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二题 >> 23届河北张家口宣化第一中学高一政治10月考
    
  双击自动滚屏  
23届河北张家口宣化第一中学高一政治10月考

发表日期:2021年6月22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7362 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关于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下列选项传导正确的是: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2.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④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要求建立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封建政权严重阻碍这些因素的发展。材料体现了:

①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③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关于唯物史观,理解正确的是:

①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6.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表明:

①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

③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  ④世界各国要主动打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之所以说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因为:

①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②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内在原因

③帝国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④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

A.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B.发达的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关于其历史必然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3.《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14.计划经济时代,物品都是分配的,粮票、布票、煤油票……都是家家户户小心珍藏的“宝贝”,生活用品供应紧张;再看看现在,买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品都不是稀罕事了,超市里、电商上的生鲜、零食等都触手可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折射出:

A.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产力获得了发展和进步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15.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由此可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A.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B.推动了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风貌的形成

C.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明:

A.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思想完全适应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

17.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是:

A.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D.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知识点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A.创立4个经济特区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表现在:

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③我国已经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我国人民对目前经济发展很满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其中有一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依然存在的原因是:

A.我国仍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由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C.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

A.我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B.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C.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前景

D.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证明,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的保证,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党的基本路线

23.“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B.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C.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D.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4.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就是:

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②为世界人民谋和平  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④为中华民族谋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新学年开学时曾寄语:“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这说明:

①青年人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②我们要坚持个人前途居首位,同时兼顾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③使命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的责任感

④每个人的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总是完全一致的,实现了个人理想,也就担当了使命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村。1978年,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开始实行“大包干”。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 

材料二 2018年11月1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览展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反映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决策部署的历史照片。1978年,小岗村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经过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岗村已从40年前的“要饭村”变为今天的美丽宜居村庄。小岗村2018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19128,小岗村2018年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大会举行,每位村民分红520元,分红金额较2017年增加近五成。

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否一致?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结合材料二,说明观看展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1)“伟大梦想”指明了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作为中学生能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B【解析】ACD错误,B正确,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奴隶制国家便产生了。 故选:B。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本题为传导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确定起点,要注意前后之间应该有因果联系,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

2.D【解析】①②正确,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④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故选:D。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 ①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②封建社会建立以后,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还有少量自己的土地,能够比较自主的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使得他们比较关心生产,注意工具的改进,努力增加生产,从而使封建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3.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要求建立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封建政权严重阻碍这些因素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将农民和生产资料分离,使农民成为能“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必须推翻封建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建立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 ③不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不合题意,题干并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 故选:A。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依靠暴力,用掠夺的方式准备起来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在生产过程中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家获得大量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4.A【解析】①②正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错误,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错误,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故选:A。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理论基石 1、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各国的确立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条件 1)自然社会科学方面 3大发现:第一,能量守恒与转化;第二,细胞学说;第三,生物进化学说。 2)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3大来源:第一,德国古典哲学;第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三,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5.A【解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不体现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故选:A。本题考查:“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20世纪末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曲折,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不符合题意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6.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 ③错误,“永恒的价值”说法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④不合题意,该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A。本题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理论体系。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7.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之所以说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因为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②错误,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外部原因,而不是内在原因; ③错误,地主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故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本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注意选肢与题干有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8.D【解析】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D。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 1、中国革命两个步骤 1)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革命;(2)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即社会主义革命。 2、两者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9.C【解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孙中山先生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穷其一生。因此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故选:C。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0.C【解析】①错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④正确,依据题意,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历史必然性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③错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故选:C。本题考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本题题目难度适中。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准确,二是要用知识解释,做到以上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11.B【解析】①②不合题意,两个选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前的国内主要矛盾; ③④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故选:B。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的英勇战士。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2.C【解析】A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 B不符合题意,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符合题意,根据“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知道这一变革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即三大改造.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三大改造运动,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D不符合题意,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的实施; 故选:C。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13.C【解析】ABD不合题意,三者不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 C符合题意,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故选:C。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起步阶段 1)对内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②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对外改革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我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③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3、新阶段 1)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改革的重点: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3)新水平: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4)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4、全面深化阶段 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一般。解答时要抓住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用排除法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14.C【解析】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错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获得了提高,。 C正确,计划经济时代,物品都是分配的,粮票、布票、煤油票……都是家家户户小心珍藏的“宝贝”,生活用品供应紧张;再看看现在,买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品都不是稀罕事了,超市里、电商上的生鲜、零食等都触手可及。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故选: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②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5.C【解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主要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故选:C。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内容是: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6.A【解析】A符合题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B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未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未体现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并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 故选:A。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2)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7.A【解析】A正确,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B不合题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一著作的巨大贡献是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C不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D错误,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是毛泽东的论断,并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故选:A。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无关的选项。

18.B【解析】A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B符合题意,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不符合题意,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与材料不符。D不符合题意,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但它不是1992年的时间节点。故选:B。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起步阶段 1)对内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对外开放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我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③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新阶段 1)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改革的重点: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3)新水平: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4、全面深化阶段 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变化中的经济生活,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可用排除法做题。

19.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表现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③错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错误,我国人民对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故选:A。本题考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两个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该题考查学生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20.C【解析】A说法错误,我国仍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 B说法错误,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 C符合题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依然存在的原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即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D不合题意,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是主要矛盾存在的原因。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②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0171018,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关键信息,明确答题指向。注意题干的规定性,题肢的适应性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原则。

21.B【解析】A错误,我国早就实现了; B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C错误,我国早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 D错误,全面小康社会还未建成。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1、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准确把握两个“没有变”:(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没有变是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今天,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虽然已经不再低下,但我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还比较低。 2020年前,我国任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2)“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没有变”是站在全球的高度审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更多地介入国际事务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旦透支国力、不够审慎的战略行为不仅于国家、人民有害,甚至会危及改革开放四余年来积攒的“家底”。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2.D【解析】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的保证,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故选: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核心内容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3.C【解析】ABC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故选:C。本题考查:“四个伟大”的要求及关系 ①“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其中担负着决定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作为执政主体以怎样的形象和力量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党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 ②“伟大事业”明确了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 ③“伟大斗争”则指明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动“伟大事业”,即我们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④“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问题,实现这一梦想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4.B【解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故选:B。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5.C【解析】①③正确,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需要青年人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的责任感; ②错误,个人理想以国家理想为导向,应该将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 ④错误,国家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国家理想为导向。一方面,国家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故实现了个人理想,不等于担当了使命; 故选:C。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2)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科技研究和生产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解答该题可用排除法,关键是从答案中找出明显是错误的选项,然后排除,从而正确作答。

26.1)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一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农村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 ②小岗村的做法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2)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小岗村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

【解析】(1)本题要求说明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否一致,请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材料中“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8万千克猛增到6.6万千克。“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可知一致。因为此举措取得良好效果后,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决定以农村经济为突破口,进行改革。 2)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观看展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1978年,小岗村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经过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岗村已从40年前的要饭村变为今天的美丽宜居村庄…”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小岗村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该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该题首先要提炼出材料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从材料中找答案,做到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多角度分层次书写。 2)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27.1)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①要勤奋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②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 ③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为他人及社会作贡献等。

【解析】(1)本题要求回答“伟大梦想”指明了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属基础题。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要求回答中学生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什么。属措施类主观题。依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从勤奋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创新热情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为他人及社会作贡献等角度来回答。(1)本题属基础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学生根据教材相关知识直接作答即可。要求平时要加强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