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基础知识汇总
    
  双击自动滚屏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基础知识汇总

发表日期:2024年1月9日  出处:政是少年读书时 微信公众号  本页面已被访问 61839 次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4)三者关系:基本国情决定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历史任务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代表

政治主张

实践结果

第一种方案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方案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第三种方案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阶级基础)

③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意义:①★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4)★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P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

1840-1919

1919-1949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政治目标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

失败或成功的原因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3.过渡时期

1)★时间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民主政治成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及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说明】选择题经常考我国什么时候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探索

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如同革命一样,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2)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改革开放

1)★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开启: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目的: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③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建设)

5)★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6.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7.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8.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的作用

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9.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

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0、(拓展补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党的性质、根本立场、根本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2.如何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2)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3)全体共产党员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3.党的执政理念

1)★原因: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可补充以下几点】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④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立场决定的。(答题时要具体表述)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⑥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含义:①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②★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要求: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或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毛泽东思想

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邓小平理论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

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重要性: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与时俱进

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务实

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3.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含义: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2)原因:①必要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②重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3)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4)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3)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坚持党的领导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4)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5)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6)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党的领导的特点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3.党的领导的表现

1)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从领导的对象看)

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从领导的领域看)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的表现

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5.★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最高原则: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

2)根本遵循: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3)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领导制度体系:①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②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③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④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⑤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4)干部队伍: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说明】以下3点可补充:

5)全面从严治党: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加强党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6)领导方式: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26

7)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P31

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必要性:

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②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③★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②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第②点把教材句子改编一下)

【说明】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2.如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2)民主执政

①含义: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②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3)依法执政

①★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④含义: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4)★三者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5)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

1)★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重要性: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②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3)特点:(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农联盟;群众基础:爱国统一战线)

①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A.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B.农民阶级: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C.工农联盟的作用: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②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爱国统一战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民主的重要性

1)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特点

表现

内容

最广泛

主体广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 14亿多人民共同持续参与,56个民族共同平等享有,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均实现全面覆盖的民主体系。

权利广泛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最真实

完整的制度程序

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已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能够确保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完整的参与实践

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经过民主决策程序顺利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通过政权体系顺利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的具体实践,能够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最管用

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能够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各方面在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使党、国家和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

4.协商民主(专家点评)

1)★地位: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协商渠道: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

3)意义: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的重要武装力量,接受中央军委统一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

1)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

①根本原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现实意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2)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①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②历史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3.★国家职能的表现

对内职能

维护国家稳定

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外职能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说明】履行国家职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4.★国家职能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说明】★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立法权

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决定权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任免权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对上述国家机关领导人予以罢免。

监督权

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运行。

3)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5)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①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②产生: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③职权: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④委员长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6)专门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4、人大代表

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审议权

对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进行阅读、讨论、研究和审查,并经过审议后给予肯定或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

表决权

经过审议后对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和报告以投票或按表决器等方式表示最后的态度:赞成、反对、弃权。

提案权

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质询权

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4)★义务:①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②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2)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基本功能: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4)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说明】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在:

1)从人大与人民的关系看: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从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民主党派

1)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种类:目前,我国的民主党派有八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②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在政党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政治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等。

④活动准则: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3)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在当今世界独具特色。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新型政党关系)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新型政党制度)

4)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3)★主题:团结和民主。

4)★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

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

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

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5)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6)工作要求: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②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表现:①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②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3)“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我国行政区域的特色

1)民主: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2)集中: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3.地方性的自治权≠国家主权(专家点评)

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已经形成了)

5.★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②原因: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意义: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拓展补充】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主要有以下权力:

①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③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④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6)★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7)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8)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9)要求: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补充: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说明】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7.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④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⑤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②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说明】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

1)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组织形式: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成立依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性质

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职能

(任务)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成员产生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途径

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说明】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3.基层民主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民主选举

①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②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民主协商

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民主决策

①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②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民主管理

★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民主监督

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说明】综合探究可了解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2023年教材对P71探究一的材料有更换)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3.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4.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①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⑤★法的特征: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⑥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6.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7.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4)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⑤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法律规范体系;

2)法治实施体系;

3)法治监督体系;

4)法治保障体系;

5)党内法规体系。

4.习近平法治思想

1)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2)意义: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一、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的内涵

1)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3)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①★表现: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②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要求: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要求: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3.★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1)推进宪法实施。

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形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3)层级: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5.★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二、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2.★法治政府的内涵(特征)

1)职能科学的政府。①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②★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①原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②要求: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①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②意义: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①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②意义: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智能高效的政府。①智能: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②高效: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6)廉洁诚信的政府。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7)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4.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三、法治社会

1.法治社会

1)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具体表现:

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原则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3.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

5)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6)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7)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8)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严格执法

1.严格执法

1)内涵: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3)★意义:①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②严格执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③严格执法,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2.★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三、公正司法

1.公正司法

1)内涵: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2)★地位: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要求: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4)表现: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要求

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要求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意义

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

2.★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1)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4)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四、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

1)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2.★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拓展补充)★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角度: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6)司法机关角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公民角度: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8)总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