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2024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双击自动滚屏  
2024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05633 次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①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②交换体现的是买卖关系而非赠送关系;)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②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涉及到商品的质量)

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两者。

▲④注意:A、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知识运用:商品两属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食品安全、药品安全)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

A消费者:购物就应追求“物美价廉”

B、生产者:要销售产品,实现价值,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质量观念

C、国家:重视产品质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产生: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但将来会同时消亡。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货币产生就有的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即购买手段,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A、主要特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不分离)

B、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分离)

适用情况:税收、利息、债务、租金(房租、地租)、工资的支付

③世界货币 (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知识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②职能:A、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

③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授权)。

A、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国家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面额)、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

B、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 (待售商品量 × 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

▲④注意:硬币也是纸币、纪念币为法定货币,纪念币只是用作纪念手段,不直接流通。

2)通货膨胀

①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物价上涨

③影响: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④原因: A、发行过多的货币

    B、需求拉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近年来我国油价、食品(猪肉)不断上涨,成本推动;

⑤解决方法:

A、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

B、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增加税收)

C、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D、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

E、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

(3)通货紧缩

①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③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知识点1:货币与财富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④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知识点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包括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货币:(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3)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①信用卡: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知识点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意:外币不等于外汇,外汇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①汇率的实质是反映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

②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汇率波动的影响   (汇率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①外汇汇率上涨:外币升值,本币(人民币)贬值,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小,国内物价上涨,国内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国际外汇储备增加,资金外逃。

②外汇汇率下跌,外币贬值,本币(人民币)升值,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内就业下降和国民收入下降,国际外汇储备减少,吸收外资流入。

4)人民币升值

①影响:

A、利:

a、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b、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有利于出境旅游,

c、有利于我国进口(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我国企业升级转型,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d、外债压力的减轻,

B、弊:

a\不利于我国出口(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内销困难;

b\不利于引进外资和吸引外国游客;

c\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贬值和缩水。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热点:

①我国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意义。

A、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推动国家及区域间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也有利于反对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推动改革开放;

C、对稳定国内物价及人民币币值,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有助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的经济意义

A、有利于便利中日贸易和节省成本。

B、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中日韩贸易区的建立和强化人民币区域货币的地位,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知识点1:价值与价格

1)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③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等(间接因素)

④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⑤流通环节的多少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⑥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胀。(币值与通胀)

3)★知识运用:

①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

A、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影响生活)

B、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C、稳定物价,防止通胀(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宏观经济发展)

D、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影响生产)

E、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②解决措施:

国家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b、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C、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d、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e、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f、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

a、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b、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c、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公民

a、树立正确消费观;

b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③ “疯狂的菜价”(“蒜你狠”、“火箭蛋”): 流通秩序混乱,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多、“最后一公里”等顽疾是推高菜价的主要元凶;疯狂菜价挫败百姓的幸福感(科学发展观)

●知识点2: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等价交换”的理解

①“等价交换”,不是每次交换都等价,不等价交换次数多于等价交换次数

②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即平均价格等于价值。

③“等价交换”,而是一个趋势,只存在于平均数中。

4)价值规律不起作用的特例——例如珍贵古玩、字画、邮票等特殊商品的交换。

5)▲注意: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①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③知识运用:国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知识点3:供给与需求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 卖方市场  (卖方起主导作用)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 买方市场  (买方起主导作用)

2)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A、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B、购买者的偏好

C、商品自身的价格

D、相关商品(互补商品、替代商品)的价格  

E、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F、人口和天气等,

●知识点4: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1)均衡价格即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的价格。

2)影响均衡价格上升的因素:

①直接因素: A、市场需求扩大   B、市场供给缩小

②间接因素: 除该商品以外的所有其它因素

3)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①需求变动的影响。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上升;反之亦然。

②供给变动的影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上升;反之亦然。

◆考点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即价值规律的作用)

●知识点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1)一般来讲,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 → 比较小, 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 → 比较大。

3)价格上涨,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相关商品)

★知识运用:油价上涨,有助于我们树立能源忧患意识,更加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知识点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1调节产量。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降低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对其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对其使用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知识点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②主要因素:A、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正比)  B、物价水平 (反比。)

③其他: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商品性能与质量、外观与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等。

●知识点2: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

①生存资料消费 ( 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维持生存为目的,最基本消费,重在解决温饱 )

②发展资料消费 ( 满足发展的要求,重在全面发展素质 )

③享受资料消费 ( 满足享受的需求,最高层次消费,重在身心愉悦 )

▲注意:(教育贷款不属于消费,是人力资源投资。)

★(4)如何看待贷款消费

①贷款消费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适度的、合理的贷款消费能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贷款消费,需要人们更新消费观念,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还贷能力,维护好个人信用。

③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知识点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 文化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恩格尔系数降低,生活水平提高)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与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③特点: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考点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知识点1:消费心理面面观。(表现)

①从众心理(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带动)→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 (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求异不提倡

③攀比心理 (向上看齐、炫耀)→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 (讲究实惠)→ 理智的消费。

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不滞后消费、不超前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   核心: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的消费观念,体现了新的发展观要求,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注意:艰苦奋斗,提倡的是一种普遍精神,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

★设计消费方案,要注重绿色消费、可持续性消费,做理性的消费者。

▲小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知识点2:消费行为

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亦称消费者行为。

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的欲望是驱动消费者去购买的主因。它既产生于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又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

2)外界环境是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性因素,它包括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主要有:

社会交往。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他会购买与生活圈里的人大致相仿的消费品,如服装、住宅、耐用消费品、饮宴费等等。某种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例如购买国货运动)。

企业因素主要有:

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和质量、性能、包装所具备的吸引力;名牌品的商标给与消费者的信誉;企业的广告和推销员的劝说所形成的拉力;企业位置与服务态度;⑤商品价格及与它相联系的服务费用的高低;等等。

此外,形成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条件还有: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对象的认识理解;对购买该商品或劳务的经验知识;通过对各种商品的比较和判断所形成的态度;等 。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和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生产与消费

●知识点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注意: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3)财政与消费: 财政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 (运用:如何扩大内需)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增长

★(4)怎样促进消费,改善民生

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增加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

⑥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⑦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

 企业:

①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新产业、企业要创新产品

居民:

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

◆考点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点1: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2)公有制的地位: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3)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5)▲注意:①公有制经济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   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知识点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比较: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占有形式               作用

国有经济    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

集体经济    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知识点3:多种所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注: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最大的区别是是否以雇用劳动为基础 )

①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特指公有制经济。)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但二者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即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②国家政策: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比较: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

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三资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人投资少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

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外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为什么要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项制度  

①适合…生产力状况。②本质要求。③实践证明

4)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5)民营经济

①含义:指“国营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所有经济形式,包括国有民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和民营科技企业 

(广义的“民营经济”,包括公有和私有)

②地位: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作用: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国有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③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

A、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国家)

B、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拓宽融资渠道;

C、民营企业要科学经营。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运用:允许、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

★(6)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义)    

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③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资本结构与配置落实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发社会财富源泉涌流。

(在保持一定范围和力度政府投资的同时,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切实将民间储蓄的优势转化为投资增长动力和活力,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知识点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企业的含义:  (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企业的类别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性质)

②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投资者承担责任的方式)

●知识点2:公司的类型

1)含义:(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的义务:①必须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

③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如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纳税、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维护职工(消费者)权益(如不拖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等)

3)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相同点:A、都是企业法人   B、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东)  C、 组织机构相同

(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

②最大的区别:能否把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③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4)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知识点3:公司的组织形式

1)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负责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2)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日常经营)

3)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

●知识点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遵循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首要因素)

③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关键)

④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无形资产,重要因素)

⑤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兼并和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

▲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等。

▲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维护社会利益。

●知识点5: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1)原因: 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

2)企业兼并的意义:

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企业角度)

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社会角度)

3)企业破产的意义:

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

1)小微企业作用

①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②增强市场活力、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③促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④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

2)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①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

②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③消除体制障碍、打破垄断

④税收扶植、财政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收费,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⑤加大信贷支持、支持上市融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考点二:劳动者

●知识点1: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

①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个人角度,劳动权是公民的权利)

②劳动者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国家角度)

③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社会角度)

2)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也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角度)

②有效的就业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角度)

③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角度)

●知识点2:劳动光荣

●知识点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正确的择业观念:①自主择业观 ②竞争就业观 ③平等就业观 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国家:一方面,根本途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②劳动者:A、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B、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知识点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决定的。

③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国家:

A、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B、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C、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企业:

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

A、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C、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

D、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 工人工资的增长

①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短期来看,不利)

②涨工资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

③劳动者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④成本的提会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考点一:商业银行 

●知识点1:利息、利率与本金

1)利息含义:储蓄存款的收益,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息计算方法:利息 = 本金 × 利息率×存期期限×95%   (利息税5%

3)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利率是经济调节的的重要杠杆。

●知识点2: 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合法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

2)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邮政企业等 

3)分类,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4)特点: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知识点3: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1)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利润 

2)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经营费用;

3)体系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②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④外资银行 (信用合作社不是银行,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知识点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转帐业务)(银行的利润来源:贷款利息及转帐业务等)

(其他业务: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

◆考点二:投资

●知识点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知识点2:股票。

1)含义  (股份公司发行)

2)性质:股份凭证。 

3)特点:①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②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③流通性强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

4)股票投资的收入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③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点3:债券

1)含义:(债务证书,债务凭证,到期偿还本金)

2)分类。

区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

风险最小

安全性较政府低,比公司高

风险最大

收益

比存款利率高,低于其他债券

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收益最高

流通情况

最强

较强

最低

3)注意:中央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的目的:A、弥补国家财政赤字,B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4)【比较】储蓄存款、债券、股票

储蓄存款

债券

股票

性 质

信用行为

债务凭证

入股凭证,所有权证书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收益权

利息

利息

股息和红利、股票差价

风险性

最小

较小

最大

偿还方法

到期偿还本金

到期偿还本金

不能返还,可转让

流通性

较差

较强

很强

流动性

很强

较强

较差

①有价证券(投资者) ②集资手段(集资者)  ③都是一种投资、理财行为

④都是具有一定风险、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投资者) 

5)基金(是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担的风险投资方式)

优势是: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缺乏投资时间,精力的投资者)

★(6)小结:投资形式的选择:(设计合理的理财方案)

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收益率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炒股等。

④投资方向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知识点4:商业保险  

1)购买保险的原因: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2)商业保险

   ①要求: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②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③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④功能: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3)比较:商业保险与储蓄

商 业 保 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

信用行为

 

获得的是遇险后的补偿收益

获得的是利息收益

收益条件

有先决条件,遇到损害,才能补偿保险金

没有先决条件,到期收取利息

 

主要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

主要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办理机构

保险公司

银行、信用社、邮局、储蓄所

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有一定风险

②形式上都是个人先支付一定现金,而一段时间后收益

③都是自愿选择   ④其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⑤都对国家和个人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融资

1)融资的含义:也叫资金的融通,是筹资者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是理财行为。)

2)融资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偿还债务。

3)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

(融资中介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主要)、投资基金)

4)企业融资的三种形式:自我积累(速度慢,但安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贷款(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5)融资的作用 (融资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①融资能够促进企业超常规发展,企业经营者要“敢于融资”,充分发挥融资的推动力;(积极作用)

②融资的消极作用:导致企业债务危机,企业经营者要“谨慎融资”,“善于融资”,有效防范融资风险,遏止融资破坏力的出现。

★(6)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建议。     

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在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②中小企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决实施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升级,确保中小企业长远的整体的发展。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一:分配制度

●知识点1:生产决定分配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知识点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   劳动为尺度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①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

③注意:按劳分配≠劳动收入

2)原因

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形式:

A、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B、按资本要素分配:a\私营企业主收入,b\利息,股息,债券,股票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的收入

E、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F、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

②意义:A、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资经济活动和积极性;

B、有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C、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他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分配;社保方面的收入

★(4)小结:

①区分:按劳分配范围: 公有制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范围: 任何经济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范围: 个体经济

②工资的分配性质:

A、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的工人工资: 按劳分配

B、公务员工资:按劳分配

C、私营、外资企业的工人工资:按劳动要素分配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知识点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公平原则

①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不在于差距的大小,而在于差距是否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差别既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又能给人以激励,促进效率。

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3)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4)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知识点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3)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  (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奠定物质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制度保证)

④调整分配政策,协调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理顺国家、企业  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两个同步是手段,两个提高是目的

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⑥发挥财政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上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

⑧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⑨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增加第三次分配。

⑩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5)常见的曲线(系数)

①拉弗曲线

 一般而言,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②洛仑滋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与收入百分比关系的曲线,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越高;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以不平等线,其代表的收入分析越不平等。

③基尼系数,直观地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在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 0.5以上则反映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以0.4为警戒线。(▲经济学家常用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测量收入分析的不平等程度。

④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增加,物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菲利普斯曲线也反映了需求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涉及到自主创新)

⑤微笑曲线指的是,在企业内部,研发和营销资源的投入要远远重于在人事、生产和财务上的投入,营销和研发在企业价值链上所产生的附价值是高的。按照“微笑曲线”的指导,寻求更多的附加价值。建立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创立品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考点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知识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①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②财政的特点: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2)① 国家预算: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②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

●知识点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的收入。

2)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知识点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分配政策)

2)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3)国家怎样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增收”、 “节支”)

①加快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         ②加强税收监管,减少税收流失;

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征新税种; ④发行国债

⑤实行机构改革,在国家机关等部门开展节约等活动,减少财政支出。

●知识点4: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2)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国家机构

知识点5:财政支出的构成(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

1)构成:①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   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2)财政有关热点

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

②民生财政(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保障性住房等

③公共财政:加大加速对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加大加速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支出。

●知识点6: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①收大于支,存在节余; ②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③收支相等。

2)财政收支平衡:①收入等于支出;②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③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注意:这里的平衡是相对平衡,不是绝对平衡;收入等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

3)财政赤字,支出大于收入。(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考点二:财政的作用: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知识点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是指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

★“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工业以及支持某些行业(高科技研究开发)、某些地区的建设等。

●知识点2: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宏观调控”是指财政经济稳定作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1)★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是逆风向调节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

A、适用前提: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供大于求)时

B、具体措施: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A、适用前提: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使用。

B、具体措施: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2)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知识点3:人民生活有保障:(是指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

财政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租赁房)、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支政策、税收、国债、税收等)

货币政策: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货币政策的内容A、信贷政策(存贷款利息率、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   B、利率政策(法定准备金率) C、外汇政策。  D、其他金融政策和金融管理法规。  (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外汇)

2不同:制定政策的机关: 财政部制定,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考点三:税收及其种类    

●知识点1:税收(税收是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知识点2:税收的基本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注意:固定性是相对固定,不是永恒不变; 无偿性是指相对于纳税人而言)

●知识点3:税收的种类

1)我国税收五大类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2)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①增值税:(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A、分类: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B、作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知识点4:税收的作用 (联系税收与财政关系;从不同税收来分析)

◆考点四:依法纳税

●知识点1:纳税人(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知识点2:负税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纳税人≠负税人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每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负税人(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

●知识点3:依法纳税

1)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②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A、偷税(不缴或少缴)    B、欠税(拖欠税款)

C、骗税(欺骗税收优惠)  D、抗税(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

★(2)树立纳税人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

①自觉诚信纳税 (义务意识)

②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权利意识)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知识点1:计划和市场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1)市场经济:

①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2)注意:现代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知识点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表现

①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经济行为、收入差距拉大

②盲目性:经营决策出现盲目性;后果: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一定的时间差,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3)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 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知识点3:市场配置资源

1)树立资源意识

①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土地、资金、生产资料、技术、信息 等。

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性的方面)

③文化也是重要资源(如: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淀优秀文化的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等。)

④海洋经济正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2)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3)市场配置资源的三个机制(方式、途径):价格、供求、竞争机制

●知识点4:市场秩序

1)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建立市场规则。(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②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从不同的方面规范交易行为。)

4)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①必要性(意义)

A、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B、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D、是适应加入WTO 新形势,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②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 (怎么办)

A、国家:

a、要加强完善宏观调控,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重视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b、自身抓好政府的信用,通过提供政府公共信用力度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c、继续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人们的诚信意识。

d、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慑止机制;

B、经营者: 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

C:消费者(劳动者):

a、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

b、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①平等性  ②竞争性  ③法制性   ④开放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共性)  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知识点2: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必要性: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3)重要性:

     A、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4)手段:

①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A、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规划(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

B、经济政策,如财政、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补贴(财政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汇率、物价等等

②法律手段:(立法、司法活动、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③行政手段:(执行主体:行政机构   A、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  B、检查工作、行政处罚   C、行政审批、许可)(行政手段:减少、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用好行政审批)

★注意: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考点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变革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 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两个阶段安排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Z&X&X&K]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考点二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1. 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2. 五大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

①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

①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

①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②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4)开放发展。

①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②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共享发展。

①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②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现代化经济体系

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①原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②措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②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①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②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端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都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一:经济全球化      

●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经济全球化表现(最主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资本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支点,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跨国公司

1)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知识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风险全球化”)

3)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

②正确态度: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知识点1:对外开放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知识点2:国际经济组织   

1)世贸组织  (英语缩写WTO,前身是关贸总协定GATT)

①成立:199511日。

②地位: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专门制定规则解决贸易纠纷的)

③目标:削减关税,消除其他贸易壁垒,以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④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⑤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大作用:降低关税;制定规则;实施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

2)中国与世贸组织

①加入: 20011211

②必要性:A、加入世贸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

 B、加入世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

④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挑战

A、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规则的本领。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赋予的权利,抓紧制订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保障性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B、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C、积极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参与新一轮世贸谈判,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中充分反映我国的主张和要求,保障企业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D、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E、要创立与世界接轨的技术标准,突破“绿色壁垒”。

F、要重视信息化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

●知识点3: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是“双赢”。在国际关系的冲突和合作中学会“妥协”。)

●知识点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A、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B、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①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引进:A资金、B技术、C管理、D人才; 走出去:A境外投资办厂、B对外承包工程、C劳务输出、D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②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A、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B、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C、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3)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相对优势。每个国家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这样各自发挥比较优势,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该原理是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

5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2要求:

1)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3)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