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 基础知识汇总
    
  双击自动滚屏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 基础知识汇总

发表日期:2024年1月9日  出处:福建福安高级中学  作者:阮幼芳  本页面已被访问 63616 次

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物质资料生产

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构成要素: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3.★生产资料所有制

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4.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1)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进入新发展阶段。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构建新发展格局。

6)推动高质量发展。

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8)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9)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10)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11)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12)统筹发展和安全。

13)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6.公有制经济

1)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

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①公有制占主体。②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

②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

9.非公有制经济

1)构成: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①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②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③外商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

④港澳台投资经济: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商投资。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1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2)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2.★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具体措施:

①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国家:营造良好环境)

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企业)

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4.★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

1)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

2)在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

3)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1)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前)

2)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2)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调节的优点

1)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2)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5.市场体系

1)含义:商品和服务市场,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构成要素: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6.★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地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必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7.★如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2)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8.★市场调节的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③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①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②盲目性: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③滞后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

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①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②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③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④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原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经济职能

作用

①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②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③实施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④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⑤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宏观调控

1)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2)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补充: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3)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5)★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过热

(应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经济滞缓

(应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表现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财政

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减发国债,增加税收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减少税收

货币

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正回购业务操作(卖出债券)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逆回购业务操作(买入债券)

口决:热紧紧——减支增税少借钱升双率       冷扩扩——增支减税多借钱降双率

5.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6.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高效服务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综合探究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机制有效

1)结合材料,分析市场价格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有效市场: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

②有为政府:坚决破除制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对政府限制某些产品价格(如水电汽价格)的看法。

    该市实施阶梯水价,意在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因素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拓展了水价上调空间,提升了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推动居民和企业节水改造,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促进绿色发展。

3)结合材料,分析市场竞争是如何增进消费者福祉的?

我国对铁路的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就需要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材料中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用新的经营战略,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把当地居民和产业的需求与铁路运输进行匹配,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出行的各种需求。从而增加消费者福祉。

4)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政府还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①政府要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市场竞争;

②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2.微观主体有活力

1)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该企业是如何从内部激发活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

①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②要建立和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③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

2)搜集案例,探讨如何营造能够有效激发企业活力的外部环境?

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3)小磊在申请贷款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报告对他的经济生活还可能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在申请贷款时被银行上浮利率或者拒绝贷款,该报告还可能使他的财产权益被限制,诸多消费权益受到影响。

4)谈谈个人如何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①不要过度负债,并及时还贷,及时查看个人信用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②切勿参与违法行为和欺诈交易。③及时缴纳家庭各种费用支出。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

3.宏观调控有度

1)探讨定向调控与区间调控的区别。

区间调控强调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定向调控是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抓住重点和关键,有针对性的实施,主要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释放活力。

定向调控与区间调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定向调控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与发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实质就是结构性调控,既包括调结构稳增长,也包括促改革稳增长,还包括惠民生稳增长。

2)进一步搜集区间调控的材料,分析区间调控是如何体现宏观调控有度的。

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我国保持定力,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实施区间调控政策,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下“定心丸”,保持经济稳中向好。

3)为什么新兴产业也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①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品集中于低端。

②缺乏统筹协调和宏观引导,产能过度扩张。

③相关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④部分新兴产业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市场容量尚未打开,产能出现阶段性相对过剩。

4)政府应该如何支持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①政府要强化引导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并与各类风险投资配套,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资本的示范效应。

②政府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如实施科研人员入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

③政府要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防止新兴产业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

4.理论评析

1)总述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要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

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4)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5)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治理体系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要求:

①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3)重要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原因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1)创新发展

①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第一动力。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

①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原因: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③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

①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②原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③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4)开放发展

①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②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③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

①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②原因: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1.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和内涵

1)原因:

①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③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2)内涵: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2.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6)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2)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现代化经济体系

1)原因: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7个部分)

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5、实体经济

1)含义: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

2)★重要性: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6.数字经济

1)含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2)重要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种类: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类别

对应形式

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土地承包所得

公有制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收入

知识要素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绘画等获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通过信息技术的收集、筛选、加工、处理的“大数据”

4.★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收入来源)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3)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5.弘扬劳动精神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7.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8.★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1.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

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

2)★重要性:

①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②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③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④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如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

1)社会保险

①★地位: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筹资: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功能: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类型: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②方式:它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类型:灾害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3)社会福利

①方式: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地位: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3.★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①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适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权责清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综合探究二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1.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

1)结合材料,分别谈谈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认识。

劳模精神是劳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

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劳动精神是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劳模必须有的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是外力和内力的关系。劳模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是影响和引领每一位劳动者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外力。工匠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的“劳模”,劳模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别人的“模范”。工匠精神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劳模精神则照亮了别人的生命。

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了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劳动者的必要条件。

劳动精神是成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成为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就是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

   2)专家强调上述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搜集材料,谈谈创业者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理由: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创业者取得成功。②创业过程中,产品开发风险、市场风险、资金回笼风险、供货商的风险等都需要创业者防患于未然。③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创业者拥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分析能力和果断的判断能力。④创业者具有卓越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创业的和谐环境,为成功创业打好基础。创业者还应该具备的素质:创业者还应该具备专注、做事有计划、执行力强、有远见、善于总结和反省等能力。

3)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①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②创业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③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诚信原则;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4)如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①对创业者的要求: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②对企业的要求: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原则;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针对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拟订一份学习计划。

①我们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多渠道就业,自主创业,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②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累经验、投身实践等。

    2.推动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

1)有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会影响经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反而会助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会带动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拓展科技和经济发展空间;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内需增长;带动绿色制造业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能驱动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同时,经济发展能够为生态补偿、生态治理修复等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我们要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结合材料,反思生活中不合理、不绿色的消费现象,就如何建设绿色学校或绿色社区提出你的建议。

    在学校或社区中设置分类垃圾桶;适当扩大小区绿化覆盖面积,采取多种绿化方式(立体绿化等);居民家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水龙头、节能灯等;社区绿地浇水采用喷灌、滴灌等。

3)结合材料,分别评价三位同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并说明青少年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学生甲追赶潮流,有利于拉动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但会造成浪费。学生乙、丙的消费观念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行为的体现,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青少年学生应坚持理性消费,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问题,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方案。

列举常见的消费问题,从坚持求实心理消费、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等角度设计方案。

3.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1)你如何评价该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做法?

从实际出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扶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采取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等。

2)请你针对某一乡村地区的情况,九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提出建议。

首先列举贫困地区的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建议。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

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进一步搜集材料,从个人分配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要素分配的原则,注重效率,体现公平。初次分配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但也要注重公平,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分配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4.理论评析

1)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素质。创业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企业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诚信原则;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总之,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此,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不同消费观念的碰撞。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