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法指导 >> 高考政治图表类论述题解题指导
    
  双击自动滚屏  
高考政治图表类论述题解题指导

发表日期:2005年1月2日  出处: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作者:陈式华  本页面已被访问 2769 次

    图表类论述题自1992年高考面世以来,由于具有“文字量小,阅读量少,信息量大,材料精练,内涵丰富”的特点,能够综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及高考命题的要求,因此,自1994年至2003年连续10年作为高考政治的压轴题。从我国高考目前的命题趋势来看,图表类论述题也必将继续成为今后高考的压轴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和了解图表类论述题的特点,由此掌握此类论述题的解题技巧。
 一、图表类论述题的命题结构及特点
 图表类论述题涉及的内容是经济常识,常考的有: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城乡居民收入变化,三大产业等。
 题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一是设问。材料一般由“表题,2~3个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图饼式三种)、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第(1)问问的是: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第(2)问问的是:表一和表二有何内在联系?第(3)问要求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的其他问题。
 图表类论述题命题的特点是:(1)材料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和课本经济常识重点的结合。例如:2003年39题(广东卷)的图表类论述题是“如何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高考(广东卷)的图表类论述题是“有关居民收入多元化和银行降息后居民的反应”,2001年(广东卷)图表类论述题考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调整”,2000年(全国卷)考的是“公有制主体地位”,1999年(全国卷)考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和扩大内需”,1998年(全国卷)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些内容都是当年的经济热点。因此,熟悉和掌握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是我们做好此类论述题的前提。(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原理。如:过去和现在的纵向比较,这件事物和其他事物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反映差距。如2003年高考第39题表一,既把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现在的收入分别和他们过去的收入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来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又把农村居民的收入和城镇居民的现在收入进行对比(横向比较),来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图表类论述题最大的特征是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之间的差距,然后去探讨变化发展的原因,解决差距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能从图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图表类论述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1.审读图表材料的技巧
 (1)审标题。图表类论述题由表题、图表、注释(有些图表可能没有注释)三部分组成,审读材料首先就要审读图表的表题(标题),表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我们回答(1)问所问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39题:
 表1 1978—199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元 

  1978年 1997年 年均增长幅度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343.44 5188.54 8.1%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33.57 2090.10 6.2% 

  表2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  单位:台 

    彩 电 冰 箱 洗衣机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 100.5 73 89.1 
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 27.3 8.5 21.9 

  注:我国农村人口为8.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据测算,如果家电类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镇的水平,则农村市场将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冰箱和1.7亿台洗衣机。
 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上述两个表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应当如何认识这些现象?
 (3)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家电类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办?
 我们审此题时,应先审表题。对表1表题的审读可以让我们知道,材料表明的经济现象是有关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情况。所以,表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大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对表2表题的审读可以让我们知道,表2要表明的经济现象是有关城乡居民家电拥有量的情况。表2表明:城市居民家电类产品的消费量已趋于饱和,而农村居民的家电类产品的拥有量还较少。
 再例如2003年高考(广东卷)第39题,其表1的表题是: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该表和1999年全国卷表1基本一样)。2001年表1的表题是: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表2的表题是: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它的第(1)问是: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我们通过审读表1和表2的表题就可以知道,表1反映的经济现象是有关居民(包括城镇和农村)收入的变化和比较情况,表2反映的经济现象是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我国对农产品的加工情况,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读懂图表,首先就必须看表题。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许多同学做图表题时,只看图表,常常忽视看表题和注解,这对我们正确地读懂图表十分不利。
 (2)审读图表。前面我们在分析图表类论述题的特点时讲过,图表类论述题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比来表明一些经济现象和原理。所以,我们要学会读懂图表数据的变化,由数据的变化来归纳发现图表所要反映的经济现象。图表数据的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形,即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比较,主要通过数据的增多或减少来说明它的变化与发展。如上述1999年高考第39题表1就是这样。再例如2001年高考(广东卷)第39题,其表1是通过纵向比较来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的增长,通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额的横向比较说明他们之间的差距;表2是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的比较来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国农产品比重偏低,附加值偏少。同样,2002年高考(广东卷)图表题也是类似:表1通过把我国东部某城市1999的人均收入和1991年的人均收入对比,说明了“我国东部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表2通过把1999年居民收入结构和1991年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对比,说明了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所以审读图表类论述题的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当然这种对比既是横向的对比,也包括纵向的对比。横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了较大的增长或减少),纵向比较用来说明两者的差距和距离。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
 (3)审读注释。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重视它,把它和图表联系起来理解,我们才能正确完整地读懂图表。例如,1999年高考表2的注释是对表2的补充说明,说明家电在我国农村地区有广泛的市场(见前面例题)。而2000年高考(全国卷)表1的注释则是图表的重要内容,如果忽视则不能正确地读懂图表。
 所以我们在审读材料时,只有认真审读表题(目的是明确图表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图表、注释(明确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怎么样”),并且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地理解图表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它的第1问“表1、表2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以及其他问题。
 2.审设问
 图表题的设问一般由2~3个小问组成。第(1)问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里就要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表1、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分别”和“共同”两个词千万不能混淆)。表达时要注意:在做这一小问时,只要把材料反映的现象表达清楚就可,没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免画蛇添足。第(2)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间有何联系?(一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要仔细分析)。第(3)问一般要求你结合表1表2谈谈你的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样办。在答题时一定要把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防止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二)构思和落笔
 1.构思。在正式答题前,为了确保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要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卷面整洁,必须先在稿纸(或脑海中)上列出个简明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对答案进行详细的构思。
 2.落笔。构思完成以后,我们再去组织答案,答案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术语科学,要点突出。组织文字时切忌想到什么写什么,因为这样容易导致条理混乱,逻辑不清。
 3.检查。答题完成后,应该留出2~3分钟的时间检查所做的答案,看看原理有没有用错,术语表述是否科学,有没有知识性错误,有没有错别字。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图表类论述题的解题技巧,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么,无论哪种图表类论述题,我们都能迎刃而解。
 (三)建议
 同学们要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图表类论述题的答题技巧,还应多练习和多总结。建议大家尝试用上述的思路和技巧去做做往年高考(无论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的所有图表类论述题,然后自己再总结提高,把握答题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