就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为什么中央开始不断提起这个内循环概念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内循环和对应的外循环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

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内循环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一笔钱,老百姓拿来消费买了国内的产品,国内的厂家拿这钱去国内的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上游企业拿到这个钱后,给工人支付工资,工人拿到这个钱,又去消费。这就是经济的内循环。

那么外循环呢?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例如一个服装纺织企业,出口衣服到国外,获得了一笔外汇收入,国家外汇管理局代管这笔外汇,支付人民币给这个纺织企业。然后这个纺织企业拿人民币去向上游化工企业购买服装的化工原材料,化工企业拿到这笔人民币后,要去国外购买原油,于是拿这笔人民币找外汇管理局兑换成美元,去国外买回了原油。这就是外循环,需要借助外汇,向国外出口商品并进口自己的所需。

中国经济在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外循环这块实现了腾飞,最开始给全球产业链代工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出口创汇攒下了大量外汇后,又开始布局造船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接着进一步升级到高端制造,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5G、芯片等领域就处于快速追赶状态中。

但现在,美国作为老牌霸主,开始害怕起中国,不断找中国麻烦。美国的不断搞事,是因为中国做得不对吗?显然不是!不管中国认不认怂,美国都会搞中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大腾飞,GDP一度相当于美国的六成,和目前的中国很相似。于是美国立马掐死日本的科技产业,对日本展开贸易战,把日本打趴下,现在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两成,经济彻底拉开。

中国民众借助改革开放,尤其是WTO带来的经济外循环,成功也把经济总量发展到美国的七成左右,甚至在新冠疫情的帮助下,二季度的单季度GDP实现了对美国的逆袭反超,彻底让美国坐不住了。

因为如果中国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等于也就是动摇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那个时候美国不能借助美元向全世界收铸币税,那美国的好日子就真的到头了!所以2018年开始,美国就开打贸易战,要堵死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之路。这次疫情让美国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美国更是彻底要急疯了。关闭中国领事馆,去南海闹事,拉着英国一起禁用华为,拉着印度一起禁用中国APP,就是想打断中国的发展节奏,彻底打垮中国的外循环经济!

美国目前确实还是世界霸主,搞事能力很强。中国的外循环经济想和过去一样舒服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于是这个时候,高层果断提出,要以发展内循环为主,两个循环一起共同发展的战略。

有朋友就着急了,内循环概念股有哪些?总的来说,内循环还没有一个共同认定的概念。几乎所有股票都能和内循环概念沾点边,即便是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因为国际市场受阻,对外供给转向对内供给,也可以算进内循环概念里。虽然没法直接炒概念,但估计接下来的上市公司财报,会有不少的受益于内循环的扩大之类的表述,可以关注这类企业。

当然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分析的话,A股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内循环的脉络。消费和投资是内循环的两个主要方向,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又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

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开始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激发新消费需求,免税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消费回流,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免税概念也因为这个逻辑,已经在市场上强势炒作了一段时间。

美国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军事技术上卡脖子也是重要手段,最近就把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和军工研究所列入制裁名单。军事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外在保障,而军事技术的研发,对社会科技进步也很关键。很多重要发明,例如互联网、火箭等,都是为了军事用途而开发出来的。

最近市场热炒了军工,下一步应该就要延伸到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了,这个概念尤其值得大家关注。

对于投资来说,就需要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党中央从没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战略新兴领域保驾护航。金融市场发展不起来,内循环就是一句空话!而金融市场的核心就是券商主线。发展内循环,从投资角度来说,首先炒的就是券商!周五券商大跌,其实就是跌出一个黄金坑。

总之,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关税壁垒逐步高垒,背后更为关键的科技战愈演愈烈,发展内循环,将是未来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战略方向!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