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重磅消息】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发言摘录
    
  双击自动滚屏  
【重磅消息】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发言摘录

发表日期:2023年1月30日  出处:《中国考试》杂志  本页面已被访问 6160 次

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

——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发言摘录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提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考试制度、育人方式等领域改革并行推进。置身于教育大局,作为教育关键环节,高考从理论到实践推出系列举措,考试内容改革持续推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为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做好教考衔接工作,发挥高考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联合教育部教材局、基础司、学生司,共同召开“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邀请教育学专家、课标组专家、教材专家、一线教师等,共同就高考内容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专家围绕高考内容改革深入讨论,但并非就高考谈高考,而是在教育改革全局下、在高考与课标、教材、课程、招生的互动关系中审视、思考、讨论高考内容改革。现摘录专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钟秉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谢维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张志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温儒敏: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王本华: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

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吴建财:郑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一、高考内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张志勇

  高考具有立德树人、科学选才、引导教学三大功能。由于我在地方长期分管基础教育工作,对于如何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和引导教育教学功能特别关注,对于推进地方高考改革用力用心良多,直至分管考试招生工作,牵头研究2017高考改革方案,再后来,作为国家教育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专家,跟踪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进程。一路走来,从高考改革的推进者、决策者到研究者、跟踪者,我认为,我国高考尤其是高考命题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高考改革涉及命题、考试、录取、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命题改革取得的进展尤其令人欣喜,可以用格局性变化来概括。从高考评价体系研制,到命题内容、形式的改革,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素养测试,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8年开始,我组织全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连续进行了十年。研修中组织优秀教师研究高考题目,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高考命题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其实,很多校长不知道高考命题改革的进展,教育局长更不清楚。他们认为,高考不管怎么改,就是要考知识点,只要多做题,就能提高考试成绩。我建议,要大力宣传高考命题改革发生的格局性变化,要向全社会宣传、向广大家长宣传、向教育系统宣传、向党政领导宣传。总之,要让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走向走进社会大众,走进每一个家庭。

 

谢维和

近几年,高考内容改革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的导向更加明确,解决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育人选才要求;二是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双重任务的结合日趋合理,比较准确地找到了高考的功能和定位;三是考试的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试题的设计与整体的安排能够更好地反映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较好实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王宁

高考命题在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感觉总体是好的,试题质量年年有提高。每年语文考完,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出一些值得推介的好题目向学生、老师和家长介绍。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我们会选取三四个点,与高三老师一起讨论,看看当年的高考试卷有哪些地方对教学有启发,能够以考促教,推进素质教育。常用的方法是让老师抽几道我们认为好的试题做一做,体验一下考点在哪里,以及要答好这样的题,我们该怎么教。高考语文全国甲、乙卷中的阅读题采用了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三种类型来出题,有些老师不明白这三类阅读题的内涵,用体裁的观念来理解这三个类别。实际上,课标的三种类型不是体裁的分类,而是思维模式的分类,它们要考查的分别是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与体裁无关。文学作品甚至诗歌也可以考查逻辑思维,实用性文本也可以考查形象思维……当然,用文学作品考查形象思维、用议论文考查逻辑思维、用说明文和应用文考查实证性思维,会更适切一些。例如实证性思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际事物和事件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考查学生看一个事物或事件,会不会多角度观察和表述,会不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会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不会辨析是非、真伪,等等。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住考查思维模式的意图,答这类题就会出现偏离。让老师们知道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大量刷题是没有用的,要靠长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备考当然还是要的,但也要用来总结教学收获,进一步提高能力,从而提升分数。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后,高考命题更加积极地配合课标。我们挑几个题目,让老师们去做,也是希望老师们懂得高考试题对教学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两年,我感觉考试对老师们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步步提高的,这说明高考的语文题目发展趋势是很好的。

 

温儒敏

 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值得肯定,每年试题都有一些进步,在难度上也是适中的。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比教材选文的阅读难度稍微大一点,也是可行的,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比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从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中节选出来的,专业性比较强,但是试题能够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

 

王本华

高考语文试卷在整体稳定中又有局部的优化,让我们感受到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融入。新课程有很多新的理念,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学业质量水平的分级,特别是整体课程理念强调的大概念、大情境、结构化、任务活动等。高考具有高利害性,既要考虑改革,又不能突飞猛进,试图一步到位,近几年高考改革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渐次调整,这无疑既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又符合高考选拔的实际。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提出6条建议,高考语文命题都作出了很好的回应,在试题内涵性的发展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其一,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实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高考语文命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写作试题,像2020年全国Ⅰ卷为读书报告会写发言稿、全国Ⅱ卷围绕青年创造未来为某论坛写演讲稿、全国新高考Ⅱ卷作为主持人写“带你走进……”的主持词,都显示出对于特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索。其二,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特别是与语文的特性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教材也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力求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兼备的语文能力。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明显的。比如,在试卷结构上,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部分,全国新高考卷则整合为信息类文本阅读(基本是实用类和思辨类阅读材料)、文学类文本阅读两部分,体现出对综合性的追求。特别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信息类文本,还采用了多文本阅读的形式,与语文新课程“群”的探索取向一致。

 

邵志豪

 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整体推进情况看,呈现整体有序、局部多元的局面。身在教学一线,我们能够感受到,高考内容改革目标一直非常明确:第一,始终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始终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始终坚持能力的培育,为选拔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一线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变革也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适应时代要求,紧跟高考内容改革的步伐,与高考内容改革同频共振。

 

吴建财

   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到高考内容改革“反套路”“反死记硬背”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中学一线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高考阅读命题的考点设置、设问方式、答案拟定等,剥离聚焦所谓“考点”、堆砌术语等模式,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让一线教师认识到必须纠正教学中重讲解、重结论的倾向。比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9题,材料意蕴与学科特色紧密融合,“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设问切入点本身就是反套路化的,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梳理文本内容,体察人物心理脉动,并逐层提取信息进行准确概括,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这本身既是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呈现;除阅读和表达能力之外,还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以及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此外,高考试题也在不断扩大命题素材范围,开发新题型,生发新考点,机械刷题练就的套路很难得分,这些举措有效防止教学的模式化和盲目应试。考试与教学越紧密、越一致,教师、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加强教考衔接,就是对“双减”的最好呼应。对于一线教学来说,回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借助丰富的命题素材和灵活的设问,真正调动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热情,就是高考能为减负所作的最大努力。

 

二、高考内容改革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钟秉林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0%。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突出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必须研究和探索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如何分类发展、人才选拔标准如何优化、高中阶段如何转变育人方式等重大现实问题,这些都对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也成为高考内容改革面临的大形势。从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才、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在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探索。迄今为止,已经有21个省份分批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首轮试点的上海、浙江已经有5届学生按照新高考招生录取。高考综合改革增加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在促进高校科学选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同时,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日趋多元化,学生选科与专业的匹配度出现新问题,这对高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来新的冲击,也成为高考内容改革所处的大背景。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载体,对高中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具有导向作用,也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质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高考综合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试内容改革要立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要扎实探索、稳妥推进。

 

谢维和

高考内容改革必须关注高考新阶段、新格局的地位和功能。一是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其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与“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的具体任务,对下一阶段高考内容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高考改革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我们从小康社会的高考,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考,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新发展阶段中的高考改革既要继承以往的经验与做法,也必须在改革逻辑上有新的突破,新阶段的高考改革应该是格局性的改革,要体现新阶段的要求。

 

张志勇

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高考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的考查,又要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强调试卷的难度系数能够满足重点大学选拔人才的需要。这种高考命题导向和定位,更多地满足了重点高校、一流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较好地引领了重点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于一般高校、特别是大批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的有效性,对于一般高中教学引导作用的发挥是弱化的,甚至是无效的。高考命题改革如何适应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有效招生的需要,同时又能发挥对不同办学层次的高中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这是高考命题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陈志文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对高考在测试环节上提出新要求与挑战。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人,招生967.45万人,绝对录取比例超过90%。在当今,大部分高中生都可以上大学的背景下,高考需要做的是把学生区分出来送到不同的学校,这与精英教育时代、大众化时代的高考是不同的。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核心职能是筛选最优秀的一部分人,一张卷子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一张卷子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尤其是我们的招生还处在高度依赖分数筛选的背景下。

 

三、高考内容改革的下一步目标、原则和重点

 

钟秉林

要遵循考试内容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革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考查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要求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些是高考内容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价值遵循。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小步走、不停步”,积极稳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内容改革涉及面广,改革应该逐步推进,尤其要避免“翻烧饼”的做法。教师和考生每年都能够看到试卷内容的变化,但变化幅度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太大的焦虑和波动。通过三五年或更长时间持续改革的积累,考试内容的改革成效会非常显著。我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高考综合改革跟踪和评估过程中发现,高考从考查知识为主转变为考查能力为主的价值取向得到了不同教育相关者的广泛认同;但如果变化太大,考试内容不确定性地增加,在教研指导和教师培训没有同步跟上的情况下,也会增加教师、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其次,考试内容改革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目前高考内容的改革强调核心价值、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尤其是注重对考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图避免通过刷题取得高分的现象,这是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引导基础教育学校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同时也应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是养成学生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基础性支撑,在注重能力立意考查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学科基本知识内容的考查,从而为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最后,考试内容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系统研究,保持改革初衷。

 

谢维和

总体上讲,高考内容改革有两个重要的约束。一是学术性约束,即高考改革应该符合科学性要求,包括试题的选择与设计,在学术上应该达到科学与合理的标准;二是公共性,即高考内容一定要体现公共性,教育以及高考本身都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必须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面对社会共同富裕与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新发展阶段的任务。这两个约束,如何在内容上更好地体现出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改革。关于高考内容的评价,一般而言可以有三个标准。一是考试内容的价值性。即如何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与高考内容改革原则的内容。哪些知识与题目是有价值的,如何更好地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来,两者并不是零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结合机制的设计。这里体现了高考内容的价值观。同时,从人才成长与培养的角度看,基础教育能不能提人才的培养?一般而言,基础教育是不讲人才这个概念的,通常讲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有道理的。基础教育当然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全面发展,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中能不能提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考试内容的价值性还涉及整个考试体系中选考科目和必考科目的选择及其关系,以及考试内容、重点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考试内容的价值性。二是考试内容的可读性。高考内容的可读性,关系到高考内容的难度,也关系到高考的科学性。对高考内容可读性的控制,涉及许多方法论与技术性的问题,在这个方面,考试机构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很多实践证明可行的经验与做法,但需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系统的考试内容可读性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需要切实认识与把握影响高考内容的可读性的若干关键变量,由此才能够真正在把握命题与考试内容的可读性或在难度控制上达到一种自觉的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内容的可读性问题,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涉及知识点的设问方式,对同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设问,如何设计未知的变量,都关系到可读性或难度问题。命题中知识点的查重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同样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设问,其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设问方式的变化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与理论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思维水平的提高。三是考试内容的多样性。中国的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也可以考虑高考命题的分权问题。

 

张志勇

高考内容改革需要科学处理基础知识考查和学科素养考查的关系。高考命题强化基础性,必须引导高中教学回到课标、回到教材、回到课堂。这是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真实的情境、任务,检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形成,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运用系统化、结构化知识解决问题,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观的引领。在这里,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考查和学科素养考查的关系,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大任务。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回到课标、教材、课堂,或者说,要能够从基础知识点到知识线、知识面整体运用,但基础知识的考查却完全可以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考查中进行。因此,在整个高考命题结构中,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意味着单个知识点的考查,要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尽量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结构性知识的整体运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

 

王宁

   什么是好的高考试题呢?文本的思想性、题目的覆盖面和知识的科学性是底线。除此之外,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第一,试题是要动脑子才能完成的,凭刷题、记忆是不可以完成的;第二,试题要能分出不同水平学生的层次来,具体说,就是要有一些真正素质高的学生能做出来而一般学生做不出来的试题。符合上面两点要求的试题,也是符合课标的两个主要精神,即“学生自主”和具备“核心素养”的试题。近几年,这样的试题已经越来越多了。此外,高考语文命题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不能为了避免跟学过的、用过的材料重复,就故意找一些生僻主题的文本考学生。材料内容偏了,考的是对这个内容的知识把握程度和学生的知识面,就不是语文能力了。考语文能力主要在设问上,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这样的题目是上等;如果答案在文本里面可以找到,只能是中等题;如果答案似是而非,只能靠刷题的经验猜出来,这样的题目就是下等题。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题,上等和中等的题目数量不断增多。

 

温儒敏

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种类比较多,几套卷子的题型可以有变化,但是试卷结构应当大致相同,差异不要太大。这几年试题越来越灵活,趋势是对的,但要防止素材类型和试题的固化。比如说,文学类文本阅读,各类体裁应当均衡一些,不要全都是小说,材料选取要选择佳作。命题时,要考虑所选阅读材料的典范性,没有必要为了避嫌去选择偏僻的文段。设问最有讲究,同样一篇文章,如果设问不同,考查的方向与层次也是不同的。

 

王本华

高考内容改革依然面临着很多具体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教学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比如,高中语文课标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推荐了学术类著作《乡土中国》和长篇小说《红楼梦》,那么,高考试题是否需要考虑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诚然,我们可以说,教学中重视整本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高考也主要考综合素养,所以不一定非得考到具体书目才算考虑到整本书。但是,也应充分发挥教育考试指挥棒的反拨作用,通过考查引导一线教师正确理解课标、使用教材。再如,高中语文课程强调“群”概念,教材中也出现了众多组合课文,特别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文本阅读是个常态,所以高考试卷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目前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是多文本样态,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文学类文本也有这样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在文本组合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研究。比如文学类阅读,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文本、鉴赏类文本、评价性文本等,都可以尝试着组合在一起,让考生在比较中学会分析、鉴赏和评价。特别是写作,目前大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性写作或思辨类写作,是否可以尝试在文学类阅读中体现一些文学性写作的内容需要探索,而这种探索也恰好可以体现出读写结合的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邵志豪

高考内容改革总体上稳中求进,但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同时一线教学和考试工作也应该积极实践、主动作为,紧跟国家考试改革的脚步。高考命题内容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命题形式和考点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开放性试题的比重还可以有所增加,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减少机械性、重复性做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建议有三点:第一,开发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相对于考查固定的某几个知识点、有标准化的作答过程和唯一结论的试题而言的。为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对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答案的形式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素养。第二,设计灵活的实验试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建议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高考试题中研制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试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形成多元化、多路向知识获取途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奠定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成就感等情绪情感体验的基础。第三,联系实际生活命制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高考试题要增加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权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考内容改革的配套机制

 

钟秉林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协同改革,积极探索教、学、考、招一体化衔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健全改革保障体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宣传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是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考试内容改革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环节尤其需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与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与学习观为先导,围绕考试内容改革的原因与依据、考试内容改革的走向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培训,缓解公众对改革的担心和疑虑,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地形成改革共识,确保高考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其次,加强省级考试命题能力建设。加强考试命题机构和命题队伍建设,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关键。考试命题能力建设将会直接影响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继而影响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效,甚至影响到社会信任与稳定,需要予以高度关注,要加强政策导向,增加专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问题。最后,做好教师培训,促进教考衔接。高素质的教师与教研队伍是将考试内容改革方向和要求落实到教学中的主体。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研人员对改革目标与举措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亦将直接影响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效。在考试内容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加强教考衔接的改革思路,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全员培训,重视教研队伍的全过程指导,促进教、学、考、招全过程的一体化衔接,努力形成改革合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陈志文

高考内容改革要加强与社会宣传的联动,最大程度降低虚假、错误信息对高考内容改革的干扰。高考是高利害、高敏感的测试,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高考的认识不少是误读、误解,而关于高考内容改革的信息,很多是虚假的、错误的。如果不及时澄清以正视听,有些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最后反作用于高考,干扰高考内容改革。因此,有必要下大力气做好高考内容改革在社会的宣传、解读,尽可能消除各种误解、误读与误导,为高考内容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王宁

命制高考题是一项既辛苦又有风险的工作,我们要给高考减减压。高职高专、普通大学、重点大学,不同层次的高校都用一张考卷,当然会有各种的不适应。我认为,要一步一步从多方面推进选拔制度的改革,不要只把眼睛盯在一张试卷上。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应该要求试卷的质量,而是说,它不是考试改革唯一的问题。高考牵涉的问题很多,教师质量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教育主管部门要抓师范教育教学质量,使之尽快提高。

 

王本华

   加强教考衔接的总体改革方向令人振奋,必将增强教师把握课程基本内容、用好教材的信心。我是做教材的,对高考引导教学这一功能尤其重视,期望高考能够进一步发挥好“指挥棒”的正向积极作用。任何一种考试、评价、检测都应起到这个作用,中考、高考尤其如此。近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新教材培训和调研工作,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内容考不考?言外之意,你要不考我就不教了。特别是新课程中的一些新内容,如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绝大多数老师对这些内容都持观望态度,或采取敷衍的办法。事实上,高考在研究教考衔接的问题上已经有了不少的探索,在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上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很多教师看不到,依然因循惯例做题刷题,将学生大好的时光、活跃的思维浪费在单调、重复、乏味的机械操作中。我们从关于高考语文的论文中也能看到大家对改革的不了解,网络上有大量的关于高考语文的研究,但谈到“考”“教”“学”关系的却少之又少。一方面,老师们对高考在这方面的探索还认识不足,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考”和“教”之间的深层联系。另一方面,考试机构和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从理论到实践阐明加强教考衔接的理念,促使教师从“考什么教什么”中解放出来,从大量重复刷题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增强他们把握课标理念、用好教材、构建有效课堂的信心。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