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2024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备考大串讲
    
  双击自动滚屏  
2024年全国高考文综政治备考大串讲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75779 次

第一部分:2023年高考政治可能出题的角度

(一)政党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召开了二十大,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④执政理念;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⑥加强党的建设;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⑧我国的政党制度。

特别注意: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站位;高擎精神旗帜凝心聚魂;正风肃纪反腐巩固根基;增强执政本领全面过硬。

注意协商民主:党、政协、人大、政府、基层组织。

(二)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生活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生活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政府职能;③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应该坚持的原则;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⑥树立政府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⑦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⑧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⑩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全面小康、民族复兴、解决主要矛盾、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等)

注意:个税改革、负面清单制度、营商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年,进口博览会、外商投资法等热点

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意义:一是从长远发展利益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 二是从经济转型升级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加速供需两端变革正向循环激励,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从社会和谐进步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显示仪

措施:准确把握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的主攻方向:从需求侧看,要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从供给侧看,要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从包容度看,要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从可持续性看,要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更加愿消费。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加敢消费。 要加强消费领域统计监测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向社会传递消费发展信息、增强社会信心,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3、政府(国家)在经济生活里面的行为是科学的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国家)在政治生活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三)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2)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经营战略)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创新、科技和管理)

4)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节能环保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开发和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外贸出口);

6)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诚信、品牌)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8)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规模)

9)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利用世贸规则)

10)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四)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3)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2)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劳动者: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
劳动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人才。

(4)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5)纳税人:权利义务,依法纳税。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五)国际关系     

1(政治生活)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生活)中国为什么要极力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生活)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⑤对外贸易的作用。    

4、(生活与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六)《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总结一下教育的作用(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教育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素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于热点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理论课座谈会讲话的启示

 

第二部分: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的一般思路:审题干→对照题肢→排除→择优

1)审题干:①审设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搞清楚要选的内容,即题意,以及要选的知识点范围;②审主体,明确要选的主体是谁;③审材料,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一步明确题意、主体、范围。

2)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的选项。

3)排除: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就排除,即第一次排除。如果通过第一排除后,只剩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则为应选选项。如果剩2个以上的选项,则要进入第二次排除,即择优。

4)择优:在第一次排除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其中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意、范围、主体) 的选项选出来作为应选选项。

下面是解答选择题一般思路的图示:

    (二)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的一般思路:

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解答非选择题的一般思路的图示如下:

2、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3、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生活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政府职能和坚持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部分:归纳近年来高考政治常考知识及答题模板

一、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缺陷+经济政策+流通环节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货币供应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流通环节

①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答题要素:消费作用+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目的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答题要素:国家(发展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消费环境)+企业+个人

①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②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

答题要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信誉形象+社会责任+联合兼并+科学发展+对外开放

①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⑤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⑥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与措施

1.国家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

答题要素:社会+个人+科学发展+就业形势+宏观调控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③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④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⑤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答题要素:国家+企业+个人

1.国家

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处理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打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2.企业

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3.劳动者

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五、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答题要素:社会主义本质+提高效率+刺激消费+共富目标+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⑤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能够推动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⑥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措施

答题要素: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财政作用+科学发展

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交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④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题要素: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开放+三个主体(消费者、企业、国家)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②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七、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答题要素:必要性+重要性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答题要素:内容+要求

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八、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性质+宗旨、原则+职能+意义

①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威信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职能+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科学决策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②坚持宗旨和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科学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九、人大代表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题要素:地位+权利+义务+与人民的关系

①法律地位决定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

答题要素:权利+义务+素质

①积极行使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②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十、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性质+宗旨+地位+作用+自身建设+指导思想

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②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③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先锋模范+党的建设+指导思想

①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⑤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十一、我国在对外关系中为什么和怎么做?

1.为什么

答题要素:必要性(权利义务、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意义(国内、世界)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怎么做

答题要素:国际义务+国际竞争+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①国际社会成员角度: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角度: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国际形势角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国际关系角度: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⑤外交政策角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文化对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答题要素:态度+原则+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反对错误倾向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十四、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题要素:批判继承+发展创新+反对错误倾向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十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答题要素: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反对错误倾向+内容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⑥内容: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

十六、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题要素:指导思想+核心价值+文化创新+主体作用+体制保证+自觉自信

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七、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题要素: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反对错误倾向+其他角度

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⑤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十八、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十九、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十、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十一、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发展途径+发展状态+发展原因+发展规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二十二、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十三、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十四、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